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讀后感200字—孔融讓梨的讀后感200字
5月17日,肥城市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研討會在龍山小學舉行,我有幸觀摩了武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語文《司馬光》一課,受益匪淺。
武老師先從學生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傳統經典故事入手,引出本節要學習的課文——文言文《司馬光》,同一個故事,“一白一文”,兩個版本對比,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故事還可以這樣講——原來120余字的“長篇”,現在只需要了了30個字就說完了。這么少的字數能把故事講清楚、講生動嗎?這種“一個故事換一種講法”的導入,把學生從白話文自然引渡到文言文,不但降解了學生對文言“晦澀難懂”的畏懼,更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接著武老師“以讀為本”通過“六讀”,讓學生在讀悟中學習文言文。一讀讀準字音,二讀學會斷句,三讀讀懂內容,四讀讀出韻味,五讀感悟哲理,六讀學會表達。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除讀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種方法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教與學的過程,就是讀的過程,關鍵是教師引導學生如何在每一次“讀文”中完成識字——知事——悟理——說寫的不同任務,實現語文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實際上,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實質都是“文”,表達同樣的意思,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就是找到如何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方法和路徑。
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字義不同,二是沒有標點,需要斷句。因此,文言文教學的識字,就不僅需要要讓孩子讀準字音,更要讓孩子明白字的古今含義。
文言文學習,斷句很重要。“原版”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如果不能正確斷句,就不能對文章表達的意義作出正確的解讀。如大家熟悉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例子,斷句不同,表達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斷句是讀懂文言的一把金鑰匙。
現行的小學課文中雖然已經加注了標點,但其讀法仍與白話文有所不同,而且文言文的特點是“惜字如金、字字珠璣”,即便是在一句話中,也是需要正確“斷句”的,因此,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掌握斷句這一方法,仍然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了解了字義,學會了斷句,再往下對內容的理解,表達、修辭方法的學習,哲理的感悟等其實就都和白話文就一樣了。
武老師這節課的一個最大亮點,是 尊重學生、以生為本、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自主學習。如讀“光持石擊甕破之”,通過讓學生自讀,自我體悟如何停頓(斷句)更為合適,讓讀的正確學生談一談“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自已發現停頓(斷句)的必要性和方法。
在字義理解上,也是如此,如“甕”是什么樣子的?學生說是“一種肚大口小的盛物陶器。”武老師追問:“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學生回答:“我是通過注釋知道的!”“對了,看注釋是讀懂文言文的一種重要方法。”武老師對學生的做法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把“注釋”二字寫到黑板上。
“言簡意賅”是文言文表達的一個重要特點。學習文言文,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其中的含義,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這種表達的方法。這一點,武老師也進行了恰當的引領。
如在讀懂了“一兒凳甕,足跌沒水中”后,武老師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孩子們會有怎樣的表現,學生爭相舉手發言,“一個孩子嚇得驚叫起來”,“一個孩子回去叫媽媽”,“一個孩子嚇得大哭起來”“一個孩子大聲喊到,‘快來救人啊’”……
“如果模仿課文的樣子,可以怎么說呢?”武老師指著屏幕上的“一兒凳甕”中的“一兒”兩字暗示引領道。
孩子們心領神會,七嘴八舌說:“一兒大喊”,“一兒大哭”“一兒呼救”……
我們的孩子是聰明的,我們的孩子是可教的,不是孩子學不會,只怕教師引不到。只要教師引領有方,孩子個個都能說得好,寫得妙!
武老師這節課,導入巧妙,自然有趣,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不但“授生以魚”,更“授生以漁”,讓學生學會、掌握了“斷句、識字”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同時,武老師這節課“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通過生生、師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自我感悟、發現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以“讀”為本,讓學生帶著任務、在不同形式、一遍又一遍對課文的“重讀”中,理解課文,把握課文,掌握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無極變速中實現螺旋式上升!
武老師這節課,扎實有序,穩中有升,平中見奇,給我總的感覺是“文言文并不難,文言文很好學,文言文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