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黨員個人承諾_2023年黨員個人承諾書簡短
編者按:“青年談”專欄,采訪身邊的優秀青年,分享精彩故事,展現青春風采,碰撞思想火花,激發奮斗熱情。
本期訪談嘉賓:趙琦,中央團校2023年度基層組織團干部進修班(第11期)學員,渭南師范學院團委書記。曾被授予全國優秀脫貧案例優秀人物、陜西省優秀員、陜西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陜西省脫貧攻堅獎獲得者、陜西好青年、陜西省脫貧助農公益大使、陜西省優秀省級單位第一書記等榮譽稱號。
中央團校:請問您當時是如何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的?
趙琦: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的是脫貧攻堅,最牽掛的是困難群眾。總書記的號召就是我們的沖鋒號!記得當時組織擬任命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單位黨委負責人曾詢問我:“有什么意見?有什么困難?”經過片刻的思考,我回答道:“沒有意見,沒有困難,保證完成任務,請組織放心!”而當時實際的情況是,我的父母生病需要照顧,兒子剛出生不足百天,妻子也是扶貧干部。我和妻子都是從來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城市獨生子女,所以的確是克服了許多預料不到的困難。但作為一名員,當組織需要時,還是應該有應有的使命與擔當。
中央團校:您剛到龍門村時,當時村里的情況是什么樣的?
趙琦:我駐村幫扶的是陜西省大荔縣的龍門村,“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就發生在這里。龍門村全村564戶2193人,7個村民小組,96名黨員,耕地面積3860畝,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186人,主導產業是冬棗和雜果,當時的效益并不理想。記得我駐村后和村干部走訪調研發現,制約冬棗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設施落后。在此之前,常規的普通冷棚種植市場已經飽和,想要賣出好價錢,必須給冬棗進行設施升級——搭建溫室大棚。相比傳統的普通冷棚,溫室大棚的成本比較高,建一座需要約六萬元。盡管我和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但卻很少有人響應。經過深入交流,我們找出了癥結所在,大多數群眾擔心改建了溫室大棚還是賣不上價,投入打水漂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村的黨員和村干部站了出來,帶頭改建自家的冬棗棚。通過示范種植,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溫室大棚冬棗每斤賣到了二十多元錢,徹底打消群眾的顧慮。“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帶領下,高標準的冬棗溫室大棚已發展到現在的300多座,為農民收入持續提高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央團校:在您擔任龍門村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具體實施了哪些扶貧項目和幫扶方法?
趙琦:我們堅持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不斷創新工作理念,發揚首創精神,始終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先后創建了13項全省、全市、全縣“第一”,成功入選《全國優秀脫貧案例》。在龍門村率先建設學習型黨支部,《陜西新聞聯播》作專題報道,予以經驗推廣。率先實施黨員公開承諾踐諾制度,被渭南市委授予“全市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村”。籌集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及貼息貸款1350余萬元。建設龍門村第一、第二、第三扶貧產業園,光伏扶貧發電項目發電并網,龍門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龍門村小學建成市級示范小學和市級標準化學校。堅持每年在村上進行文藝演出,舉行龍門建村700周年活動,《龍門村志》出版發行。我們在支柱產業上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冬棗精品化”發展之路,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幾千元增長到2021年的兩萬元。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收到良好成效,被譽為“脫貧攻堅第一村”。
中央團校:您作為全陜西省駐村時間最長的干部之一,請問您在龍門村扶貧一線堅守八年的動力是什么呢?
趙琦:駐村幫扶龍門村八個年頭,能把最青春的黃金時間奉獻在這片魚躍龍門的農村土地上,我發自內心地感到“的確值得!青春無悔!”我給鄉親們的承諾是“只要還有一個群眾沒有脫貧,我都不會離開龍門村,我會努力讓大家都實現鯉魚躍龍門”。所以我忠誠地奮戰在我熱愛的這片關中大地上。現在回顧駐村這八年,能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能完整經歷“脫貧攻堅戰”全過程,扎根農村當農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忠實踐行對黨和人民的承諾,我感到神圣、光榮和自豪!
中央團校:請您給青年朋友成長成才提些建議?
趙琦: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青春的朝氣銳氣。”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愿者通過“西部計劃”扎根基層建功立業,真誠歡迎更多的大學畢業生投身我們西部地區,到基層一線去,到鄉村振興的熱土上去,將自己融入到基層的工作崗位中,融入到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不斷在磨煉中提升自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訪談人:李沛瀛(2022級黨史與青運史系)
訪談時間:2023年9月22日
訪談地點:中央團校
作者:李沛瀛
來源:中央團校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