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課文原文要背誦嗎,山中訪友課文背誦哪里
習作指導
寫作指導
讀后感的結構:
開頭:簡要介紹所讀作品的書名,內容,總的感受。
中間:談感受感想,聯系生活實際中的能、事作比較、談感想。恰當地引用名人事件,貴在真。
結尾:回到所讀的作品,概括提升主題,提出自己努力的方向。
1.在寫讀后感之前,一定要熟悉原文。
2.文章簡要敘述某個人物,或者整個篇章的特點、大意 。
3.抓住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可以結合全文來談,也可以結合文章中的部分來談。
4.寫讀后感,既要寫“感”,又要寫“讀”。
(1)緊扣原文,抓住重點:讀后感的“感”必須是從原文引發出來的感想,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談,應集中到感觸最深的一點上來發表議論。
(2)聯系實際,情感真實:“感”一定要聯系自己的生活、思想實際,忌空話。
(3)以“感”為主:切忌變成“讀后抄”。
寫作素材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范文+評語
范文一:《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讓我感到無比的憤怒與惋惜,并痛恨那些如冷血動物般的侵略者——英法聯軍。
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圓明園,用了一百五十年才建成,并在那時可以諶稱是舉世無雙的建筑奇跡。1860年那把冷酷無情的大火,三天就將這一切美好的奇跡變成了幾根搖搖晃晃的殘柱;將這一藝術瑰寶灰飛煙滅……難道這把火僅僅只是燒掉一個園林嗎?不,不是!而是踐踏了中國人民的生命與夢想。就像那首詩說的一樣“侵略者的野心,焚去了一卷詩章”。
是我們讓進來的嗎?不!他們是硬闖的!是我們讓拿走的嗎?不!他們是硬搶的!這群英法強盜蠻橫無理的掠走了我們的財產,我們該怎么做?“好好學習,振興中華!”
對!好好學習,振興中華!讓別的國家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讓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點評:這是一篇優秀的讀后感,作者通過用簡潔的語言評述了《圓明園的毀滅》,告訴大家侵略者的可惡。然后,作者又通過對圓明園的生動描述,增強說服力。全文一氣呵成,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結尾點題,耐人回味。
范文二:《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
讀完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我感到無比的憤怒、惋惜和心痛。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可是在英法聯軍強盜、野獸般的洗劫后,園中的風景名勝、奇珍異寶和文化藝術藏品都所剩無幾,只留下幾根殘柱孤獨地立在冷冷的寒風中。中國人民一百五十一年的心血,歷經了多少個世世代代的文化結晶就這樣在英法聯軍的魔爪下毀于一旦,給我們的祖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野蠻的英法聯軍,是你們在1860年燒毀了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你們掠走了我們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你們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我還知道在你們野蠻的國度里有這么一對世界罪人,那就是額爾金父子,他們不但燒毀了圓明園,而且之前還燒毀了希臘的巴特神農廟。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給你們寫過一封信,信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的名字叫作圓明園?!比缃?,你們已把這個世界奇跡用以無比野蠻的方式銷毀掉了,難道你們還不覺得可恥嗎?你們終究會成為世界歷史的罪人。
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我了解到圓明園見證了中國歷代的輝煌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看著大屏幕上一幅幅畫著圓明園昔日輝煌與成就的畫面,再看看語文書上的殘垣斷壁和照片上的那幾根殘柱,總使我想起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回想漢唐時期我們的中國是多么強大啊,可是到了晚清,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侵略者在我們的領土上胡作非為,我真為我們那時的祖國感到無比的惋惜和痛心!
現在,我們的祖國已不再那么弱小,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蒸蒸日上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就像祖國的花朵一樣裝扮著美麗的祖國,所以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更要學好更多的本事。周恩來總理小時候就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的,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力量的源泉,我們要像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一樣勇敢,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和美麗。
點評:這篇文章作者通過閱讀《圓明園的毀滅》一文,運用簡潔的語言給我們再現了那段恥辱的歷史,讓我們感到感到無比的憤怒、惋惜和心痛,文章結尾表達了將祖國建設得強大和美麗的決心。
范文三:《火燒邱少云》讀后感
最近我讀了《火燒邱少云》這篇故事,具體的內容是這樣的:在解放前,有個小孩叫邱少云,他十三歲時就成了孤兒,一開始做長工,后來又抓做壯丁。1949年,四川解放了,邱少云參加了解放軍。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部隊接到了消滅三九一高地敵人的任務,然而三九一高地易守難攻,上級決定讓邱少云所在的部隊埋伏在敵人陣地的前沿,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深夜戰士們在長滿蒿草地里埋伏下來。也許是敵人對蒿草的畏懼。一會兒,敵人便向志愿軍投出了,其中一個落在了離邱少云很近的地方,火勢越燒越大,不一會就點燃了邱少云腳上的蒿草。邱少云后面有一條水溝,他只要滾進水溝里身上的火就能滅。可有著堅強毅力的邱少云為了不暴露目標任憑大火在身上燒,最后邱少云在烈火中壯烈犧牲了。在黃昏開始攻擊敵人了,志愿軍帶著仇恨的心情向敵人殺去,不一會三九一高地上就飄揚著勝利的旗幟。
是啊!邱少云為了不暴露目標,寧可大火在身上燒這是多么頑強的意志啊!他為建立新中國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我們以后要向他學習擁有堅強意志,熱愛祖國,有集體榮譽感,愿意自己犧牲的精神,以后,在學習中也要有毅力、認真學習的精神。
點評:這是一篇關于《火燒邱少云》的讀后感,先為我們簡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接著引用材料嗎,觀點明確,最后點題作者從中明白了“百戰不殆想想現在VB幫助要學習邱少云的精神,在學習中也要有毅力、認真學習”的道理,文章寓意深刻,充滿內涵。
范文四:《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
讀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我感到無比惋惜和憤怒。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在眾多園林中鶴立雞群,匯聚了天下的風景名勝,將中西建筑風格融為一體,還集中了華夏民族五千年來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存在簡直是一個奇跡!
可是,這座花了150年時間建成的皇家園林,卻在英法聯軍的一把火下被燒毀。當我讀到“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掠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時,我的肺都氣炸了。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侵略者見到園中的奇珍異寶都驚呆了,瘋狂地將貴重物品占為己有,他們的腰包都塞得滿滿的……而我們這個擁有黃河、長江和萬里長城的民族,這個擁有億萬炎黃子孫的民族,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座“萬園之園”化為灰燼……
這是怎樣令人屈辱的一段歷史??!圓明園的毀滅給封閉落后的中國人當頭一棍,這在今天仍然警示著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可恨的強盜,我告訴你們,中國并不弱??!瞧好了,中國的火箭、衛星、導彈哪一項不走在世界前列?神舟號順利往返宇宙之后,在不遠的將來,飄著五星紅旗的航空母艦也會出航!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你們禽獸不如的侵略行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認識了國家富強的重要,它在時時刻刻地激勵著我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點評:作者開篇簡單交待了文章主題,然后慷慨激昂的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使讀者仿佛回到了園明園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對圓明園所受到的重創對現在的我們有更深的警示作用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
范文五:《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
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后,我的心中一直激蕩著一個聲音——“落后就要吃虧”!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瑰麗多姿。有熱鬧的買賣街,也有山鄉村野的秀麗風光!而且圓明園中還收藏著無數的瑰寶。
可是,正因為圓明園中收藏著無數的瑰寶,所以,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入圓明園,他們把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實在拿不動的就肆意毀壞。為了銷毀罪惡的證據,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了3天,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殿堂就這樣在幾天之內化成了一片灰燼。
讀了這篇課文,我又在電腦上查找了圓明園的圖片,當我看到那橫七豎八殘留的石柱時,覺得它們仿佛在哭泣,在向我訴說著當年英法聯軍毀滅它們的情形。想到那情景,我的心中就不由得燃燒起滿腔怒火。我想:圓明園的毀滅都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才使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把它毀滅了。所以,我們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要學習文化知識,趕上并超過別人。我們要有抱負,不要不如別人,這樣才能振興中華!
點評:這篇讀后感小作者概括原文內容簡潔明了,將落后就要挨打的感情貫穿全文,表達了自己對圓明園毀滅的憤恨與對祖國強烈的熱愛。本文小作者抒發感情強烈而自然,感悟深刻而有韻味,文章結構安排合理,真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范文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一個在黑暗中度過一生的女子,卻寫作出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她就是海倫·凱勒。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的房間依然開著燈,我的手上依然捧著出自海倫·凱勒出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津津有味的讀著……
海倫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可她卻很不幸。在她出生的19個月后,一場意想不到的生病卻讓她永遠的失去了光明和聲音。無論是夜晚還是早晨,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她現在只剩下了黑暗,她再也看不見色彩斑斕的世界了;再也聽不見動聽的聲音了。浸泡在沒有光和聲音的世界中,能唯一感受到只有寧靜。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中,海倫說道“要是能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看來他寫書那時早已不像小時那樣的暴躁、任性和孤獨。已走出困境,已經走出她那漆黑的世界。對她的人生來說,已經成功了一半。”
可見,知識是多么的偉大啊,能讓一個又聾又啞的殘疾人,可以寫作出如此精彩的文章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篇章。毛主席曾說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還有很長的日子,與其渾渾噩噩地度過,一事無成,我們要珍惜每一天,認真學習。
人的一生總會有挫折,總沒有萬事都會如意,就像海倫,她依然樂觀向上。雖然看不見天空,但他仍然會勇敢地抬起頭,向著新生活,向著幸福,向著明天精彩的生活出發。我們要學習海倫這種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這樣平凡的人生會綻放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海倫,一個多么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名字。她激勵著我,讓我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向前邁進!
點評:本文是一篇讀后感,文章運用了平淡質樸、簡潔明了的語言將這本書的內容進行概括,有自己讀過之后的感悟與收獲,并在結尾處表達了海倫對她的激勵,讓小作者不斷前進。
范文七:《匆匆》讀后感
《匆匆》是朱自清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講的是時間流逝之快與它的一去不復返,我讀過之后,深有感觸。
提到“匆匆”,能引起許許多多的聯想,學習的匆匆,工作的匆匆,馬路上行人的匆匆……可歸根結底,這世上的匆匆根源在于時光的匆匆!
講到時光的匆匆就不能不說珍惜時間,要說珍惜時間就不能不提那句可謂婦孺皆知皆知的古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雖說它世人皆知,可真正做到珍惜光陰又有幾人呢?
那些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的人的總是借口說自己很忙。但他們可曾想過,這樣“朝看江水東,暮看西日墜。”等到他們老態龍鐘時,等待著他們的只有無盡的憂傷與后悔了。這是多么可悲的事??!
《匆匆》一文中有一句話講得真好,“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是啊,時間就是這么特別,隨時隨地從你身旁溜走,卻再也不會回來。星移斗轉、日月如梭,時間就這么不辭而別,飛奔而去。
時間老人是最公平的,分給每個人相同的時間。我們只有抓住這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若問日月如梭,人生幾何?只有看自己是把握命運,還是要命運左右你了。
點評:這篇文章寫了讀朱自清的《匆匆》后的感想,小作者引用諺語和詩詞等,來說明時間的寶貴,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顯得有理有據,說服力強,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范文八:《愛的教育》讀后感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后,對它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愛的教育》采用了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長的故事,詳細地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愛的教育》全書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學校的女同學們幫助一個因在掃煙筒時丟了三十個銅板的小少年,并且還瞞著校長——做了一群“無名英雄”。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得好:“我始終認為人們的行動是他們的思想的最好證明?!边@個故事中閃耀著的崇高的品質和道德的光輝,給我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會上,有些人則非常勢利,他(她)們的行為準則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即使在道義面前也不放棄討價還價。這種人是非常渺小的,他們的處事哲學必然會遭到人們的鄙棄。因為虛偽換不來真情,冷酷換不來熱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義,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盡心盡力的幫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錯誤,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個字,私利不去,公道則亡。
反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善待別人,等于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一個人心里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并有真情的奉獻,那么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甘愿為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于奉獻的善良的人。
“人間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獻愛心,莫談貧富‘貴賤’,人人可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獻給他人一份愛心,留給自己一份春天?!闭媲椋屇阄倚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單。只要你我伸出溫暖之手,讓世界充滿愛,真情可以到永遠。
愿生活中處處開滿真、善、美的鮮花。
點評:這是一篇關于《愛的教育》的讀后感,先為我們簡述概括了《仁慈的花朵》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接著引用材料,結合現實進行具體的闡述,最后點題,作者從中明白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文章寓意深刻。
范文九:《狼牙山五壯士》讀后感
讀了《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敘述了一九四一年秋,五位抗日英雄勝利的完成了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即使被敵人抓住時,英勇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樂章。
每當想起五壯士的壯舉,我慚愧萬分。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上不努力,不認真思考問題。而狼牙山五壯士克服重重困難,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見的困難和五壯士的選擇簡直無法相比。再說,正是因為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們在學習上有困難就退縮,那明天怎么為祖國做貢獻?怎么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作為動力,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
五壯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兒女的楷模。
他們浩氣長存,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的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莊嚴的豐碑,上面刻著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五壯士,你們雖然肉體死了,但精神還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一定會擔負起振興中華的神圣使命,讓我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點評:小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既能對文章內容進行準確概括,又能將自己的真摯情感進行抒發,詳略安排得當,強烈表達出小作者對狼牙山五壯士不怕犧牲精神的禮贊。
范文十:《山中訪友》讀后感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讓我領悟到了大自然真諦。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帶著愉快的心情探訪山中“好友”,與朋友互訴心聲,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草,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好朋友,都是富有生命的人。從而營造了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在作者的筆下,比喻、擬人的寫作手法以及想象把山中的一切都變成了富有生命的人們。他把山中的一切都當做自己的好友,他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就連雷陣雨就好比一千個俠客或詩人,頭頂的巨石也是像是為作者撐起巨傘……
讀了這篇課文,我對大自然有了不同的看法。平時,我們只對那些特別美麗的大自然景物有喜愛之情,而對那些平凡的事物,則視而不見??勺髡邊s不一樣,每一個大自然景物,都有著極其精彩的歷史,作者跟每一個景物都有著深情厚誼,似乎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大自然的萬物都是我們的好朋友,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跟大自然交流,就會發現,原來,大自然是如此美麗。他不是只有我們能看到的美景,而是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地去觀察,用心去和大自然交朋友。
大自然,他是妙不可言的,是妙趣橫生的,是生機勃勃的!
點評:這篇讀后感先是簡單介紹了《山中訪友》的內容,然后將作者從《山中訪友》中獲得的啟迪娓娓述之筆端,飽含了對大自然的喜愛,并具體闡述了作者大自然不同的看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
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