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讀書筆記摘抄_課外閱讀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
隨著寒假到來,語文老師基本上都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的任務。老師之所以要求學生們多讀讀課外書籍,是因為課外閱讀不僅能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開拓學生的見識和視野,更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啟迪、情感上的熏陶。
那么,在做課外閱讀時,要想有一個較好的成效,做好讀書筆記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動作。
如何做讀書筆記?下面就介紹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之一:摘錄法。
摘錄法就是在閱讀時,將文章或者書籍中的好詞、好句、優美的段落摘錄下來,通過理解和識記,使摘錄的內容消化為自己的知識,以增加自己的語言知識的累積。
摘錄法需要注意以下這些要點:
一,如何選擇性地摘錄。
1,摘錄好的詞語。何為好的詞語?有時候是不認識的新鮮的詞匯,比如見慣了“草木茂盛”,突然在文章中邂逅了“草木葳蕤”一詞,則可以摘錄下來;有時候是華麗的辭藻,比如《洛神賦》中“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的形容,此處的“精移神駭,忽焉思散”運用了精、神、忽、思這四個方面表達了一個意思,這就屬于華麗的辭藻,且不論其作用,就開拓思維來說,可以摘錄下來研究一二;有時候也是簡練的詞語,比如一篇文章中有這樣的表達:“時光翩躚的五月,浮云白頭。”,其中“浮云白頭”運用簡潔的四個字,描繪出來一幅充滿意境的畫面,讓人浮想聯翩,值得摘錄下來學習它的用法之妙。
2,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何為好的句子和段落?有的是表現形式上風格獨特,比如作家周同兵的散文《吾土》中有這樣一句:“無風,日頭狠毒,人影很短。最先看見父親那黝黑的脊背,顏色一如腳下的黑土。老牛,木犁,疙瘩繩,在地里來回走。”,這一句運用簡練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將一位和土地相伴一生的父親形象刻畫在讀者面前;有的是寫作手法的運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個句子中運用了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日子具體化,使表達更加形象而生動。這些都屬于好句子的范疇,值得摘錄下來學習。
二,摘錄了之后要認真分析、理解和消化。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學生閱讀了很多書籍和文章,摘錄了很多好詞好句,但是并沒有花時間認真將這些好詞好句理解和消化掉,導致前面看后面忘,本子上記錄了很多,但是腦子里卻只殘留了一些片段式記憶,這樣對于知識素材的累積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要想使摘錄的知識化為己用,靜下心來理解和消化是很有必要的。針對新鮮的詞匯要弄懂其意思和用法,對于優美的句子要分析和學習其寫作手法,以便日后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
三,摘錄之后,要時常溫故知新。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幾天前摘錄的好詞好句暫時還記得,可以隨時從腦袋中拿出來運用。但是等過了一個假期之后,你可能就不記得了,寫作時還是用一些老掉牙的俗套詞匯。這就是因為沒有溫習的緣故。所謂“溫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對于摘錄的詞句,要時常回過去翻看一下,鞏固一下對它們的記憶,增加它們在你大腦中的活躍度,這樣才能夠在你需要時馬上調取出來,不至于讓它們遺落在你記憶的角落里蒙塵。
以上就是關于做讀書筆記的方式之摘錄法的講解,你掌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