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什么故事類型,蜜蜂是一個怎樣的動物
01
很多年前,看到過一部不錯的記錄片,名字叫《養蜂人》。
至今,還深刻地記得養蜂人說的一句話:蜂是有靈性的,你像對人一樣對待它,它就會很好地回報你。
他還自豪地說:我聽得懂“蜂之語”——蜜蜂們說的話。
的確,蜜蜂是會說話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聽得見、聽得懂。其實,關于蜜蜂靈性的故事,還有很多……
650多年前,明朝名臣劉伯溫,曾經語重心長地講了一個“蜂之語”的故事,即《郁離子·靈邱丈人》。
話說在齊國的靈邱,有一位老先生是個養蜂的高手。他每年都能產出好幾噸的優質蜂蜜,還有和蜂蜜一樣多的蜂蠟。
你要知道,在宋代以前,還僅限于富貴之家才能使用這種蠟。晉代貴族石崇和人斗富,用蠟燭作炊,就震驚當世了。所以有人說,老先生家的富裕程度,和有封地的貴族有的一比。
當老人去世之后,他的兒子繼承了這份產業。可令人不解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蜂群就有整窩整窩地飛離,這個兒子卻不管不顧,任由它們離去。
一年多的時間,蜂群跑掉了一大半;又過了一年多,蜂群全部都跑光了。由此,這個家就很快淪落成了窮人。
有一次,陶朱公(范蠡)經過靈邱,無意之中聽到了這個故事,于是就做了一番調查研究。
他調查的主題是:為什么這家人之前的生意做得這么好,而現在卻這么貧窮呢?
02
被調查的對象是那位養蜂人的鄰居——一位見證了他家興旺和衰敗的老人。這位老人告訴大陶朱公:其實,根本就沒有什么別的原因,都是因為蜜蜂啊!
老人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以前老先生養蜂,園里有專門給蜜蜂們住的大茅屋,還有專門的人員管理這些茅屋。
蜂們具體住在什么地方呢?
他把掏空的樹木做成蜂房,這樣的蜂房沒有裂縫,沒有臭味。
布置這些蜂房也是有講究的,要疏密有間,還要新舊有序,要講究坐落方位,還要注意窗戶的朝向。
蜂群多了怎么辦呢?
那就五個編為一組,五組編為一伍,一個管理員就管理一伍。
管理員的職責就是:照顧蜂們的生活,調節蜂房的溫度,并按時打開和關上大茅屋的門窗,夏天不讓它們在太陽下暴曬,冬天不讓它們在冰雪中受凍,刮風不會搖擺,雨淋不遭浸泡。
蜂們繁殖多了就及時分群,少了就給它們合并。一個重要的節點是,絕不能讓兩只蜂王在同一個窩里,否則就會窩里斗。
而且,老先生還非常注意蜂房的清潔衛生。比如,要掃除蜘蛛螞蟻,要驅散土蜂和食蠅蜘蛛。
再有,老先生取蜂蜜也很科學,只是分出蜜蜂剩余的就夠了。這樣的話,原有的蜂們就很安心地待著,新生的蜂也養得好。
陶朱公聽到這里,若有所思,老先生這樣治理蜂群,有那樣的收獲不奇怪。
緊接著,鄰居再細細數落老先生兒子的過錯。
這個兒子一點也沒有父親那樣的頭腦:園子茅屋他不修理,污穢他不清理,燥熱潮濕他也不調節,蜂房的門窗開啟關閉更沒有規律,蜂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差,蜂們越來越不喜歡它們的蜂房。
時間長了,毛蟲和蜜蜂同住一個蜂房也不知道,螻蟻蛀它們的蜂房也不制止,食蜂鳥在白天掠殺蜜蜂,狐貍在晚上偷吃蜂蜜。
對于這些,這個兒子統統不管,他只管取蜂蜜就完事了。
03
對于這樣活生生的事例,陶朱公自然不會不加點評的,他對身邊的學生們說道:你們這幾個人要記住啊,治理國家對待民眾,可以借鑒這樣的事呢!
我對陶朱公的點評似乎意猶未盡。
其實,我們還可以把那些蜜蜂看成一個個的研究生,那么,那位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兒子,就是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導師。
現在有些研究生導師,和這個兒子太像了,只管取蜂蜜(課題成果、學術論文),卻不想著如何研究生提供優越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只管坐收學術成果,卻不管學生的境遇,你說,這樣像那位兒子般的“養蜂人”,能得到“蜜蜂”的眷戀嗎?
于是,近年來關于師生關系緊張、研究生不堪重負的消息不絕于耳:
2021年11月23日的凌晨,已經研三、能夠在年底順利畢業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謝鵬,被發現在自習室當中不幸勞累猝死。
謝鵬之所以如此疲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其導師想要將其留在身邊,作為“勞動力”,所以常常為其安排大量工作,并且在其達到了畢業要求之后,也依然不“放人”,可謂是謝鵬離世的“幕后主使”。
2018年,一份名為《Evidence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education》的調查報告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6倍。
其中41%的研究生達到中度或重度焦慮,39%的研究生則有中度至重度抑郁。
細細想來,有的時候,研究生們還真不如那些蜜蜂呢,人家蜜蜂不高興了,可以直接飛走,老子不高興在這里了!
可研究生們卻沒有那么自由,特別是那些一心想求得學位的研究生,你能飛到哪兒去?
當然,作為“養蜂人”的研究生導師,像那位老人一樣的也大有人在,“人”與“蜂”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今年6月,濟南千佛山有這樣一場相親大會,齊魯工業大學研究生帶28歲單身導師一起相親,可見在愛情這道難解之題上,科研人為盟友操碎了心。
今年6月10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薛文傳同學在畢業之際,給自己的研究生導師楊建營教授,送上了一份特別的臨別禮物:
“超級無敵優秀導師”的榮譽證書。
薛同學說“導師雖然五十歲了,但是心態特別好一直以來和學生是亦師亦友的關系”。研一開學時,他就曾和同門一起給導師頒發過“永遠聘請”的證書。
9月開學季,一篇關于這位薛同學《神仙導師!碩導長途跋涉送學生去外地讀博,博導:第一次見導師送來的》的文章火暴全網:
就連自己的博導也說,“第一次見導師送學生來上學的”。
碩導走的時候還留下寄語,“等你畢業回上海!好好照顧自己!”
薛同學感謝導師,“作為學術的引路人,生活的好朋友,謝謝您!”
我想,陶朱公的點評和劉基的用意,意思其實極簡單,那就是:我們要懂蜂之語。
然而,難道僅僅是蜂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