糧食企業口號標語(糧食生產標語口號)
來自:前線客戶端
糧食安全,指的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活權利,即“應該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未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從國家層面講,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糧食生產、供給、銷售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糧食安全事關政治穩定和國計民生,是總體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倉廩實,天下安。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的條件。”列寧強調:“一個最根本的生活問題,這就是糧食問題。”縱覽世界歷史可以發現,社會動蕩大都和糧食不足、民生凋敝有關。糧食安全一旦出了問題,社會必然會隨之動蕩。明末李自成喊出的“等貴賤,均田免糧”,太平天國洪秀全喊出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口號,無不凸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時至今日,伴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農業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糧食生產能力大大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糧食問題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降低。必須看到,當今時代,糧食不足連同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異常、貧困、疾病流行、經濟危機等,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21世紀初,世界糧食價格持續攀升,導致全球20多個國家出現了糧食危機。時任尼加拉瓜總統的奧蒂加說,在貧窮國家,每5秒鐘就有一名兒童死于饑餓和營養不良,有大批民眾涌上街頭游行示威,抗議米價持續攀升。可以說,糧食問題不僅是農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中國比任何政黨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明確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號,把億萬工人農民匯聚在自己身邊。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毛澤東特別強調:“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講:“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把糧食安全戰略納入五年規劃,并將其列在“糧食、能源資源、金融安全”三大安全戰略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歷史和實踐表明,確保糧食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治國理政方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當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部因素的影響,又有外部因素的制約。
從內部影響因素看,主要體現在糧食生產土地、能力、質量等方面。一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歷史地看,我國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戶均耕地規模僅相當于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四百分之一。2021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相比,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不斷減少的耕地面積勢必會削弱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影響糧食安全。二是土地污染嚴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1990—2014年,我國農藥使用量從73.3萬噸增長至180.7萬噸,增長率高達147%,雖然從2015年開始我國農藥使用總量下降,但2019年仍高達139.17萬噸。由于過度依賴農藥和化肥,使得一些地區的糧食用地不同程度地出現營養成分單一、再生能力下降、有機物失調和流失等問題,再加上環境污染造成的重金屬超標、酸化、鹽漬化等問題,我國糧食生產質量面臨嚴重安全威脅。三是糧食產業收益過低。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以及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現實收益情況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從外部影響因素看,主要包括國際安全形勢、世界糧食價格以及世界各國的糧食進出口政策等。一是國際形勢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國際供給產生復雜影響。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必然帶來大調整,也可能引發大動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增速趨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一些傳統產糧大國出于各種原因開始收緊糧食出口政策。據統計,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2020年12月,全球共有38個國家或地區針對196種農產品累計實施了1336項出口限制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都集中針對糧食產品。二是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鏈面臨被進一步擠壓和控制的風險。一方面,外資大舉搶占上游種業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糧食安全隱患。數據顯示,過去100 年,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60%得益于種子技術的發展。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目前,我國種子企業有3000多家,總體上呈現出“小、散、弱”的特點。中國種子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種子進口量為6.6萬噸,進口額4.35億美元,進出口赤字約為2.24億美元。我國主糧水稻與小麥種子基本可以自足,但玉米、馬鈴薯種子依賴進口程度較高,大豆基本依賴進口。目前國內大量種植的番茄、洋蔥、茄子、胡蘿卜、辣椒、西蘭花的種子都是依賴進口。“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另一方面,國際糧農巨頭不斷加強對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研發等高附加值環節的拓展,而我國農業尖端科技發展不平衡、總體研發水平偏低、競爭力不強,直接影響我國民族糧食品牌的建設發展,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較大壓力。
作者:王雪朋,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文職教員
編輯:王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