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 正文

    安字去掉蓋是什么字;安字去掉蓋頭是什么字

    安字去掉蓋是什么字;安字去掉蓋頭是什么字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ān

    注音: ㄢ

    漢字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宀

    簡體部首: 宀

    五筆86:PVF

    五筆98:PVF

    UniCode:U+5B89

    四角號碼:30404

    倉頡:JV

    GBK編碼:B0B2

    規范漢字編號: 0549

    安的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6

    筆 順: 捺捺折折撇橫

    平靜,穩定:安定。安心。安寧。安穩。安閑。安身立命。安邦定國。

    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撫。

    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沒有危險,不受威協:平安。轉危為安。

    裝設:安置。安家立業。

    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他安的什么心?

    疑問詞,哪里:安能如此?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瑯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后,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愿當國王而向往佛學,想當僧人,于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洛陽宣傳佛教,隨后便定居了下來。

    在安清的后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簡化為安氏。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首安祿山,原為康氏,是中西亞的“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后裔,后隨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舊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傳》載:“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種也。父懷盛,事唐武皇,以驍勇聞。”《新五代史》卷五一《安從進傳》載:“安從進,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為騎將。”(注:《新五代史》卷4《莊宗紀》注)沙陀、薩葛、安慶三部落。而薩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譯。粟特為中亞古國,所謂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國,粟特人。安叔千、安從進其先世仍為中西亞安國人。洛陽為東漢、魏、晉、北魏首都,因此從東漢以來,包括安息國和安國在內東遷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賈,紛紛涌向這里。《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了北魏時期洛陽城內胡商云集的盛況:“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漢朝時的東羅馬帝國),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為附化之民,萬有余家。”此“百國千城”的“商胡販客”,當然包括安息和安國的商人在內。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占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師、高宗時處士安靜為河南洛陽人;處士安神儼為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貫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許多卒于或葬于洛陽,如前面提到的安懷,高宗時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時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節等。這說明他們生活或活動的地方已經主要在洛陽了。《通志》所云“望出”河內(洛陽)的安姓,不知是否指的是安姓胡人。

    源流四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

    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后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為漢姓安氏,其后代多稱安氏,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欽定八旗通志·烈女傳》中記載:

    ⑴.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黑龍江東寧)、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改漢字單姓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化為滿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漢字單姓為安氏。

    ⑵.滿族昂剛氏,亦稱昂岡氏,滿語為Aangang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烏蘭塔塔爾(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一帶(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安氏,少數為漢姓剛氏、岡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教的嘎宛思,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安氏是中國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有從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教的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后裔子孫便依漢俗改為漢姓王氏、安氏、萬氏。另外,安息國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國,于唐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來華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維州(今四川茂縣),后被授封左右衛大將軍、定襄郡公,其子孫后代皆以原國名之諧音漢字稱漢姓為安氏。

    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其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漢姓為安氏,現其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天津兩地繁衍。

    源流七

    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人,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回鶻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為漢姓留居中原地區,并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別勒古臺后裔諸部改漢姓安為氏。明朝時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達色等族人歸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漢姓為安氏,意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孫以漢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于彝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明、清兩朝時期,在西南地區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瑪氏、村密氏、吉巴氏等眾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漢姓為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于達斡爾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阿爾丹氏,世居黑龍江地區。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dan Hala。

    清朝中葉以后,達斡爾族阿爾丹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源流十一

    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安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錫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遼寧大連莊河)。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n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后,錫伯族、滿族安佳氏多改漢姓為安氏。

    源流十二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時期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俘,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從公元十七世紀中葉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長達數十年之久,入侵范圍遍及黑龍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龍江兩岸強筑城寨村屯,村莊,勒索毛皮,捕捉人質,婦女,虐殺居民,策動當地頭人歸順沙皇俄國。中國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議,要求停止對中國東北邊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國東北邊防的措施。這些俄羅斯“旗人”,后來由康熙大帝賜其姓氏皆為安氏,意為“安衛大清”,押留中國,禁止返俄。這批戰俘人數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為氏,后逐漸融入漢族、滿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本姓李氏,始祖李瑗中國人。唐憲宗元和二年丁亥 東入於高麗松岳山下, 有三子:長子名枝春、次子名葉春、三子名花春,新羅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亂,三兄弟平亂,故賜姓安氏。李枝春改名安邦俊 ,封竹山君; 李葉春改名安邦杰, 封廣州君; 李花春改名安邦俠,封廣州君。 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國人。

    四、得姓始祖

    秦朝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瑯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五、人口分布

    西亞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于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陽,后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涌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雜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唐書 列傳 安祿山傳》:“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突厥呼斗戰為軋犖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將軍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 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道買次男貞節為嵐州別駕,收獲之。年十余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并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后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于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于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申橋鄉安氏如:安廟村、胡襄鄉安莊寨村,河南泌陽安氏比較多有安莊十個有余,比如官莊的安莊,大安莊,小安莊。羊冊的上安、下安、安吳等等。

    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七十九位,當代百家姓排名列第一百一十多位,人口約一百七十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4%左右。其中山東(日照、臨沂、青島膠南和煙臺地區)、山西、河北、安徽、遼寧五省占據了安姓大多數。

    古代安息國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先秦時期,安姓很少為人所知。進入東漢以后,安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區。唐朝,是安姓發展比較快的時期,但因安祿山之亂,河南一帶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減少。

    宋朝時期,安姓大約有1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安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約占全國安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陜西、山東、廣西、甘肅、浙江、福建。全國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晉為中心的安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安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8萬多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貴州和山西兩省,約占全國安姓人口的40%。貴州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蘇、四川、陜西、山東、河南,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間,安姓人口減少很多,其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東南遷移。全國形成以川貴、晉冀豫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當代漢族安姓的人口一百七十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安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安徽、山東、遼寧四省,大約占全國安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龍江、山西、甘肅、陜西、貴州,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以渤海灣地區為中心,向西抵甘肅和向南達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布帶。安姓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安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京津冀、晉陜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貴州北部、豫魯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蘇西北、內蒙古大部、黑吉遼,安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2.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安姓人群。在內蒙古東北部、山東南部、河南南部、東部(商丘柘城一帶)湖北大部、皖蘇中部、云南、川貴桂大部、重慶、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3%的安姓人群。

    六、家譜文獻

    山東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譜六卷,(清) 白光劍、梅澤漢、安保元、梁義禮纂,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無錫膠山安氏黃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發輯,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無錫膠山安氏黃氏合抄家乘,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一名《瞻族錄》(膠山安氏家乘瞻族錄同續編)。

    江蘇無錫膠山安氏黃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安榮光、安宗愈編輯,民國年間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

    江蘇無錫安氏族譜,(民國)安濤輯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鉛印本。

    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卷。

    浙江安海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貴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涼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姑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后為前涼、后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筑,后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于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于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余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后涼,立國都于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發□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于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余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后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經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八、字輩排行

    山東日照、青島安氏字輩:“賢才培茂郁乃可宏豐寶熙亮傳在佰縱述作仲繼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爾元貞效金慎言修其箴銘光華克昭美麗正廷象舉貳全延善敦榮德澤普耀景慶升平有志加益興起功成。”。四字中選任意一字輩。

    山東青島安氏字輩:“茂郁豐佰仲久常增金其華麗象榮耀升加成”。與日照同族譜。

    山東陽谷安氏字輩:“景秀恩憲廣興佳兆子常”。

    山東茌平安氏字輩:“士記富貴榮華興盛旺茂順昌。”

    山東新泰安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耕讀續世常仁義禮志信溫良公儉讓君臣智勇強文武其全賀福祿禎祥禧伯仲叔季宗”。

    山東棗莊安氏字輩:“培學(長)德修(朝)傳(晉)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東臨沂安氏字輩:“學丙(家)全(洪)玉廣”。

    山東莒縣安氏字輩:“月為茂玉豐(貴)伯仲久常增金啟”。

    貴州六枝安氏字輩:“定啟金德明常勇”。

    貴州桐梓安氏字輩:“崇單如太世懷德金正國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紹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貴州思南安氏字輩:守學如國其仕登天正顯文明元世紹玉大德萬應廷啟朝宗永樂時維自秀宏懷再復昌延。

    四川西昌安氏字輩:“崇單如太世懷德金正國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閬中安氏字輩:“師正天德永中開萬世賢祥龍必起應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輩:“東長風秀西成有旺百年樹人”。

    河北河間安氏字輩:“國洪豐顯寶貴”。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輩:“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體存常懷孝書在繼代忠”。

    湖南邵東、懷化安氏字輩:“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繼應長春士學能治邦國宗光耀榮承良傅元祖德萬代網紀定忠孝惟作則節義效先賢福壽康寧悅彝訓昌盛典乾坤輝偉業玉金欽翊瑞高儀通錦澤廣浩麗秀綿正衍顯英杰”。

    江蘇豐縣安氏字輩:“其趙槐映繼利方在允時文意孝忠良井德顯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輩:“行居洪大應天維知新崇禮厚德信文學忠孝順能”。

    重慶南川安氏字輩:

    民主支派:“朝啟升文爾其自顯宗楊應佐忠良國永振萬民邦”;

    大鋪支派:“天頂修仁爵禮義傳萬世”;

    大觀支派:“友應天榜明光萬國大啟仁文昌榮世德”;

    大有支派:“友應天榜明光萬國文華盛治世代忠良”;

    統一續派:“孝友承祖憲詩禮化子方仁信昭敬慕義和兆榮昌懷才尚濟庶學道雅超常世代守訓典立名遠流芳”。

    甘肅靖遠安氏字輩:“文維如單成國清宗”。

    遼寧大連安氏字輩:“吉善之家慶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輩:“興學會增連慶修元”。

    河南新鄉安氏字輩:“瑞永希文繼佩”。

    安氏一支字輩:“永懷道興大世賢邦國光積善傳家遠福祿自天開”。

    安氏一支字輩:“茂玉豐伯忠祖(常)征金啟化立詳”。

    安氏一支字輩:“為君賢明禮讓為臣仁義忠良盛興博學好古修來我輩榮昌”。

    安氏一支字輩:“金鳳鴻登天:家業傳叁統。”

    九、姓氏名人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念經修行。

    安德裕:己巳科狀元,著有文集四十卷,《宋史本傳》傳于世。

    安期生:瑯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

    安民:宋代陜西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于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熙: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代云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昶: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汝儉:1931年生,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調究員兼高調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同會藝術委員,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顧問。

    安迪光:1929年生,江蘇興化人。筆名旭初、曉笛、若素、江海濤等。詩人,楹聯家。1944年參加革命,從事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濟工作。

    安鴻漸:北宋初年洛陽人(見《庶齋老學叢談》卷下)。晚年為教坊判官(見《玉壺清話》卷八)。

    安廷山:男,1938年3月出生于河北大名,字國峻。現任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研究員(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泰山詩書畫研究會會長。

    安冠英:男,1941年1月生,北京人。民建會員

    安琪:女,1942年生,中國、藝術科學、研究員。曾任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文藝論壇》、《東方》刊物副主編。

    安啟杰:1944年5月生,江蘇徐州人。大專文化。徐州市文聯副主席、副研究館員。主要學術成果:致力于文學及電視藝術創作和民間藝術研究。

    安多民:1949年生,山西平遙人。字長樂,號真玉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山西書協篆刻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藏書票藝委員會委員,山西師大客座教授,日本篆游會特別會員。

    安在峰:常用筆名:居山、艾峰 、安康、安迪、慧根、戈盾、劍圣、居山劍圣、武林儒生等,1957年11月生,江蘇省豐縣趙莊鎮安莊人。

    安峰山: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男,漢族,1970年出生于河南許昌,1988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法學碩士。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于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 朝陽) 雜胡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后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養以為子,后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后晉成德軍節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后于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壽: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余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為江蘇安氏。

    安俊: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

    安天樂: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于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沖,歿葬張家沖。

    安伸:淄川人,明代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傳:明代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萬歷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蛩音集》。

    安希范:江蘇無錫人,明萬歷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后隱居柏崖,閉門著書。

    安鴻勛:清江蘇金匱(今常熟)人,官訓導,善行草書。

    安文欽:陜西綏德人,清末秀才,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后,歷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陜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人。他在八九歲時凈身,進宮后在咸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www489tv.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欧美激情另欧美做真爱|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秋霞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2021| 99re6精品| 性欧美激情xxxd|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欧美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午夜网站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免费| 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模欢欢炮交150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网站|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中文字幕在线最新在线不卡| 最近中文字幕2019视频1|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国产亚洲精品日韩综合网|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国语free性xxxxxhd| 一区二区电影网| 把腿扒开做爽爽视频在线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污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大片毛片| 老司机深夜福利影院| 国产成人www| free性满足hd极品| 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avtt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