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的指導思想,登高教案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成都**中學高中語文組 守常師話
甘肅天水一家寺院里,蕭蕭竹韻伴詩圣兀坐沉思
音樂伴奏,課件動畫,語言渲染,回到歷史現(xiàn)場的余秋雨式描畫,高天疾風,蒼顏白發(fā),杜甫拖著病腿,拄著拐杖,一步一掙,好容易登上夔州白帝城大江邊的高臺,聽江間波浪兼天,看那被玉露凋傷了的楓葉。又一陣旋風,楓葉紛紛飄墜。杜甫不禁打了個哆嗦,他遙望北方,看不到京城長安,也看不到家鄉(xiāng)洛陽。他想起親人,想起朋友,想起相繼謝世的李白,高適,嚴武。覺得生命是握不住的流沙,喚不回的滾滾江流。禁不住潸然淚下,連連嘆息?;氐郊依?,鋪紙濡墨,乃賦《登高》。
當時覺得自己寫的這段教學導入語,高明之極。得意之余,上課的時候,更多了些隨意的想象發(fā)揮。
講首聯(lián)的六個意象,以為疾風之下,個人幾乎無法立足;高天顯示了個人的渺??;嘯哀的猿鳴,彰顯了心情的悲涼。 清渚白沙寫出江景之美;在江天之間飛翔的鳥兒應該是無法自主的,也一定是一只孤鳥。至于美景和悲情的統(tǒng)一,則被含糊帶過了。
講頷聯(lián)名句,想象杜甫兀立江邊,閉眼張臂,感覺四周落葉簌簌,天地之間只有一個孤獨的杜甫。仿佛幽州臺上的陳子昂,人被落葉包裹,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體會著每一片落葉的悲哀,而自己也已進入人生的秋天,五十五歲的杜甫,距離他的人生終點只有兩三年而已。人要怎樣才能超越有限,走向無限,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只在第三,是為不得已,何況杜甫的理想是“至君堯舜上,在使風俗淳”,寫詩真的只是業(yè)余愛好。正業(yè)是做官,做幾件利國利民的大事。這條路走不通了,那就只能自我安慰,說是自然人類和歷史是永恒的,正如那滾滾東流的大江。
如此散打,學生聽來感覺是不錯的,也許可以喚起些興趣之類,但是,教了什么知識,學了什么方法,培養(yǎng)了什么能力呢?滿堂的精彩,也只是老師的精彩,看不到學生的精彩,體會不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佳境的。
同時,明顯沒有顧及全篇,對詩歌的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抒情議論,基本不講,那就是一種明顯的理解不到位,而不是突出教學重點,也不能說是為學生需求而教。
暗黑的天地間,詩人如一豆燈光,不屈的燃燒自己,為天下寒士而歌唱
第二次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有意識糾正上次的問題,讓學生去想象,學生去說詩句意象在他們頭腦中激起的形象和畫面。老師不再用自己的想象去限制學生,或者框定學生,而只是在學生的想象明顯不符合全詩的時代色彩和情緒基調(diào)的時候,提出來跟學生討論,讓學生群體爭辯,自我糾正。這當然要多花一些教學時間,但是只要學生是真正在思考,那就是值得的。
這一次老師努力說服自己,管住自己的嘴。只是給學生提供支架和階梯。比如,老師自認為學生是不太容易關注到詩歌的格律。于是,重點講了本詩對仗之工穩(wěn)。如全詩四聯(lián)都是對仗的,但是看不出痕跡。如首聯(lián)的句內(nèi)自對,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學生不易看出尾聯(lián)也是對仗,有意識讓學生討論尾聯(lián)是否對仗,學生認識到“苦恨“是非常遺憾的意思,與下句中的”新?!岸际瞧陶Z,正好相對。突破了這個難點,學生自然認可四聯(lián)都是對仗的結論。
然后,借用宋代羅大經(jīng)的“八層次悲哀“說,解讀頸聯(lián)表意之深,也就比較容易了。作客他鄉(xiāng),一可悲也,長期作客,二可悲也;以下六層可悲,讓學生用仿句形式自行完成。(秋天作客,三可悲也,離家萬里,四可悲也。秋天登臺,五可悲也,帶病登臺,六可悲也,衰年登臺,七可悲也,獨自登臺,八可悲也。)
教后反思,感覺學生是動起來了,但是老師教的所謂精妙的知識,都是古人的陳貨,對學生指導意義不大。深思后發(fā)現(xiàn),是因為古人的評論立足的是文藝欣賞,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指導意見。而今日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此,只是為了讀懂,理解,不涉及創(chuàng)作。于是,有了教與學的錯位??偢杏X是沒有一條紅線,貫穿教學的始終,這才造成了這種狀況吧。
三年過后,又第三次教這首詩歌了。知道了一點葉嘉瑩先生講的詩歌前理解的知識,就想著要如何弄清楚學生的前理解,從他們的前理解來設計教學,真正找到一條貫穿的紅線。
學生的課后提問,一下子點亮了我的思維。有學生問,這首詩據(jù)說是唐詩壓卷之作,可是我怎么感覺不出來有這么好呢?
于是,我們設計了專題閱讀和群文閱讀的思路去教學這首詩。讓它在一種場域中展現(xiàn)豐厚的生命力。
一是與其他的杜詩比較。例如前期的《望岳》,中期的《春望》《秦州雜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同期的《詠懷古跡》,后期的《登岳陽樓》。從情感的深度,詩意的純度,技法的高度自己體會。
二是與其他唐詩比較,例如李白的,王維的,白居易的,李商隱的等等。
通過比較,學校論文,學生小組的專題研究,很多學生認可了壓卷之作的結論,也有懷疑否定之說,其實都是實在的收獲。
三是老師談論自己的感悟。從首聯(lián)基本寫完了六種景物,一般詩人不敢這么操作,他們會把這六種分配在三聯(lián)里頭,杜甫這樣寫,是偉大的創(chuàng)造。因為他重點是要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后六句都是在講這種生命體驗。這是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者的體驗,是長期漂泊掙扎在底層的大詩人的體驗,是處在盛唐和中唐轉折點上的大詩人的體驗,是有著侍奉皇帝的經(jīng)歷,卻又堅定的走向人民的詩人的體驗,何其豐富,何其沉痛,又何其壯美。
秉此以看每一聯(lián),每一句,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于是,誘導學生去體會詩句中的感悟之痛。學生說出了這不只是杜甫個人的感悟,是時代,是家國,是每個普通人在艱難時代的共同感受,于是,結尾的艱難就不只是杜甫個人的艱難了,那潦倒也不只是個人的潦倒了。就像抗戰(zhàn)中大詩人穆旦所在的《贊美》,錢穆所寫的《國史大綱》,是萬千大氣壓下,石墨蛻變成了鉆石!熠熠生輝,一顆永流傳!
茅庵草堂里,住有中國最高貴的詩人,也住著我們文明的疼痛
師生帶著這樣的體驗,再去誦讀,體會著超越時代的共同生命之痛,悲壯的美,沐浴光輝,空氣中有愛在流淌!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日星期二
我是遵守教育常識,只說實話的語文老師。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守常師話”。歡迎轉載我的文字。請在評論區(qū)點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