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簡短
爭做“四有好老師”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王營
早在兩千多年前,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曾制定過一個“好老師”的標準。他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對待“教”要做到“誨人不倦”;對待“學”要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這里所說的“學”不僅指書本知識的學習,還包括一切以學問為中心的道德實踐。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認為,教師應當“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就是說,教師只有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方能“學高”,唯有做到“誨人不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身正”。新時代爭做“四有好老師”,孔子對教師的這一要求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做到“默而識之”,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大腦。教師不讀書、不學習是非常可怕的,有人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先具備一桶水”,這個比喻形象地概括了教師的知識量與學生知識量之間的關系。因為教師不具備“一桶水”的知識,就很難搞清“一碗水”知識的來朧去脈,也很難針對不同的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這就只能把教學是引向“灌輸”的死胡同,學生學到的也是“一碗”沒有靈性的死知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教師的學習雖然不能窮盡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但教師首先要學好、精通本專業的所有知識,同時還要有選擇地學習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其它知識,尤其是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的有關知識。比如,語文教師除了學好語言文學的本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一些歷史、地理以及書法、繪畫等方面的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不但要學習這些知識,還要把這些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內化為自身的素質,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厚積薄發、隨時應用。學了記不住等于白學,記住了不會應用也等于白學。
其次,教師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做到“學而不厭”。 “厭”字可作兩種理解:一是厭倦,二是滿足。學而不厭,就是對學習永不厭倦、永不滿足。學習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遠不如打牌、喝酒、上網玩游戲等活動心情愉快,況且教師每天還要上課、備課、管理學生,用于個人學習的時間的確少之又少。
但是,教育這一職業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學而不厭”, 因此讀書應當成為教師正常的生活方式,學習應當成為教師終身的職業追求。教師要狠下心來,發揚釘子精神,擠時間堅持讀書學習,可以要圍繞自己所教專業,制訂一個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學習計劃,自我督促、自我約束,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學識修養。
再次,教師要有奉獻精神,努力做到“誨人不倦”。教師每天都和學生打交道,學校、家庭、教室“三點一線”,忙忙碌碌,有些教師時常感到枯燥乏味,也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所謂“誨人不倦”,既是對教師的職業要求,也包含教師對學生深深的愛和責任。同樣的知識,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學會了,還有小部分同學沒有學會,教師利用當天課余時間給他們進行個別輔導,直至學生把當天所學知識弄懂、學會,這是“誨人不倦”;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教師不言放棄,持之以恒地進行說服教育,直至學生改正缺點、錯誤,這也是“誨人不倦”;對于教學上的一個難題,教師利用課余時間查閱大量資料,反復思考,甚至利用休息時間撰寫教學案,使問題迎刃而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更是“誨人不倦”……因此,教師的“誨人不倦”,體現在對教育事業的幸福感和奉獻精神上,沒有對教育和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很難做到“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修養。這三點,孔子都做到了,他成了圣人、仁者,成了“大成至圣先師”,成了后世師者學習的楷模。做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繼承我國優秀教育傳統,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不斷學習,無私奉獻,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使自己成為一名符合“四有好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標準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