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 過秦論 漢、賈誼過秦論漢下
過秦論 下篇
賈誼【漢代】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1],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2]。然陳涉以戍卒[3]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4]。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5],長戟不刺,強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6]。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7]。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8]。群臣之不信[9],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國兼并了諸侯,崤山以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筑渡口關隘,占據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頭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梁封鎖不住了,長戟刺不了,強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于是崤山以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杰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憑著三軍的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秦君臣之間互相不信任,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10]。且[11]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當此之世,賢智并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12]。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13],高壘毋戰[14],閉關據厄[15],荷戟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16],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17]也。其交未親,其下未附[18],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19],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敝[20],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21]。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其救敗[22]非也。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御,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位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崤山以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筑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里。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并沒德高望眾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那么憑著能對大國發號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們尊貴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足己而不問[23],遂過而不變[24]。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25]。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26],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27]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28]者,秦俗多忌諱之禁[29],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30],拑口而不言[31]。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32],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33]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34],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35];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36]。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37];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歲不絕[38];秦本末并失[39],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40]。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41]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42],去就有序[43],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注釋
1.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原來六國的土地有三十多郡。山東,指崤山、函谷關以東,意即原來六國的土地。
2.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修整好各地的關隘,占據各地的險要,整備下精良的武器裝備,以保守這些地方。津關,渡口和關隘,指水陸要道。據,憑依。修,整治。甲兵,鎧甲武器。
3.戍卒:防守邊防的士兵。
4.不用弓戟之兵,櫌(yōu)白梃(tǐng),望屋而食,橫行天下:沒有鋒利的兵器,僅僅使用鋤頭、木棍等作武器,隨所到之處就食,而天下無所阻擋。弓戟之兵,弓箭、戟矛一類武器。櫌白梃,指農具。此處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同“鋤”。櫌,鋤頭的木柄。白梃,白木棒,即沒有經過加工的棍棒。望屋而食,見有人家,就去吃飯,指沒有軍糧儲備。
5.關梁不闔(hé):關口和橋梁來不及封閉。闔,關閉。
6.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楚軍一直打到鴻門一帶地方,連像籬笆那樣的阻礙也沒有遇到。楚師,指陳勝起義的部隊。陳勝起義后號為張楚,因此稱為楚師。鴻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今名項王營。
7.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在這種情況下,秦在原來六國的統治大亂,各地紛紛乘機起兵。擾,亂。豪俊,豪杰,有相當才能的人。
8.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章邯趁機憑借眾多的軍隊,來圖謀他的君主,求取自己的爵位。章邯,秦大將。要市,指謀求自己的利益。要,同“徼”,求取。市,交易。
9.不信:不忠實。
10.其勢居然也:是它的地理形勢所在才這樣的。即是說,由于所處地理形勢好,才能稱雄于諸侯。
11.且:連詞,況且。
12.當此之世……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指六國良將賢相雖多,但由于秦地險阻,他們進攻秦國的行動終于失敗。
13.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秦把小城的軍隊合并到大城之中,在險要關塞駐軍據守。
14.高壘毋戰:構筑高高的營壘,不要作戰。
15.閉關據厄:關閉函谷關,把守住險要的關塞。
16.諸侯起于匹夫:指山東各地的起義首領都是從平民中崛起的。匹夫,這里指普通老百姓。
17.素王之行:素王的德行。素王,指沒有王位而具有王者德行的人。
18.其下未附:他們的下屬還未親附。
19.彼見秦阻之難犯也:他們見到秦朝的防御是難以進犯的。
20.安土息民,以待其敝:使境內平安,民眾能休養生息,以等待他們的衰敗。弊,敗、壞。
21.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收養弱小,扶助疲敝,而使秦國的國君不怕不能在天下實現自己的意愿。
22.救敗:挽救敗亡。
23.足己不問:驕傲自滿,不請教別人。
24.遂過而不變:有過錯因循而不能更改。
25.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二世承繼了秦始皇的做法,因循而不加以改變,又加上殘暴酷虐,因而加重了禍患。
26.三主之惑,終身不悟:指秦始皇、秦二世、子嬰三代君主溺于錯誤而終身不悟。惑,困惑,迷亂。
27.深慮知化:智慮深遠,了解形勢變化的道理。
28.拂過:提出糾正錯誤的意見。拂,違反。
29.秦俗多忌諱之禁:秦朝的風習是禁忌很多。俗,習俗,風氣。
30.重足而立:兩腳緊靠著站著,形容恭敬的樣子。
31.拑(qián)口而不言:閉著嘴不說話。形容心懷恐懼而不敢說話的樣子。
32.奸不上聞:壞消息不讓皇帝知道。
33.雍蔽:阻塞,蒙蔽。指上下之間情況不通。
34.飾法設刑:整飭法令,設立刑罰。飾,同“飭”,整頓。
35.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在它衰弱的時候,也能靠五伯的征伐而使諸侯服從。五伯,即春秋五霸。伯,同“霸”。
36.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它削弱的時候,也能內部加強守護,外部交好其他國家而使政權保存下來。守,保持。附,靠近。
37.繁法嚴刑而天下振:法令繁復,刑罰嚴酷而使得天下震動不安。振,同“震”。
38.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歲不絕:所以,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符合治國的原則,因而延續了一千多年。五序,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序,順序。千余歲,周王朝的統治,西、東周合計共八百余年。這里說“千余歲”,是夸大的說法。
39.秦本末并失:秦王朝在根本和次要的方面都不正確,所以統治不能長久。本末,這里指治理國家的根本方針和采取的方法、手段。
40.安危之統:指使得國家安全或者危險的原理。統,統緒,綱紀。
41.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民諺說:“不忘記先前事情的經驗教訓,就是后來事情的借鑒。”師,師法,借鑒。
42.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明了盛衰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宜,適當,適宜。
43.去就有序:取舍有一定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