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歲感言讀后感;一百歲感言是哪本書
《百歲人生》讀后感
------多樣性將更上一層樓,從中將孕育出百歲人生這一大禮
疫情三年,一朝解封,人心反而浮躁起來,無所適從。于是我打開了這本書。
《百歲人生》入圍2016年英國《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公司年度圖書獎,出版一年便已經被譯為12種語言。本書的作者,是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和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他們同為倫敦商學院教授,琳達是管理學,安德魯是經濟學。
琳達是美國人力資源協會的會員、新加坡政府人力資本咨詢委員會成員,并且在歐洲、美國和亞洲多家知名企業擔任顧問。安德魯是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和歐盟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斯科特畢業于牛津大學三一學院,研究重點是各種長短期因素對政府和企業的影響。
在本書里,作者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改善,公共衛生和環境的提升,我們這代人會比父母那代人更長壽,而我們的孩子,也將比我們更長壽。以前的人生三階段:受教育期、就業期、退休期會因為長壽而面臨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的退休金可能支撐不了我們維持退休前的生活質量。
目前,大多數富裕國家都有一個名為“賬單到期即付”(Pay As You Go)的國家養老金計劃。這個計劃存在的問題是:人們的壽命更長了,但出生率卻越來越低。當出生率下降時,潛在勞動力會比即將退休的人要少。這些趨勢造成的結果是稅收減少,但養老金支出增加。如果養老金政策保持不變,那么公共財政支付養老金的辦法會難以為繼,已經透支的政府債務水平預計會急劇升高。
在日本這樣人口預期壽命長、出生率急劇下降的國家,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說個題外話,前段時間看到日本犯罪率逐年下降,老年人的犯罪率卻逐年上升,也是因為許多日本老人無力承擔高昂的退休后的生活成本,選擇了偷竊面包這樣價值低廉的商品來換取2年的牢獄生活。日本的監獄,就像一個免費的養老院,衣食住行甚至就醫都是免費,獄警還會為年邁的老人做洗澡、剪指甲等日常的護理,在牢獄期間,養老金正常發放,老人坐兩年牢出來,還可以存下一筆退休金,這才導致了老人們這樣反常的行為。這是一個人群的悲哀,也是一個社會制度的悲哀。要是人生的第三個階段真如書中所說被延長到了100歲,如何在這個階段過體面的生活,這才是我們需要通過本書思考的關鍵。
書里構建了三個不同年齡段的人,生于1945年的杰克、生于1971年的吉米和生于1998年的簡,他們在三階段人生將要面對的實際問題。從財務、工作、資產等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了他們可能的情景。
書里把資產分成了幾類:
第一類:生產資產(主要是技能和知識)。
在百歲人生里,大量的知識習得可能不再是一次性的,也不再是在生命的早起階段完成的。我們必須要去學習那些有用的,罕見的技能和知識,才有看能占得他人沒有的領先優勢。書里還提到,鑒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興起,教育和學習與成長對職業發展有利的三個關鍵領域是:思想和創造力發展領域;人類技能和共情發展領域;核心便攜式技能開發領域,例如精神靈活性和敏捷性。
同時,與擁有相似技能和知識背景的人建立關系,也有助于深度專業知識的學習。累積資產時,良好的聲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使你在許多角色和工作中帶來價值保障。
第二類:活力資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無形資產)
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財務規劃習慣同樣重要。保障大腦健康和良好的運作,增強體育鍛煉是重要的因素。同時,管理壓力、良好的關系網都對幸福和活力起著何新作用。
第三類:新型資產------轉型資產(是那些有助于提高轉型成功減少不確定性和降低成本的資產)
書中寫到,就業的流動性大幅上升,企業不再提供終身工作,員工想要更大的靈活性。合同已經從關系轉向交易,合同期限越來越短,并且越來越以績效為基礎。所以我們需要更靈活的就業方式和更多的技能才能在變化中生存下來。這其實也是查爾斯.漢迪提出的第二曲線。
書里還有很多假設。因為生命的延長,我們會利用不同的階段去做不同的事情。在每一個階段,如何去權衡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占比及累積速度,可能是每個個體都將要去面臨的挑戰,每個人也會因為家庭分工的不同有不同的答案。
百歲人生,其實并不是給每個人的禮物。我們所擁有的資產才能分辨出它到底是生命的饋贈還是劫難。慶幸自己在不太老的時候讀到這本書。未雨綢繆,為時不晚。
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