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大叔的微博點贊數、同道大叔微博視頻號
靠星座吐槽微博白手起家,28歲的“同道大叔”蔡躍棟出售72.5%的股權,套現1.78億,成為自媒體創業浪潮中的最大贏家。關于大叔的成功之道,干了這碗雞湯吧。
by 謝煜楠
12月8日深夜,正當大部分自媒體人還在琢磨明天該推送什么內容時,“同道大叔”以一記被收購的消息迅速登上了熱點榜單。截至發稿,新浪微博上對該話題的閱讀量已逼近5千萬,內容折換成資本的話題持續升溫,自媒體行業起風了。
“同道大叔”成長歷程
2013年,“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從清華美院畢業。同年6月18日,蔡躍棟在新浪微博開通微博“同道大叔”,開始嘗試在微博上給粉絲免費繪畫,繪畫內容多以個人頭像和搞笑漫畫為主。此時,其微博賬號不僅沒有明確定位,粉絲增加量更是一般。
然而,隨著內容定位逐漸明朗,“同道大叔”開始成為一名真正的網紅。2013年10月,由于持續更新女性情感問答,賬號粉絲關注量突破5萬;2014年1月25日,“同道大叔”更新的一條微博偶然走紅,相比以往零星的轉發量,這條談論星座內容的漫畫微博當晚便得到了4萬+的轉發量。
而2014年6月9日更是個不可忽視的日子,這一天,蔡躍棟開始推出大叔吐槽星座系列,詼諧幽默的畫風與星座定位,加上走心的情感解讀,短短一年半,“同道大叔”新浪微博賬號粉絲從5萬瘋漲到500萬,到了今天,認證為“星座知名博主”的“同道大叔”已經收獲1141萬枚粉絲。
這還僅僅是在微博平臺上的數據。在明確定位生產“星座+漫畫”內容后,“同道大叔”不斷擴大自身的內容產業布局,并成功打造出國內獨有的星座IP“同道大叔”。一方面,其借勢流量紅利,接連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今日頭條,乃至直播平臺分發原創內容,一定程度聚合了各大平臺的粉絲資源,鞏固粉絲社群;另一方面,“同道大叔”的壯大還得益于蔡躍棟的經營思想,這位潮汕青年敢于跨出媒體界,大力把自己平臺上最優秀的內容推到其它行業中去。
同道大叔城市嘉年華
今天的“同道大叔”,無論是在玩偶、生活用品等衍生品的創作上,還是在城市嘉年華的舉辦,獨立電商的經營上,這個自媒體真正完成了從平凡到“蛻變”,再到成熟的過程。
今天,不少人還在眼紅“同道大叔”的這筆巨額變現,但是,它早已不是一個自媒體那么簡單了。
之所以能套現1.78億元
是因為“大叔”有這些
拋棄外在產業化布局不說,從傳媒的角度上看,“同道大叔”發展的根基自始至終都是建立在媒體平臺上的,傳播平臺帶給它的不僅有融資,還有傳媒時代的機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粉絲與網紅經濟、特色IP及流量平臺。
1.星座居然也可以玩出偶像
蔡躍棟一開始最聰明的地方,就是把星座做成漫畫,并且加工成了情感對話。
星座文化本來是有的,它可以延續出不同的概念,在蔡躍棟團隊決定運作星座文化之前,網絡上早有了各式各樣的星座解讀,他們能夠持續生產“同道大叔”的相關內容的原因,除了披上漫畫這一趣味的表現形式,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重視收集粉絲的反饋”。
2014年,“同道大叔”微博開始受到更多粉絲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粉絲通過私信向“大叔”傾訴情感。星座、交友、無聊等詞往往是粉絲向其留言的主要關鍵詞,“同道大叔”團隊發現這一問題,開始確定平臺定位,即“星座+漫畫+情感”。
團隊制作的內容緊緊依靠媒體平臺上粉絲的需求,廣泛地收集各個平臺上粉絲留言、評論,或者社會熱點走向,成為“同道大叔”團隊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時候,他們甚至直接讓粉絲在評論中,以UGC的方式給自身創作填充內容,團隊再做PGC的分析,然后再去做漫畫的創作,最后才把成型作品在微博上面發布出來。
微博注重和粉絲互動 經常贈送小禮品
“同道大叔”如此重視粉絲,這在整個自媒體界中可謂少見,而這一努力帶來的則是粉絲數量成倍地增長,以及品牌忠誠度的建立。
例如今年8月份,刺猬君在廣州就曾親眼在“同道大叔”嘉年華上見到,不少年輕人爭先恐后擠進會場,一邊游覽,一邊關注其相關衍生品。一邊是網絡平臺上粉絲狂熱,在微博、微信平臺上,每天有超過300萬人次訪問其主頁,其中有超過30萬人轉發其內容。另一邊是線下活動“同道大叔”原型創作者蔡躍棟受到歡迎,幾乎每一場簽售會、見面會都有大量粉絲在現場加油打氣。
粉絲經濟與網紅經濟的相互融合,令“同道大叔”的隱性價值大大增加。
2.規避周期風險 創作特色IP
13個卡通形象,加上現實載體的開發,一起助力了這家企業獨創核心IP的形成。
伴隨資本融資的頻率加快,各個媒體平臺之間競爭愈發激烈,平臺生存周期也時長時短。寄生于開發商搭載的傳播平臺上,自媒體們內容創作的壽命也因此存在一定風險,誰也不敢保證下一個熱門平臺出現在哪一家媒體上。對于自媒體來說,內容遷移不難,難的是如何重新在新平臺上創造出原有平臺的影響力。其實,目前不少自媒體都面臨著難題,怎么樣才能讓內容保持持續生產、并且不受平臺客觀限制,同時還能留住大量用戶,“同道大叔”團隊想到的方法是創造核心IP。
“同道大叔”的卡通形象創造來源于12星座,每一個形象都與各個星座人群屬性相對應,形象設計者談到設計初衷時曾表示,每一個形象都是基于我們對于整個星座的認識和認知來創作的,并不是憑空創造的。正因為有了這13個詼諧的卡通人物,“同道大叔”的IP才逐漸被粉絲所認知。
在加固粉絲認知方面,這家從北京遷移到深圳的企業開始設計一系列的衍生品,包括常見抱枕、瓷杯等等,也包括舉辦大型的城市嘉年華等。基本上,這個團隊已經做到了,讓粉絲不僅能在網絡上感受到“同道大叔”是什么,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去“擁有”它。
這個帶著胡須的“大叔”不僅是目前網絡上少有的星座卡通化微博賬號,也是全網第一女性微信訂閱號,更是一個粉絲情感交流平臺。
3.流量分發 微博微信平臺特色各有不同
從微博和微信這2個主要傳播平臺上來看,“同道大叔”能取得成就的原因,還在于其對平臺采取的策略不同。
“同道大叔”微博平臺的內容涉及星座、動漫、趣味、女性、娛樂、創意等各個領域,發布的信息以簡短吐槽或長篇漫畫為主,往往一則消息發布不到半小時,點贊數就輕松超過1千。同時,相比微信,微博賬號更側重與粉絲互動,除了轉發和評論粉絲相關留言,還會經常開展回饋抽獎活動,向關注粉絲贈送小禮品。
微信公眾號“同道大叔”介紹直截了當,聲稱自己是“星座娛樂專家”、“少女之友”。的確,微信平臺上的“同道大叔”發布的內容雖然同樣是星座內容,但可以明顯感覺到其用戶風格傾向于女性。此外,由于不受字數限制,以及內容表現形式更為自由,微信平臺上發布內容和形式顯得更為豐富,例如短視頻吐槽等。
流量紅利走入冬天?
用戶粘性才是關鍵
12月8日,當A股公司美盛文化宣布收購自媒體同道大叔72.5%的股權時,媒體行業中除了有認為這將給內容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外的人外,也有人認為,這是在流量紅利冬天來臨前,自媒體自發的一次“退場”行為。但其實,無論平臺流量如何變化,媒體想要長足發展,用戶粘性依舊可以成為穩固的支撐點。
用戶的粘性來自于對媒體內容的認同,IP則是內容的核心要素。通過觀察一些自媒體大號的成長,可以看到,大部分自媒體成立之初是“才華撞上了風口”,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自媒體并沒有流失過多的用戶量。相反,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IP,并且由于資本進入,或內容優化,又或業務擴展,他們依舊守護住了固有的用戶量,乃至延伸到線下,也能發揮相應的影響力。
“毒舌電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個專注做影評的微信公眾號,由于極具專業化的分析水平和“發泄式”的吐槽風格,加上迎合微信平臺流量風口,這個團隊早早地就積累了第一批用戶。公號的運作除了日常更新影評內容,還注意自身的IP建設。“毒sir”是“毒舌電影”最初創立的一個標簽很明顯的IP,伴隨用戶數量逐漸增多,他們則選擇繼續打造出“表妹”、“菊長”、“機叔”、“云舅”等新IP。
IP的建立增強了用戶的粘性,不僅給團隊帶來流量收益,還體現在增強了線下的號召力,例如“毒舌電影”發動的線下觀影活動,基本上場場滿座。
同“毒舌電影”一樣,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后,pipa醬、六神磊磊等自媒體仍有著足夠的用戶群體。究其原因,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IP的個性給他們帶來了用戶,保證了內容的持續生產;二是用戶對內容的需求依舊不退,媒體時代的進步促使人們渴望了解更豐富的信息,需求使得信息不斷被生產;三是平臺流量得到分發,但總的用戶量基本不變,作者能夠靠IP繼續取得流量。好比六神磊磊、同道大叔的線下活動一樣,如果線上用戶數量穩定,線下也的用戶粘性也依舊很大。
守住用戶粘性,即使流量風口發生變化,也不見得是冬天。
參考資料
1、深扒同道大叔,他是如何從0粉絲做到500萬+粉絲?
http://www.meihua.info/a/63610
2、獨家揭秘:同道大叔如何在三年間成功套現1.78億http://it.sohu.com/20161209/n475455545.shtml
完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媒體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轉載事宜請聯系微信號yunlugong
投稿郵箱ciweigongshe@126.com
網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