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為與有為開頭結尾_可為與有為作文開頭怎么寫
特別推薦:例談歷年高考作文提升考場議論文寫作(6)——結尾篇
文章的結尾忌草率收兵,拖泥帶水,不了了之,更忌結尾淺露,空發議論,淡而無味。人們把好文章的結尾譽為“豹尾”,是說結尾要干脆有力。好文章的結尾,作者無不在“嚴謹、自然、和諧、統一”的結構原則上,根據文章的內容和表達需要,選擇恰當的結尾,給人以“余音不絕”之感。
一、技巧解說
方法一:首尾呼應 總結全文
議論文結尾如果能巧妙照應開頭,首尾圓合,文章讀來便能氣韻流暢,既有視覺上的和諧對稱,又有思維上的起承轉合,嚴密周全。
(2021新高考一卷 ) 青年何以強,強體以為先
開頭:“虛弱的身體,永遠培養不出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正如大思想家盧梭說的這樣,無論是誰,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亦或是有趣的靈魂,擁有強魄的體格是首要條件,因此,強身健體于個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愚以為青年何以強,當強體以為先,唯有鍛煉好身體,才能更好的全面發展。
結尾:“一個民族,老當益壯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強;一個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弱。”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這句話,不能不令人警醒。吾輩青年應增強體力,用健康的體魄,打造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以強身鑄青年之強,以青年之強鑄祖國之強!
文章開頭先引用名言,突出身體的重要性,然后加以解說,指出強身健體的意義,最后提出中心論點:愚以為青年何以強,當強體以為先,唯有鍛煉好身體,才能更好的全面發展。結尾則以“吾輩青年應增強體力,用健康的體魄,打造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以強身鑄青年之強,以青年之強鑄祖國之強!”作總結,與開頭相照應,首尾圓合,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論點。
方法二:引用名言 深化中心
名言警句是是經過時間檢驗而沉淀下來的精粹語言,形式俊美,內涵深刻,善于在結尾處引用名人名言,既能有力佐證自己的觀點,又能借精彩助陣,達成文章自身的精彩,讓人眼前一亮。上面的例子在結尾段的開頭引用顧拜旦的話,就恰到好處。再看一例。
《依靠自己走四方》的結尾:
陶行知說得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漢。”是的,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得更穩,行得更遠,看得更廣,獲得更多,才能頂天立地,笑傲蒼穹。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名人,他的這句話強調的是人需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在語言形式上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流暢押韻。引用這樣的名言作結,不但可以增強文章人權威性,便于突出和深化中心,而且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藝術性。
方法三:反詰設問 引人反思
這種結尾方式采用問句形式,或設問,自問自答;或反問,發人思考。其優勢是提醒讀者進一步關注文章論及的問題,在變換表達方式的同時,有效地拓展了思想的空間。
2021年新高考二卷《撇捺見人生,處世顯芳華》的結尾:
寫字運筆如此,做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描紅寫字,最重要的是善于借鑒,描摹學習。向成功者學習,學習他們落筆的方向,你的人生便會目標清楚;學習他們運筆的力道,你的人生便會操控自如;學習他們構思的框架,你的人生便會方正挺立;學習他們藏而不露、不偏不倚、停滯迂回的智慧,你的人生便會厚重大氣、充滿神彩!
再看《百家爭鳴,各顯其芳》的結尾:
百家爭鳴,各有其芳華。若你的歌聲不現出你最獨特的嗓音,只能湮沒于喧囂的人世。大海的浪花有澎湃的時候,群峰的走勢有起伏的時候,個性豈能遵守那人為的束縛? 走在繁華的鬧市之中,看到那高聳入云的大廈,全是一個模式,豈不單調?生活在人群里,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只是一種表情,一律板著面孔,抑或一律嘻嘻哈哈,豈不悲哀?
文段后面三個句子,本來都可以用肯定來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作者用“豈能”“豈不”將它們改為反問句,這就大大增強了語氣,觀點越發鮮明,表達越發有力。反詰句作結,起到了很好的強調和肯定的作用,這種結尾具有啟發性、感染性,給人留下了感情真摯、論證有力的印象。
方法四:表達愿望 呼喚號召
情感真摯,是考場作文發展等級的一項要求。在文章的結尾通過呼吁性的語句寫出自己對真善美的呼喚,對假丑惡的鞭撻,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種情感不僅局限于自己,還可以號召大家一起去追尋美好未來。這種方式,能夠有力地突出主題,給讀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2021年全國甲卷高考《處可為時代,做有為青年》結尾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我們生逢其時,我們重任在肩。我們青年人要踏著這大有可為的浪潮,爭做大有作為的弄潮兒!
再看《與其弄巧,不如守拙》的結尾:
守拙,就是要人守住做人的底線和根本,守住那點素樸之心、真誠之念、清靈之性。讓我們堅守一顆平常心,腳踏一片真山水,養育一段浩然氣!我們的人生經歷有差異,守拙卻應當是我們共同的秉性,為學則扎扎實實,當官則光明磊落,處世則堂堂正正,經商則坦坦蕩蕩。
結尾連用排比句發出呼喚:“讓我們堅守一顆平常心,腳踏一片真山水,養育一段浩然氣”,“為學則扎扎實實,當官則光明磊落,處世則堂堂正正,經商則坦坦蕩蕩”。句式整齊,氣勢磅礴,感情真摯,頗有感染力。
二、精段品味
下面是《美在適度》一文的幾種結尾,頗為典范,特此展出,供同學們借鑒。 1.引言結尾法
泰戈爾詩云:“琴弦為什么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是的,只有適度的彈奏,才能有美妙的音樂。世間萬事,莫不如此。 ——結尾引泰戈爾的名言,以“是的,只有適度的彈奏,才能有美妙的音樂,世間萬事,莫不如此”作結,言簡意賅,開拓文意,引人深思。
2.修辭增彩法
平衡木上未必有平穩,翹翹板上未必無平衡。分寸是平衡之本,適度乃和諧之源。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懂分寸,知適度,遠極端,我們便能有和諧的人生大廈,便能安然渡過人生的種種關卡,便能贏利事業的碩果紅花。
——本段結尾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平衡木”和“翹翹板”句,既是對偶,又是對比;“分寸是平衡之本,適度乃和諧之源”和“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兩句,既是對偶,又是比喻;“懂分寸,知適度,遠極端”三個短句結構相同,構成排比;三個“便能”排比兼比喻:多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生動形象,文采斐然。
3.勸誡號召法
有道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凡事要講分寸,不懂適度,崇尚極端,就沒有人生的平安和事業的興旺。讓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歲月里,在實現中國夢的宏偉征途中,堅守適度的原則,少些絕對化,多些分寸感,共創和諧的人生,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
——先引述成語,引出“凡事要講分寸”的議論,對全文作簡明扼要的總結,然后用祈使句發出號召,從構建和諧人生和實現中國夢、共建美好家園的角度肯定適度原則的意義,高屋建瓴,不同凡響。
4.設問反擊法
生活里難題太多。吃得太飽撐得難受,吃得太少又會餓得難熬;睡得太過昏昏沉沉,睡眠不足又精神不振;沒有愛好人生就會少了許多情趣,可是又有許多人因為愛好過度落得一個不務正業的下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朋友,你說我們應當怎樣生活呢?
——先以“生活里難題太多”作為段首句,然后列舉生活現象,凸顯生活里的“難題”,再以“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朋友,你說我們應當怎樣生活呢?”相接,問而不答,意在其中,激發讀者思考,余音不絕。
5.前景展望法
適度是和諧之本,極端是平衡之敵。上至政要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國人多一些適度的思想,少一些極端的思維,中肯為人,中和處事,我們就會遠離種種紛爭和煩惱,我們的人生就會更加美滿融和,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和諧。 ——先以“適度是和諧之本,極端是平衡之敵”句概括全文的中心,照應開頭,然后設想國人尚適度、去極端就會出現的情景:遠離紛爭和煩惱,人生更加美滿,社會更加美好。展望前程,進一步展現堅持適度原則的意義,別開生面。三、練習:先看下面幾個結尾,談談它的優缺點,然后加以修正。
1.新高考一卷題為“青年何以強,強體以為先”的文章的結尾:
“人者,動物也,則動尚矣。”我們青年是萌動的百卉,是新發于硎的利刃,是中國唯一的接班人。唯有每個能動個體的自強,才能頂起強盛的國家。我們不僅要鍛煉我們的體魄,更要淬煉我們的品格,在涅槃的烈火里,燃出盛大而嶄新的中國。
優點:
能夠恰當引用名言,有較豐富的詞匯,感情的表達也很強烈。并且發出號召,有感染力。
問題:
引用的名言比較生僻,易被閱卷老師誤解為造名言;唯一、唯有等詞語的使用,顯得太絕對,不夠客觀;“在涅槃的烈火里,燃出盛大而嶄新的中國”不通順,表意不明。
修改:
“道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行不成。”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青年應強體,在奔跑中奮力追夢,未雨綢繆,才能行穩致遠,激活蘊藏于夢想中的創照偉力,國家也才能迎來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
2.2021年新高考一卷作文《強吾個體,盛吾國家》結尾:
筋骨構成支架,精神卻是填充血肉。王開嶺曾說,“即使還在匍匐,也要一寸一寸地前進。”精神的生生不息,能夠讓我們的血更澎湃,生命更充盈。我們不能否認,萬物生而不齊,體格上的缺陷或難避免,而精神上的站立卻從不被桎梏。史鐵生在壯年失去了他的雙腿,再也無法奔跑在秋日的公園,無法為了理想奔走呼號。但他執起筆,扶正自己的志氣,寫下了“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中國,正是有了像這樣的精神之焰,一步一步站立著走到了現在。
優點: 這個結尾展示了作者的學識合文學素養,也能看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合較好的語言功底。
問題:
1.作文結尾段太長,顯得啰嗦乏力;2.兩處引用的解釋扣題不嚴;3.結尾一句話和前文脫節,有硬湊的感覺;4.個別語句欠通順。
修改:
我們不能否認,萬物生而不齊,體格上的缺陷或難避免,但是精神上我們可以與任何人比肩而立。王開嶺曾說,“即使還在匍匐,也要一寸一寸地前進。”精神的生生不息,能夠讓我們熱血澎湃,生命充盈。壯年失去雙腿的史鐵生,拿起筆桿,扶正自己的志氣,寫下了“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我個人的強大,才能撐起復興的中國廣闊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