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字開頭寓意好的成語-亮字開頭成語大全四字成語
視頻加載中...
【成語名字】: 格物致知
【成語拼音】: gé wù zhì zhī
【成語釋義】: 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成語出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成語用法】: 該成語結(jié)構(gòu)為連動式;在句中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近義詞】: 致知格物、實事求是
【反義詞】: 不學無術、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成語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tǒng)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
2、現(xiàn)代·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4、近代·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5、近代·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中國從前講修身,推行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這是很精密的知識。”
6、現(xiàn)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八章:“這些人頗精于格物致知之學,善造火器,稱為西學。”
【成語故事】:
守仁格竹
在家守喪的一天,王守仁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話:“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內(nèi)心一亮:前者婁諒說“圣人可學而至”,方法是格物,今者看到朱熹說“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來這個“理”果然是“格”出來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就試試看能不能“格”出來。
王陽明想到后院有竹子,不如“恰同學少年,你我同去格竹”,于是邀人同往。一位姓錢的同學表示欣然同意。
“格竹”開始。兩人在竹子前面,一天到晚盯著不放,目不轉(zhuǎn)睛。
格物,是一種窮究事物獲得知識的方法。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屬于哪類植物,生長環(huán)境,綱目品種,以及有什么生長規(guī)律,這是事物本身的屬性。之后再窮究哲學層面的“理”,譬如竹子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歲寒三友”之一,君子的代表。按照這種學習方法,時間一長,不成大師最起碼也是個學者。
王陽明與錢同學兩人異想天開地“格竹”,在他人看來,他們兩個這就是在扯淡。可是人類的文明,很多都是在看似荒誕的事物中產(chǎn)生的,人類的進步正是由很多古怪、瘋癲、閑扯淡的人推動。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格”了三天,錢同學撐不住了,主動退出。
王陽明選擇了堅持,他獨自“格竹”,結(jié)果七天后,大病一場。王陽明感嘆道:“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成語寓意】 :
政德啟示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干事創(chuàng)業(yè),首先要把面對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規(guī)律,運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就是格物致知之舉。
一般啟示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種實踐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強調(diào)的“科學精神”類似。該成語說明的是:無論做學問還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實踐、認真研究客觀事物,才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踐履中研究真理。學貴力行,行貴體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漸進,方能誠意正心,培育修齊治平品格,造就經(jīng)世致用人才。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孔子學生曾子所著《禮記.大學》里的八條目,而“格物致知”更是儒學思想中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我們普通人逐漸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本條件。
格物致知論的源流
格物致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認知理論。它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其起源及發(fā)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詮釋為主。到宋代時,心學派基本沿襲了早期道德化的詮釋方向,但理學派則強調(diào)其中的理性精神,對宋代科學的興盛影響重大。在明清之際,受時代變化的影響,實證化的取向更加顯著,使格物致知論發(fā)生了重大的理論轉(zhuǎn)型,為近代中國與西方科學技術的對接鋪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論幾乎完全成為西方科學技術的代稱。
所謂的“格致”,是“格物”與“致知”兩個概念的簡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故常常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概念使用。簡略說來,格物致知論就是中國文化與哲學中關于認識世界的方法或方式的理論。僅從字面上進行初步解釋:所謂格,即推究之義;所謂致,即求得之義。格物致知即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這種解釋較傾向于現(xiàn)代認識論與知識論的角度。其實同其它很多中國哲學的概念一樣,它還含攝著價值論、工夫論等多方面的內(nèi)涵。應當說,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概念,把真、善、美融合為一體。古人對這一概念的詮釋往往側(cè)重不同,不同時期的不同學者之間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
【成語接龍】 :
格物致知→知雄守雌→雌雄未決→決勝千里→里通外國→國步艱難→難能可貴→貴不期驕→驕奢淫逸→逸以待勞→勞燕分飛→飛蛾赴火→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開才路→路見不平→平步登天→天空海闊→闊步高談→談笑自如→如牛負重→重床迭屋→屋如七星→星離雨散→散兵游勇→勇冠三軍→軍令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