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表性的中國故事—有代表性的中國故事作文
中國的發展歷程是一段曲折而坎坷的道路。從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人員走向,我們能夠窺見其中的艱辛。只有兩名堅守不渝,其余人員的命運各異,有的為革命獻身,有的背叛黨派,有的成為漢奸,有的拋棄黨的信仰。
中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開幕,這一時刻的背后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當時,參加大會的黨員僅有58名,而代表人數只有13名。這13位代表分別來自各地: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上海的李達、李漢俊;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還有一位由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然而,當大會在七天后迎來了一個危險的瞬間。法租界的巡捕房密探混入了會場,但未能獲得有用信息,最終離開。盡管未發現問題,黨的領導者們明白他們的安全岌岌可危。因此,會議迅速散場,以免繼續遭受潛在威脅。這次事件使大家警覺,會議地點迅速轉移到了浙江嘉興南湖上的一艘游船。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南湖游船上的13位代表中,有四人沒有參與后續的會議。兩位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沒有再次出席,李漢俊則因留守上海對抗巡捕房未能參加。另外,陳公博因在一次生死時刻受到雙重驚嚇,沒有參加南湖的會議。至于長沙代表何叔衡是否參加南湖會議存在爭議,但根據《一大嘉興南湖會議研究》的說法,何叔衡早于南湖會議前返回長沙,未能參加。
這13位一大代表的生平軌跡多有不同。有的為革命事業英年早逝,如年僅27歲的王盡美,以及年僅30歲的鄧恩銘,他們是堅定的革命者,為黨的事業不惜付出生命。還有一位年長的代表,何叔衡,他堅持留在蘇區,最終因年邁和體力不支,在危機時跳崖自殺,不愿拖累同志。
然而,一大代表中也有人在后來脫離黨派,成為叛徒、漢奸。李達和李漢俊選擇脫黨,但李達后來重新入黨。最駭人的是張國燾,原本領導紅四方面軍的他,在長征時期犯下嚴重錯誤,試圖另起爐灶,最終背叛了黨派,成為叛徒。陳公博也脫離黨派,成為大漢奸,投靠了汪精衛。周佛海則選擇,并與汪精衛合作,也成為大漢奸。這些人的背叛使他們的名字永遠被銘記為背叛者。
然而,兩位一大代表一直堅守黨派信仰,堅持到了新中國建立。這兩位偉大的革命家分別是毛澤東和董必武。他們的堅韌和信仰成就了新中國,展現出了革命者的決心和毅力。
中國的歷史之路艱難曲折,而這些一大代表的命運和選擇,也讓我們看到了革命的艱辛和人性的復雜。他們的故事,永遠銘刻在中國的歷史長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