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就是造句子三年級_為了就是造句子三年級上冊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明代作家袁了凡總結的人生心得《了凡四訓》。
曾國藩讀過這本書后幡然醒悟,最終成為一代名臣。稻盛和夫讀后,將這本書視為自己的人生指南。
如果你經歷了人生的不如意,不妨讀讀這本書。
公元1602年左右,明朝官員袁了凡年事已高,在家養老。
他仍舊保持著年輕時的習慣,常常面壁思過,只是每次回顧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都感慨萬千。
有一日,他終于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生平的經歷心得記錄下來,以警誡后人。
袁了凡嘔心瀝血許多時日后,終于將書稿寫成,它就是在后世廣為流傳的《了凡四訓》。
作為儒家經典之作的代表,它先后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人。
袁了凡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從無定數,而萬事萬物皆有因果。
存善心,造善因
有句話說:一個人的心就是他的風水。
一個人心地淳厚,常常會擁有福氣。
一個人尖酸刻薄,往往會招來禍患。
袁了凡蹉跎多年后,才恍然頓悟這個道理。
袁了凡年輕時,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來自云南的孔先生,對方精通易學,擅長掐算。
孔先生算出袁了凡是做官的命,鼓勵他參加科舉考試,并將他哪一年考試第幾名都算得一清二楚。
神奇的是,袁了凡接下來的考試名次與人生境遇,竟與這位孔先生掐算結果毫無偏差。
自那之后,袁了凡認為凡事天注定,任憑自己在命運中浮沉。
34歲那年,他去棲霞山拜謁云谷禪師,進行禪修,期間與云谷禪師相對而坐三天三夜。
云谷禪師從袁了凡口中得知孔先生為他算命之事后,追問他:“認為自己是否應該得到高官厚祿及子孫綿延?”
袁了凡點頭承認,繼而認真反省自己,才發現自己一路以來的坎坷與不順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難以考取功名,是因為自己心胸狹窄、恃才傲物、很少行善、十分福薄;
難以擁有兒子,是因為自己平時經常發怒、很少幫助別人、喜歡喝酒熬夜、平時說話太多……
云谷禪師語重心長地告訴他:
“上天對待一切,從根本上說是公平的,順應自然的因果規律,不會有絲毫的錯失。
如果我們通過修行讓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合乎義理,那我們就可以超越命數,自己決定命運。”
禪師還告訴他,想要改變命運,就要把自己以往的過失徹底扭轉過來——要做到積德積福、包容他人、和氣慈悲、保養精神……
這一番長談,令袁了凡醍醐灌頂,他下決心要在往后的歲月中改變自己。
而從他起心動念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也開始發生改變。
他不僅考中了進士,被派往京城附近的寶坻縣當知縣,先后生了11個兒子,還平安度過了53歲——當初孔先生預測的壽終之年。
誠如《大般涅槃經》所言:修一善心,破百種惡。
播下善的種子,就會開出仁愛的花朵,花香陶醉了別人,也明媚了自己;
播下惡的種子,就會開出怨毒的花朵,即使殺敵一千,也會自損八百。
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境遇的,不是能力,而是一個人的心。
對事計較,待人苛刻,只能為自己平添許多不快。
常常抱善心,處處造善因,卻有可能為自己帶來一輩子的善緣。
說善言,結善緣
古醫家孟詵說:“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
口出善言,既可以暖人身心,也是在種下善緣。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1922年,有一位深愛唱歌的青年席貝德,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每周日都會去教堂的唱詩班唱歌。
他勉強租下一間位于城外葡萄園中的破屋子,但還是因為經濟拮據,倒欠了房東10個月的房租。
為了償還房租,他在業余時間幫老板采摘葡萄,有時候沒錢買飯時還會吃葡萄充饑。
生活的艱難令他心灰意冷,有段時間他準備放棄歌唱事業,賣載重汽車謀生,卻因為他人的一句話改變了人生。
某天,一位聽他唱歌的牧師真誠稱贊他:
“你有一種極好的嗓音天賦,你應該到紐約去深造。”
牧師的話讓青年重拾信心,于是他借了2500美元錢踏上去紐約的路。
歷經千辛萬苦,青年終于成為一名真正的歌手,改變了命運。
牧師自己可能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善言,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而青年多年后仍然感激牧師,正是因為牧師當年的稱贊與鼓勵,他才得以成就自己的歌唱事業。
在《荀子·榮辱》篇中有這樣一句話: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每句話都有它內在的能量,會為他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口出善言的人,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認可與感激;
而經常口出惡言的人,很容易招來他人的不快,甚至為對方帶來禍患。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秀才遠赴京城趕考,在客棧停留住宿時,做了兩個非常奇怪的夢:一個夢是自己在高墻上種白菜,另一個夢是自己在下雨天既戴斗笠又打傘。
秀才疑惑不解,找人解夢。
有個人對他說:
“你還是別去考試了!趕緊收拾東西回家吧!
高墻上種白菜,不是白費心機嗎?戴了斗笠又打傘,不是多此一舉嗎?”
秀才聽了以后垂頭喪氣,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店老板覺得非常奇怪,詢問他原因,秀才如實相告。
沒想到店老板聽過之后,朗聲大笑:
“我倒覺得你一定要去參加考試!別被那個人帶偏了。
高墻上種白菜不是高種(中)嗎?戴了斗笠又打傘,不正是有備無患嗎?”
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于是繼續認真備考。結果,他真的在考試后中了個探花。
《道德經》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是更愿意去接近那些鼓勵認可我們的人。
每次靠近他們,聽他們說話,就會讓我們感受到滿滿的能量。
堅持與人為善,口出善言,也是在為自己積累福報。
畢竟,我們向世界投射的善意或惡意,如同山谷回音,終究會返回到我們身上。
做善行,得善果
《了凡四訓》中講:“命由己立,福自我求。”
意思是,每個人的福禍命運,都與自己的言行有關。一個人多行善就會積福,常作惡則會招禍。
你對他人付出的每一分善良,最終會在轉一圈后回到你自己身上。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晚上,一位饑腸轆轆的窮苦學生走在街上,卻沒有錢買吃的。
于是,他鼓起勇氣敲了一戶人家的門想要求助,緊張的手心都出了汗。
門開了,一位年輕的女孩走了出來,學生低下頭小聲說:自己想討杯水喝。
女孩看出了他的饑餓,從家里端了一大杯鮮牛奶出來送給他。
女孩還告訴他,自己的母親常常教導自己:做善事無需要求回報。
窮學生喝下牛奶后,對女孩深深鞠躬表示感謝,隨后轉身離開。
多年之后女孩病情危急,家人將女孩送往大城市的醫院。
他們沒想到的是,為女孩治療的醫生正好是多年前的窮學生,而窮學生一眼就認出當初雪中送炭的恩人。
在醫生精湛的醫術下,女孩終于死里逃生。
女孩忐忑不安地打開賬單時,看到賬單上寫著幾個字:一杯鮮牛奶足以支付所有費用,淚水頓時盈滿了她的眼眶。
女孩沒想到,多年前的一次善行,會在多年后開花結果。
心存善念的人,因為常常幫助他人,常常會被他人感激及回饋;
心存惡念的人,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往往會將自己陷入厄運。
想要擺脫厄運,最好的方法就是轉變心念,讓自己重回善道。
創建標準石油公司的前世界首富約翰·洛克菲勒的命運,就曾經因為心念的轉變而柳暗花明。
洛克菲勒在53歲時達到了事業巔峰,但由于他賺錢不擇手段,使得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很多人都恨不得殺了他。
當時的他坐擁巨額財富卻健康堪憂,醫生告訴他:如果不休息,他活不過53歲。
洛克菲勒幡然醒悟,退出公司管理,開始大量捐錢做慈善。
他花巨資援助芝加哥大學和塔斯基吉黑人大學,捐獻了聯合國總部大樓,還成立基金會資助許多科學家研究,助力他們消除疾病、貧窮和文盲。
在善行之下,他的家族財富穩步增長,自己也在身心愉快下恢復健康,一直活到99歲高齡。
正如《福慧之道》所說:
“有多少福,就能承載多大的前途。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福,即使費盡心機謀算到手,要么很快到手,要么有奇禍等著你。”
每個人一生中能夠得到多少財富,取決于他曾經種下多少財富的種子。
懂得為他人付出、懂得幫助與成就他人,就是在種下善因的種子。
當種子生根發芽,自己也會在歲月中收獲更多的好運與財富。
寫在最后
大導演李安曾說:
“人生不只是坐著等待,好運就會從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來。”
的確如此,這世間,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好運。
無論是財富名望子孫,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品德、心態和能力。
你今日收獲的種種果,是往日種下的因。
而你今日種下的因,又將成為未來結出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