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800字5篇—烏合之眾讀后感800字5篇怎么寫
這本書已經買有兩年時間了,購買的當月,印象之中應該是不超過3天時間,就把它大卸八塊的看完了,當時覺得味道很好,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我的問題,比如120年發端于中國天津的那次義和團運動,比如54年前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糊涂而且犯下累累罪行的年輕人,看完《烏合之眾》答案就出來了,原因沒有太多,僅僅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當由群眾這個群體來無序的開展和實施的時候,烏合之眾就出現了,如果要想再詳細一點的思考,那么人都是傻瓜嗎,人都沒有道德觀念和是非邏輯嗎?如果你還有這樣的疑問,那么建議你認真閱讀《烏合之眾》這一本書。
《烏合之眾》是法國哲學和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于1895年寫就并出版的社會學書籍,書本的全名為《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字數不多,和很多法國作家一樣,勒龐也深曉社會現象的道理并不復雜,不應該用太長的篇幅來分析和描述。整本書分為三卷共13個章節。分別從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三個方面來表述群體這個組織和這個名詞。
兩年前看完書后,不知什么理由沒有書寫讀后感,對于一本讓我心靈備受震撼的書籍,我覺得對這本書有一些愧疚,于是上個月開始,又再一次閱讀這本書,這一次讀的頗慢,但很奇怪的,似乎很多第一次沖擊我思維和內心的內容這一次變得更少了,也許我比兩年前成熟了不少的緣故,同時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多次會想起王小波先生和老舍先生,當然也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另外一個英國作家寫的《1984》那本書。
群眾作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個頑強且糊涂的組織,究竟有些什么心理、什么特征,勒龐用不復雜的語言,把這個問題給描述的十分透徹,雖然書籍誕生已經115年了,作者也早已撒手人寰,但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烏合之眾》讓很多如我一般的愛看書的人,得以解決很多纏繞心頭太久的疑惑。
對于經典名著,我在第二次看的時候,很認真的像小學生看書籍一樣,拿出鉛筆,把我覺得重要的內容劃線標注,并在劃線旁邊標注一些個人的感悟,作為讀后感,我覺得把這些勒龐先生的文字展現出來,有利于你更高效的理解這本著名的著作。
以下文字摘錄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烏合之眾》,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翻譯馮克利。
1、真正的歷史大動蕩,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場面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烏合之眾》50頁)
2、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他們目前的組織賦予他們巨大的力量。(《烏合之眾》53頁)
3、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烏合之眾》62頁)
4、群體中的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的人,但在群體中他變成了野蠻人,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的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烏合之眾》68頁)
5、形成群體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于發泄出自身的本能的欲望;而在獨自一人時,他是必須要對這些欲望加以克制的。他很難約束自己不產生這樣的念頭;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以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烏合之眾》69頁)
6、群體固然經常是犯罪群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群體。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舍生赴死。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但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造了歷史。如果人民只會以殘酷無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上便不會留下他們多少記錄了。(《烏合之眾》73頁)
7、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則缺乏這種能力。(《烏合之眾》76頁)
8、在群體中間,不可能的事不可能存在,要想對那種編造和傳播子虛烏有的神話和故事的能力有所了解,必須牢牢地記住這一點。(《烏合之眾》81頁)
9、群體感情的狂暴,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很容易干出最惡劣的極端勾當。(《烏合之眾》88頁)
10、群體情緒的簡單和夸張造成的結果是,它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性為何物。(《烏合之眾》92頁)
11、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誤。(《烏合之眾》95頁)
12、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但其強度各有不同。群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他們認為那不過是軟弱可欺的另一種形式。(《烏合之眾》96頁)
13、群體沒有邏輯推理能力,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他們的判斷,而絕不是經過討論后得到采納的判斷。(《烏合之眾》107頁)
14、群體的信念有著盲目服從、殘忍的偏執以及要求狂熱的宣傳等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點,因此可以說,他們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受到某個群體擁戴的英雄,在這個群體看來就是一個真正的神。(《烏合之眾》118頁)
15、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他們的性格,而不是政府。(《烏合之眾》136頁)
16、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經驗、開拓精神和個性—— 這些要素都不是書本能帶來的。教科書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參考工具,但長久把它們放到腦子里卻沒有任何用處。(《烏合之眾》146頁)
17、群眾從來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繆論。(《烏合之眾》165頁)
18、只要一群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在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烏合之眾》172頁)
19、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證據和推理,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烏合之眾》180頁)
20、最大的名望歸死人所有,即那些我們不再懼怕的人。(《烏合之眾》187頁)
21、名望的產生于若干因素有關,而成功永遠是最重要的一個。享有名望的人、觀念或物品,會在傳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人們自覺不自覺的模仿,是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達思想的模式。名望的特點就是阻止我們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讓我們判斷力徹底麻木。(《烏合之眾》190頁)
22、英國人或美國人的群體就不拿國家當回事,他們只求助于個人的主動精神。法國人的群體特別看重平等,英國人的群體則特別看重自由。這些差異解釋了為何幾乎有多少個國家就有多少種不同形式的社會主義和民主。(《烏合之眾》220頁)
23、用刀劍成就的事情,同樣可以通過言語的力量達到,像不義之財、卑鄙的剝削者、可敬的勞工、財富的社會化之類的說法,總能打動選民的心,盡管它們已經被用得有些陳腐。(《烏合之眾》242頁)
24、激進派已經發現集權制的共和國其實是喬裝打扮的君主國,于是為了遷就他們,議會全體一致宣告建立一個“聯邦共和國”,雖然投票者中誰也不清楚自己投票贊成的是什么。然而這個說法卻讓人皆大歡喜,人們無比高興,并陶醉于其中。美德與幸福的王國就要在地球上揭幕。(《烏合之眾》243頁)
25、領袖的影響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出自他們提出的論據,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的名望。享有足夠的名望的領袖幾乎掌握著絕對權力。一旦他們不知什么原因威信掃地,他們的影響力也隨之消失。(《烏合之眾》256頁)
26、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后,當這個理想失去優勢時,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烏合之眾》277頁)
《烏合之眾》,一本好書,值得分享。
謝謝閱讀!
202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