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儀式感的開學典禮策劃,開學儀式感怎么策劃
來源:【昆明日報-掌上春城】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呼吁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不要讓老師和家長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她還曬出了自己向有關部門發帖投訴的內容,得到很多網友的肯定和支持。近年來有關“開學儀式感”的爭議一直不斷,支持者認為這樣的儀式感讓同學們充滿元氣,以更積極的狀態進入新學期,反對者則認為這屬于形式大于內容,增加了老師和家長的負擔。
什么是儀式?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指的是典禮的秩序形式。開學要不要儀式?肯定是要的,這相信沒人反對。
古代就有開學儀式,比如有正衣冠、行拜師禮、凈手凈心、朱砂開智等內容。開學典禮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以往的流程一般是用一上午的時間,在一個會場里或操場上,學生坐在下面聽,聽臺上的領導、老師代表、學生代表等發言,之后就結束了,新學期就開始了。
如今則搞得更加濃重,從會場到操場,從教室到校門口,鮮花、氣球、彩帶等隨處可見,就像有網友的吐槽,搞得像個秀場、舞臺一樣。
平心而論,這種為了校園更美麗、強化對學生吸引力的裝扮,初衷是好的,也體現出教學條件越來越好,教育理念越來越進步。但凡事過猶不及。就像婚喪嫁娶如今強調節約、避免浪費一樣,人們從來不反對基本的儀式,反對的是由此引發的盲目攀比、浪費之風,因為這與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背道而馳,也不利于文明新風尚的建立。
同樣的道理,開學儀式可以有,但不能搞得過于濃重,其中的尺度需要拿捏好。過于濃重,只會加重老師的負擔,本來開學事情就多,結果老師還要把有限的時間、精力花在采購物品、裝扮校園等雜事上;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過于濃重的花費最后必然還是會算到學生頭上,間接又加重家長的負擔。
簡單地說,開學有個儀式就行,不要“儀式感”。畢竟,儀式感是一種模糊的感覺,很難量化,而且這個感覺的閾值是會不斷提升的——這學期開學裝扮得這么美麗,下學期開學要裝扮得更美麗,至少不能差。
更主要的是,校園的存在,本身就構建了一個學習環境,每個踏入校園的學生肯定知道自己是來學習的,而不是來玩耍的。因此,只需要去完善這個環境的硬件和軟件就行,沒必要注重“今天裝扮好,明天就撤掉”的表面功夫。
至于開學的基本儀式,在筆者看來,首先是校園衛生做到干凈、整潔,然后圍繞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有個互動活動,開個會,彼此認識一下、交流一下、展望一下即可,花里胡哨的裝扮真的不需要。
昆明日報評論員
責編:畢群
編審:吳晨萍
終審:周健軍
本文來自【昆明日報-掌上春城】,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