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設計
吳小清
1
【設計理念】
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關注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群文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實踐,重在對群文的選擇,重在對教學目標的確定,重在對群文閱讀方法的嘗試和總結。新高考,不僅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老師為首席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主導,成為學習參與者,共同構建新型的師生合作共同體,更要求我們在課型上建構創(chuàng)新。
2
【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選取了宋代四位詞人的八篇詞作,其中就有蘇軾在黃州創(chuàng)作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學生能感受到蘇軾的豁達樂觀,但是缺乏對黃州前中后期作品的橫向的比較感知。黃州時期是蘇軾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四分之一的詞作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而且經(jīng)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時的詞作不論豪放還是婉約,抒情還是寫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這一個詞語來評價。基于這樣的閱讀背景,我以蘇軾在黃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為主旨,串聯(lián)起黃州不同時期的三首作品,做一個比較聯(lián)系,建立群文的有機聯(lián)系,讓學生對黃州的蘇軾有更加豐滿深刻的認知。
3
【學情分析】
要對同一時期不同心境的作品做一個比較閱讀,就要善于找到比較點,在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的討論梳理中,拓展聯(lián)系,比較異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但是學生對蘇軾的詩詞閱讀面有限,鑒賞能力不足。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品質(zhì),調(diào)動學生深入文本,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
4
【教學目標】
1、比較賞析三首詞,掌握黃州期間蘇軾的心境特點。
2、明確蘇軾稱謂變化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黃州期間蘇軾的心境特點。
難點:明確蘇軾稱謂變化的含義。
【課前準備】
制作課件、設計導學案
【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朗讀法。
學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時】1課時(40分鐘)
5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首詞究竟能流傳多久,一個偶像究竟能讓人崇拜多久呢?
東坡詞——流傳了一千年,東坡居士——被中國文人崇拜了一千年。
東坡居士在逝世之前寫過一首自題小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你要問我這一生的成就在哪里?不在徐州、密州、杭州這些做過大官的地方,反而是在被貶謫的黃州、惠州、儋州。這是何等的幽默詼諧,樂觀瀟灑!就在第一次遭受人生挫折的黃州,他由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并寫就最好的詩詞。
在被貶黃州的四年里,蘇軾究竟經(jīng)歷了怎樣的思想變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當蘇軾變成蘇東坡——蘇軾黃州期間群詞閱讀》。
二、具體教學過程
(一)分配閱讀任務,交代閱讀要求。學生個人依所屬任務自由閱讀,用時2分鐘。
(二)學生談初讀感受。
(三)分組朗讀,教師簡要點評朗讀。
(四)比較閱讀三首詞作。
1、學生個人依所屬任務再次閱讀。
要求:找出關于天氣的詩句,并把分析填入相應的表格中,用時2分鐘。
2、小組合作,在交流討論中進一步完成、完善表格,用時3分鐘。
3、小組成果展示。
提示: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①新涼:既是指秋季寒涼,也是指詞人剛剛被貶謫到黃州的悲痛、對朝廷的失望。
②風葉已鳴廊:秋風吹打樹葉的聲音響遍了長廊,寫出了秋風之大之急。
③月明多被云妨:“月”“云”分別比喻詞人自己,以及政治上的對立派。這句詞寫出了自己在政治上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激憤之情。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①春雨足:寫出了詞人對春雨的喜愛、滿足。
②新晴:用烏鵲報新晴側面表現(xiàn)詞人對天氣放晴的開心、喜悅。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
① 穿林打葉:寫出了春雨的急而大。
②料峭春風、蕭瑟:寫出了春風的寒冷。
③山頭斜照:雨過天晴,傍晚時分太陽正對著詞人,寫出了詞人心中油然生出的暖意。
④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天氣的平靜,側面表現(xiàn)心境的平靜、淡定。
(五)分析課堂題目的含義。
《當蘇軾變成蘇東坡——蘇軾黃州期間群詞閱讀》,名字的改變、稱謂的變化意味著什么?黃州對蘇軾名字的變化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①當蘇軾的名字由蘇軾變成蘇東坡,意味著蘇軾的精神境界、人生格調(diào),已經(jīng)由最初遭遇貶謫時的痛苦、悲憤,升華為經(jīng)歷磨難之后的淡定、從容。
②而黃州是促成這次生命升華的地點和根本原因。黃州一帶,尤其是赤壁這個地方縱橫捭闔的歷史,鑄就了蘇軾大開大合的胸襟氣度。
(六)小組代表朗讀,及教師點評。
(七)拓展訓練。
小組合作,依據(jù)所給范例,描繪“我心目中的蘇軾”。
如果讓我選擇一種顏色,我會選擇 藍色,
因為 蘇軾的胸襟,猶如蒼穹之鷹,灑脫自由。
如果讓我選擇一種植物,我會選擇,因為。
如果讓我選擇一種音樂,我會選擇,
因為。
(八)課后作業(yè)
一家中學生雜志邀請你為蘇軾的詩詞或其人寫一段100字以內(nèi)的推薦詞。
三、課堂小結
蘇軾被貶到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被貶到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到儋州,他說:“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在蘇軾身上,那種笑對坎坷人生,笑對不幸生命的態(tài)度讓人敬佩,更值得后人學習!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經(jīng)歷低谷。當我們身處困境時,不妨想想蘇子,不妨效仿蘇子,用豁達、超然心態(tài)盡掃個人一切的陰霾、昏暗!
四、板書設計
黃州——蘇軾——東坡居士——蘇東坡
激憤——喜悅——淡定
6
滄海風流我做主,群文深處待采擷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反思
海南省東方市鐵路中學 吳小清
時間可以帶走一切,也能給予一切。
2018年十月的天空高于往日,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全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比賽。經(jīng)過初賽、復賽環(huán)節(jié)的激烈競爭,挺進七強決賽。遺憾的是,發(fā)揮失常,沒有實現(xiàn)我想要的結果,這對我打擊很大。
時光如馬,十年教師春秋,每一步都浸透著我的心血,都飽含著我對語文執(zhí)著的熱愛與追求。每一次我都珍惜百般難得的比賽機會,所以看得越重,要求越高,就越容易失去。
直到現(xiàn)在,我都覺得比賽并沒有結束,它一直在激勵著平凡的我,知恥而后勇,永不停止努力。當時間沉淀,我深深懂得遺憾比失敗讓人更難接受,但我內(nèi)心在靜靜地反省,突然腦子里跳出一句話:“人生需要失敗。”語文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想談談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
一、我的設計理念——關于群文閱讀的嘗試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是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
學習任務群包含兩大關鍵詞——“任務”和“群”。任務就必須體現(xiàn)出“任務性”,以此作為閱讀教學的牽引力或驅(qū)動力,并且要形成任務集群。群文閱讀力主由議題統(tǒng)攝整個閱讀乃至閱讀教學,議題是群文閱讀的靈魂。群文閱讀就是在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內(nèi),呈現(xiàn)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圍繞同一個議題展開的探究性閱讀教學。如何在單篇的精讀之“井”中找到群文閱讀的一片“天”,不僅考驗著我們對單篇的掌握,更激發(fā)我們尋找群文的聯(lián)系性,以期在短時間里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容量和速度,并且改變閱讀教學差慢費的狀態(tài)。
在高中新課標要求下的學習任務驅(qū)動中,群文閱讀定會彰顯其獨特的創(chuàng)新價值以及創(chuàng)新意義:
從單篇閱讀走向群文閱讀;
從散碎閱讀走向融通閱讀;
從整本書閱讀走向群書閱讀
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關注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群文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實踐,重在對群文的選擇,重在對教學目標的確定,重在對群文閱讀方法的嘗試和總結。新高考,不僅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老師為首席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主導,成為學習參與者,共同構建新型的師生合作共同體,更要求我們在課型上建構創(chuàng)新,改變課型結構,打通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系統(tǒng)。
二、我的設計思路——構建新型的師生合作共同體
當我看到2019年海南省語文課堂教學比賽主題時,一度陷入沉思。基于學習方式變革下的新課型建構,不就是希望我們老師少講一點,學生多講一點,讓學生主導一切,老師成為服務者?不就是希望我們改變舊的教學思路方法,多一點切合實際的運用和操作?不就是希望我們也同時在課型的類型上琢磨?
于是我自己開始了痛苦的摸索之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選取了宋代四位詞人的八篇詞作,其中就有蘇軾在黃州創(chuàng)作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學生能感受到蘇軾的豁達樂觀,但是缺乏對黃州前中后期作品的橫向的比較感知。黃州時期是蘇軾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四分之一的詞作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而且經(jīng)典作品也十分多,此時的詞作不論豪放還是婉約,抒情還是寫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這一個詞語來評價。基于這樣的閱讀背景,我以蘇軾在黃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為主旨,串聯(lián)起黃州不同時期的三首作品,做一個比較聯(lián)系,建立群文的有機聯(lián)系,讓學生對黃州的蘇軾有更加豐滿深刻的認知。
要對同一時期不同心境的作品做一個比較閱讀,就要善于找到比較點,在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的討論梳理中,拓展聯(lián)系,比較異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但是學生對蘇軾的詩詞閱讀面有限,鑒賞能力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善于從學情出發(fā),找到詩歌中的線索,讓學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我在研讀詩歌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三首分別寫于黃州前中后期的作品中,都不約而同地寫到了環(huán)境的變化,詩人的內(nèi)心是敏感的,更是多情的,外界的變化都是內(nèi)心的折射,于是我打算從尋找天氣狀況出發(fā),緣景明情,觀察詩人心情的變化,從而發(fā)現(xiàn)詩人心境的變化。
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品質(zhì),調(diào)動學生深入文本,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我想一次改變,一次突破,即便做得并不盡如人意,至少我有了新的突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事萬物都能激勵人,平常課、閱讀課、作文課、試卷講評課等等,每一種類型都能出新意,只要我們肯鉆研。
三、我的教學反思——痛并快樂著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自己的這節(jié)課,有太多感觸。
(一)群文閱讀的出現(xiàn),以其靈動性賦予了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其擁有了選擇的自由與責任。新時代、新一代,也在倒逼著教師要向上成長,而群文閱讀更是對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群文章,就意味著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因為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朝向豐盈的精神。
(二)如何讓閱讀生活化和自由化,這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深深思考。既受限于考試又超脫考試,讓學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悅、更加生活化地去閱讀、理解、質(zhì)疑、發(fā)現(xiàn),真正達到提高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群文閱讀教學勢在必行!
(三)解決多篇如何從一篇發(fā)端。現(xiàn)實里,如何選擇并組織閱讀材料,非常考驗一個老師的智慧。但是學生存在的問題是,一篇都不知如何來讀,何況多篇?
(四)教師要相信自己有提高的能量,要適應不同的氣場。如果我能更好地適應錄播室的環(huán)境,能自然地接受一手拿話筒,一手拿翻頁筆的束縛,可能我當時內(nèi)心會少些緊張,很多細節(jié)和話語的引導轉換會更加圓融,我會更加放得開手腳。
(五)核心素養(yǎng)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設計、改進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因。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說代替了學生的感受,越俎代庖,以致課堂氣氛沉悶。群文閱讀任務群的安排,大小任務應該是全班的任務,這次我分小組領取任務,就被專家詬病。開始我不太理解,我的主問題是全班,就是找每首詞的天氣是小組而已,最終回到全班來的。但是現(xiàn)在想想,這不被你察覺到的疏漏就是其他小組沒機會查找,沒有負責的詞了,這就冷落了學生。大家以后要避免,大小任務一定要基于全班。所以你可能需要一周的時間和學生一起準備,在弄懂每一篇文章情況下一堂課才能展示好,而且任務點要科學。
(六)公開課的容量是大還是精,重難點如何突出?課堂是充滿了遺憾,何況公開課,短短的40分鐘,無法充分展示我們的個人學識與儲備,課堂教學的點更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口子小,以小見大,一個問題,一詞立骨,帶出具體的問題,讓課堂保證時間內(nèi)充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實現(xiàn)師生共同發(fā)展。
(七)現(xiàn)場課,不再是表演課。大家都有共識,公開課表演性質(zhì)很大,預設太多,包括學生。但是到了大型舞臺,你有預設,學生是陌生的,他們沒有,不要太相信大賽里的學生都很厲害。所以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回答問題中的生發(fā)點,由此讓課堂變成師生思想場,不要想著你下面要上什么。我覺得要做到這樣行云流水,有兩個條件:①課件內(nèi)容不要多,不要束縛你。②你在備課時有沒有做好不按你既有的套路環(huán)節(jié)走,也能走到你的終點。這需要深厚的錘煉。
(八)行云流水的課堂都是經(jīng)歷。在最后一個拓展環(huán)節(jié),我竟然自己代勞了。我其實躬身問了幾個學生,都說沒想好。但那時只剩5分鐘了。我就急了,就說了自己的看法,讓他們下課思考,我怕課堂沒有收尾,超時是大忌。我沒有引導好學生,留下失敗的遺憾。一切都是磨煉,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不經(jīng)歷你永遠不會成熟。
(九)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致忘記了當初為何出發(fā)。語文,我個人認為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清晰地指向一個目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為,本真純正的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幾乎都是圍繞語言教育展開的,并巧妙地把思想、情感、情趣的熏陶感染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個活潑的語言教育過程中,而這個語言,我認為是來自我們課文之中,是不摻雜質(zhì)的。于此,語文課不會上成政治課、音樂課、活動實踐課等等。我們應堅守本真的語文,淺淺地深深地教語文。
(十)我追求的課堂語言是來自生活的詩意。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董一菲老師說:“詩意是語文天地永遠的光芒。”說得多好,每一個教師課堂風格不盡相同,運用課堂教學材料和組織課堂語言也不同。但是我喜歡詩意的語文。詩意,不僅是生活接地氣的表達,更是超脫獲得語文之美的高貴。無論哪種風格,你要找到你的風格,你才有了教育的方向。
見過了高山,才知山外有更美的風景;遇見了高人,才懂教無止境學無止境。王家衛(wèi)在《一代宗師》里有這樣一句臺詞: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防止衰老和走向平庸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有一顆時時年輕的心,活在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的改變中。40分鐘后,當我走出教室,我和學生又該發(fā)生什么變化?從教書匠走向教育者,我認為就兩點:一是研究自己的課,二是堅持寫作。
木心說,生命好在毫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叫尷尬狼狽。我就是“喜歡一件事又有這樣的才干,那就把整個人都投入進去,像把刀一樣扎下去,不要問為什么,也不管會碰到了什么”的孩子,朝佛的人不問意義。只因我們一直在路上。
7
作者簡介
吳小清,海南省骨干教師。榮獲海南省教育教學論文一等獎、全國征文比賽一等獎、作文指導教師一等獎、東方市2016年、2018年高中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海南省高中課堂比賽二等獎。喜歡做閱讀推廣講座,發(fā)表教學類文章多篇,有百萬字長篇教育教學筆記,走一段路,點一盞燈,有燈火,就有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