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明白什么道理—孔融讓梨明白什么道理一年級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人盡皆知,尤其在我們小時候,老師和父母都常常給我們講這個故事。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后被曹操所殺,借口是“不孝”。小時候如此謙卑的人,真的因為不孝而被處死了嗎?他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又告誡我們哪些為人處世的哲學道理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融被殺之前的一些事跡??兹陂L大后被舉為孝廉,筆者前面文章也提到過,曹操最初做官亦是如此,舉為孝廉其實也就是古代的公務員身份了。因為孔融很聰明,學識淵博,所以在東漢末年是位名士,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但是,在處事方面,這位名士向來是直抒胸臆,不顧及他人感受。旁人也就算了,大家知道他的脾氣,也就不計較。
可是,下面這兩件事,他針對的都是曹操。第一件事,就是曹操下令禁酒,當時是因為城中糧食緊缺,釀酒會耗費糧食。而孔融喜歡閑來和朋友喝酒聚會,把酒禁了心里面是特別的不爽,就去找曹操說禁酒怎么不對,甚至還說,夏商滅國因為女人,是不是干脆也別讓人們結婚了?曹操聽了自然不悅,但是念及他的地位,也暫時拿他沒辦法。
第二件事就是官渡之戰后,袁紹大敗,曹丕見到袁紹的兒媳長得不錯,就想娶她為妻??兹谥篮笥珠e不住了,就上書曹操說,“武王伐紂后,將妲己送給了周公?!辈懿倏赐旰?,心想,我也算是博學多才啊,怎么不知道還有這個典故?于是找了個機會就去問孔融,真有這么回事嗎?
孔融直接回答道,看看將軍您現在身邊的事不正是如此嗎?曹操聽罷,才知道孔融原來是諷刺自己家里的事,心中更是不悅。但是,還得忍著,不能因為這個就殺了他,畢竟當初殺了邊讓就引起很大的轟動,陳宮也因此背叛自己。
曹操雖然暫時沒有要孔融的命,但是孔融這張嘴卻一直在給自己招致禍患。因為是當時社會的名士,所以,就越來越傲慢無禮,甚至豪放不羈。終于,最后一次禍從口出的機會被孔融抓住了,一次,他竟然和人談論,子與母之間的恩情,不過是東西放在罐子里然后再倒出來;父與子之間,只是情欲作用的結果罷了。這些在當時都是大逆不道的話。
不過,當初孔融是被舉為孝廉才開始做官,這些話他是否真的說過,就確實很難說了,也可能只是曹操殺他的一個借口。最后,曹操就是借著這個“不孝”的名義,將孔融給殺了。也許,曹操是想誅心:你不是孝廉嗎,我就讓你死都要帶著不孝的名聲。曹操的隱忍之心和報復之心,確實可怕,說他是奸雄,一點兒也不錯。
從上面的事跡,我們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孔融的處事方式。他是看到一種現象,自己覺得不對,就直接去批評,絲毫不給別人留情面。最后得罪了曹操,才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那么有哪些處世哲學智慧值得我們思考呢?
第一,謙卑為本,則美名自有他人代傳。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一直傳頌到現在,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孔融懂得謙讓,懂得謙卑。只是比較可惜,小時候懂得道理,長大反而忘了。做人懂得謙卑,與人相處過程中能夠讓人在先,不鋒芒畢露,這樣與人相處時,能夠更受到他人的歡迎。至于美名,也會靠著別人傳播出去。
第二,不輕易評論他人的決策,如果要理論,一定要弄清原因,看是否合理。
孔融找曹操妄論禁酒的事,并且使用了很不恰當的比喻。但是,曹操禁酒,是為百姓著想,在這個問題上,孔融是不占理的??墒撬麉s為了自己的私欲,去妄議曹操的禁酒決定,惹得曹操心里不痛快,實在是過于自我為中心,過于狂妄自大。
其實,我們在工作當中,亦是如此。有時領導的決策可能讓你不太理解,這時,你一定不要輕易去和領導理論。而應該先去站在領導的角度上,思考他做這個決策的出發點是什么,只有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夠快速的成長,才能在職場中更好地發展。
第三,不要妄論他人私事。
孔融在曹丕娶袁紹兒媳方面,不應該妄論他人的家事。雖然,曹丕的做法有點兒不恰當,但是說到底,也是曹操的家事,和孔融并沒有關系。但是孔融卻用妲己作比喻,諷刺曹操,難怪曹操要記仇了。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應該謹言,對于他人的私事不要過多的議論,這也是一個人基本的素養。如果孔融能夠謹言慎行,不妄論他人家事,也許最終就不會是一個悲劇,也不會連累家族一千多人被殺。雖然曹操的做法確實不夠仁道,但是在處世哲學上,孔融確實做得也欠妥。作為后人,一定要引以為戒。
參考資料:《三國志》、《章華臺賦》、《曹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