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對工作的啟示;活法工作的意義讀后感
辛苦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工作究竟是苦難還是良藥?如果你也對工作有一些疑問,不妨看看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故事。
01
”工作是一種修行”
這是日本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觀點。
他說:“人哪里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無獨有偶,日本實業家鈴木正三說:“工作坊就是道場。”基于對禪宗智慧的深刻體會,他希望人們能夠吸取禪宗的智慧,把勞動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鍛煉自己的能力,磨練自己的心性,借助勞動來證悟自身的價值,并通過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在國內,的確有三位著名的企業家非常推崇這本書——阿里巴巴的馬云、海爾的張瑞敏、新東方的俞敏洪。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他們的勤奮程度,你根本看不到他們對工作的一絲抱怨。
02
什么才叫“認真”工作?
那么,稻盛和夫是怎樣“認真”的呢?
當時公司要求他研發鎂橄欖石,其中最大的難題是無法將鎂橄欖石黏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飯睡覺都在想解決辦法。
有一天,他無意間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黏在了他的褲子上。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啟示”:這就是最好的黏合劑啊!于是,他開始用松香做黏合鎂橄欖石的實驗,難題由此被攻克。
這真是個神奇的發現:啃論文,泡實驗室都沒得到的東西,最終卻是由“一腳之力”得來的。
難道是“上帝”,難道是神靈,難道是佛祖看他這么辛苦,忍不住給他一個提示?
稻盛和夫認為,這個“保佑”全是因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這個問題,所以當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間,靈感就迸發了。
其實,神經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即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在專注模式下,你的各個腦區都將注意力集中到具體問題上,就像手電筒發出的集中光柱一樣,直接投射到具體目標,你會把關于這個問題的常規性內容都過一遍。
在發散模式下,這個過程如同手電筒在照射遠方,雖然光強降低,卻更為分散。此時大腦放松,不同腦區的聯絡會增多,為有創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機會,更容易出現靈感。
那么是不是有創造力的人都不需要專注模式,只要發散模式就夠了呢?
正如那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散就是那個巧婦,沒有專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飯來。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經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大米,只等那臨門一腳的巧婦來了。
對于稻盛和夫來說,這次成功帶給他最大的收獲,不是使他擺脫生活窘境的獎金,也不是享譽行業的科研成果,而是他發現了自己對工作的興趣和熱愛: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這件事太有挑戰了,現在給我什么我都不會換,我就喜歡工作!
其實仔細想想前人的生活,尤其是老一輩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都是閑不住的人,一年四季總要找點兒事情做才行,閑下來就覺得難受。所以,把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的思想,實際上太受束縛了。
請記住稻盛和夫這些話,它會成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財富:工作能夠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對立起來。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夠扭轉你的人生。在你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投入工作。
03
學會和工作談戀愛
沮喪、頹廢、喝酒、蓄須……這些只能暫緩壓力,而只有努力才能扭轉你的人生。這也是稻盛和夫通過自己工作之初的經歷告訴我們的工作的意義。
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工作的意義之后,你就不會再認為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
設想有一天,你突然走了偏財運,中了1000萬的,興沖沖地買房、辭職。剛開始,你可能無所事事,不用為溫飽擔憂,不用為生活努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一直覺得幸福嗎?你會不會覺得這種單調的生活很無趣呢?可能很快,你的幸福感就會大幅地降低,你也不會再獲得解決棘手問題的成就感,而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也會漸漸離你遠去。
怎樣才算是努力地工作呢?
稻盛和夫說:“你要學會和工作談戀愛。”
有一次,稻盛和夫在研究中做出了一個很漂亮的數據,他興奮得從地上一蹦而起,還跟旁邊的同事說:“你也應該高興啊!”
沒想到,同事用鄙夷的眼光看著他:“稻盛,說句心里話,值得男子漢興奮得跳起來的事情,一生中也難有幾回。看你的樣子,動不動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現在甚至叫我也跟你一起高興,我是說你輕薄好呢,還是輕率好呢?總之,我的人生觀與你不一樣。”
稻盛當時被罵得渾身發涼:難道我錯了嗎?但是他突然就想明白了:“要想堅持這種枯燥的研究,有了成果就應該真摯地把高興表達出來。這種喜悅和感動能夠給我們的工作注入新的動力,特別是在現在研究經費不足、研究環境很差的條件下……”
這就是兩個人價值觀的不同。幾年之后,那位同事早已離職,而稻盛和夫則帶領著京瓷成為日本市值第一的公司。
努力地工作就意味著,不要把別人分配的工作當成一種任務,而應該將其看作一項天職,這樣你才能盡情地享受與每一項工作交互,然后完成它的過程。
如果你長期努力地做一件事,你就會慢慢地愛上它,會主動想要做好,工作也漸漸變成了人生的必需品。
03
人分三類: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稻盛和夫將人分為三種類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所謂“不燃型”(或稱“阻燃型”)的人,就是無論你怎樣勸說、激勵,都無法激起他工作熱情的人,他會認為“你是在給我洗腦”“你只是想利用我”。
所謂“可燃型”的人,是指通過外部的激勵,可以很好完成工作的人。
所謂“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樣,一劃就著,壓根兒不需要外界的激勵,每天都有很多新點子,時刻琢磨著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
老板和員工經常會有這樣的矛盾:員工覺得老板太善變了,一會兒讓干這個,一會兒讓干那個,總是在變;員工希望的是,最好拿著固定的工資,按部就班地干一件事情。
這就是“自燃型”的管理者和“可燃型”或者“不燃型”的員工之間的區別。
不幸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將孩子大部分對于世界的探索精神都抹殺了。我們的教育往往強調,只要被動地接受并且完成就可以了,正是這種模式,培養了我們被動型的心態。這種心態一旦形成,再想要將其轉化成“自燃型”的人就非常困難了。
我希望《干法》這本書可以穿透讀者的心靈,讓那些曾經是“不燃型”或者“阻燃型”的人,從小處開始轉變,慢慢轉化成為“可燃型”,甚至是“自燃型”的人。
這樣,愛上自己的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04
你對待工作的態度,
會實實在在影響你的人格和氣質
我們與其抱怨生活,不如試著全神貫注于一件事,然后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鍛煉自己的靈魂,進而培養具有深度的人格。
一只油膩膩的盤子在你的洗刷下變得光亮如新,一些凌亂文件在你的整理下變得井然有序,一件小小的工藝品在你的打磨下發出柔和的光,這些,都是你的功德。
長久地做下來,沒有一份工作不是枯燥的。然而,有些人退了休還抱怨不止,一臉的疲憊不堪,而另一些則表現得精神十足,意猶未盡。這是因為他們在同樣的工作中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我想告訴大家,不要把工作與生活對立開來,不要把工作當成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把眼前的小事做好,是對自己,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忠誠。扭轉心態,也許工作在你眼中就會變得不那么令人反感。而最終,你會收獲更多。
05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年輕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現感性的煩惱。
很多人辭職,原因是“老板對我態度不好”“領導給我穿小鞋”“同事不給我面子”,這些和工作有什么關系呢?
稻盛和夫很反感年輕人總是感嘆過去不能改變的事情,比如“我當年要是努力,現在肯定出類拔萃。”“如果教育體制改革,我現在也不至于這樣。”“社會太不公平了。”“房價這么高,怎么能買得起。”……
這些感性的煩惱,都會影響你的心境,進而影響你與他人的溝通。選拔領導者時,情商非常重要。有的人聰明能干,但是情緒不穩定,不是發脾氣就是言語相譏,很容易讓整個團隊士氣低落,即使再聰明能干,也難以勝任領導者的職位。
稻盛和夫認為,在創業過程中,像水牛一樣的人往往比像豹子一樣的人更容易成功。豹子的爆發力很強,但不能參與長跑,只能短期突破;水牛有韌性,可以年復一年不停地前進。稻盛和夫在選人時,更喜歡“七十分人才”,而不喜歡那些特別聰明的人。
他認為特別聰明的人是不安分的,容易產生感性的煩惱而選擇離開。但是“七十分人才”則更有韌性:他們雖然看起來不那么聰明,但耐得住性子在一個地方、一個領域鉆研。他認為,人所獲得的成功和聰明程度關系不大,卻和鉆研程度有關。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特別聰明的人少之又少。但如果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像水牛一樣勤勤懇懇,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耕耘,那么他們身上就都蘊藏著難以預估的潛力,總有一天會創造出驚喜。
有人會問,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高?稻盛和夫會不會太累?
稻盛和夫現在已經90歲了,雖曾罹患胃癌,依然生活得很愉快。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如果不把工作當作一種“必要之惡”,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工作時,拿出“自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煉自己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