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藍比喻論證;青取之于藍是比喻句嗎
荀子《勸學》原文比較長,有1999字,高中語文課本只節選了其中的353字。但就是這短短的三百多字,也是字字珠璣,句句錦繡,取譬說理,生動形象:為了勸人向學,荀子不惜用了20個比喻。
一
先說用了哪些比喻。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這是全文的總論點。“以”,介詞,讓,使。其后省略“之”,代學習。“已”,停下來。
(0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0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03)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04)故木受繩則直,(05)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一節,談學習的意義:(01)(02)兩個比喻,說明通過學習可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提高學習者的自身素養;(03)(04)(05)三個比喻,說明通過學習可以移換稟性,加持特長,提升學習者的自身素質。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06)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07)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08)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這一節論學習的作用:(06)(07)(08)(09)(10)五個比喻,說明通過學習可以彌補學習者的不足。
(1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1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14)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1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16)駑馬十駕,功在不舍。(1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18)鍥而不舍,金石可鏤。(19)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20)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這一節說學習的態度和方法:(11)(12)(13)(14)四個比喻,說學習要積累,(11)(12)從正面說,(13)(14)從反面說;(15)(16)(17)(18)四個比喻,說學習要堅持,(15)(17)從反面說,(16)(18)從正面說;(19)(20)兩個比喻,說學習要專心,(19)從正面說,(20)從反面說。
二
再說這些比喻的用法。
一曰“喻而不理”,即只說比喻,而將道理隱寓其中,讓讀者思考。如(01)(02)。
二曰“先喻后理”,即先說比喻,再引出其所含道理,讓讀者明白。如(03)→(04)(0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07)(08)(09)(10)→“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三曰“先理后喻”,即先說道理,再用比喻加以說明。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6)。
四曰“喻而復喻”,即設一喻,再設幾喻,反復說明。如(03)→(04)(05)。
五曰“喻理又喻”,即設幾喻,引出道理,再另設喻,從其相對的一面進一步說明。如(11)(1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3)(14)。
六曰“同類之喻”,即以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加以說明、強調。如(07)(08)(09)(10);(11)(12)。
七曰“異類之喻”,即以相反事物設喻,從對照的角度反復加以說明、強調。如(15)(16),(17)(18):(15)反(16)正,(17)反(18)正;(19)(20):(19)正(20)反。
三
但是,我們還是覺得既要選,還是選全文的比較好,可以完整地了解作者對學習問題的態度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