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感悟100字(橫空出世感想一千字)
《我和我的祖國》從國慶節上映熱度已經持續一周了,作為獻禮的主旋律命題下的電影,依然做到了兼顧市場和娛樂性,可以說是非常清新脫俗了。
國慶檔電影三強爭霸:《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據Mtime統計數據,截止到10月6日,《我和我的祖國》累計票房已達到18.77億,《中國機長》票房破15.76億元,《攀登者》則達到6.98億元,這三部電影,你覺得哪個更好看呢?
剛看完《我和我的祖國》,走在路上還會不由自主的哼唱著主題曲,這部電影勾起了我們的無限回憶,回顧自己和祖國一起成長的這些年,細數風雨歷程,當“東方之珠,我的愛人”這樣熟悉的旋律響起的時候,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兒時的記憶。
如果大家覺得以上三部國慶獻禮依然不過癮,那么我再給大家推薦一部—《橫空出世》,作為1999年的國慶巨獻,和《我和我的祖國》相比,絲毫不遜色,雖然這是一部來自20年前的電影,但是完全可以完爆近幾年國慶檔電影的愛國電影。
主旋律電影,往往是年輕人觀影時常被避開的選擇,最近幾年的主旋律電影為了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也是各種手段輪番上演,啟用流量明星,各種大牌云集,多平臺的炒作和宣傳,然而事實上電影并沒有收獲應有的效果,沒有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橫空出世》早在20年前就教給大家如何拍主旋律電影了,它帶給觀眾最重要的體驗莫過于“真實”。
這部在豆瓣只有3000多人觀看過,但是評分卻有9.3分之高的電影真的很值得一看,所以思前想后還是寫了一篇文章來講它。
電影梗概
《橫空出世》主要講述的是“中國第一顆原的誕生內幕”。
1949年建國初期,國際敵對勢力對新中國極力封鎖和擠壓,慘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為了祖國的崛起,立下赫赫戰功的馮石將軍(李雪健飾)接到中央委派的重要使命—主持原的研發工作,雖然對原一竅不通,但是軍人出身的馮石只有服從上級的命令,帶著一支經過烈火淬煉的英雄部隊挺近荒涼的戈壁灘。
與此同時,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陸光達(李幼斌飾)和各科研機構、各重點大學挑選的大批優秀人才奔赴西北荒漠共同建造原發射基地。
憑借著高度的愛國熱情,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他們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終于奇跡般的試驗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令全世界為之震驚不已。
歷史事件
我國第一顆原在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這是中國成功進行的第一次核試驗,標志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時,中國政府鄭重承諾: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
當時實驗設備的簡陋超乎想象,切割等高危工作,是在人體靜電接地情況下用銅鋸手工完成的。
“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沒有現在的國際地位。"
每個中國人,都該永遠銘記這些名字并向他們致敬: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中學的歷史書上,原爆炸成功的蘑菇云還深深留在我們腦海中,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的國家。
如此龐大的工程系統,在“三年自然災害”以及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技術人員撤離中國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到底什么樣的精神支撐著他們前進的步伐?電影《橫空出世》還原了那段極其艱辛的過程,給我們了答案。
“No 去”
大漠夕陽下,馮石將軍對陸光達說:咱中國人,中國人就從沒怕過美國,應該說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可它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想欺負你,讓你就想對它大喊一聲:No,去!
1950年10月朝鮮軍奔赴朝鮮,開啟抗美援朝戰爭,很多人會疑問:為什么那么困難的時候我們還要上?
回顧歷史來看吧,明朝丟失了朝鮮,北邊失去了后顧之憂,很快滅亡了,清朝丟失了朝鮮,東北被占領了,戰火很快就燒到江南,馬上清朝也要亡國了,你說朝鮮重要不重要!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無論多么困難都一定要守住我們的祖國。
美國踩著我們的腦袋打過三八線,如果不反抗只會給他們更加猖狂的機會,這一戰,我們不能慫,這是尊嚴和底線,我們雖然不會去挑起戰爭,但是也絕不會懼怕戰爭。
人是需要精神的,要敢于不屈服不屈從。
當被美國恐嚇的時候,我們不屈服;當蘇聯人搬走時,我們不屈服;當我們跋山涉水在尋找戈壁灘的時候,我們不屈服;當我們被斷糧斷水,忍饑挨餓的時候,我們不屈服;當我們辛苦研究卻被誤解和排斥的時候,我們不屈服,就像馮石將軍一樣,敢于大聲的喊出:No,去。
為了選出更合適的位置,他們放棄了敦煌的選址。
“唉,我同意你的看法,敦煌不能搞原,再大也不能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寶貴的東西,我們一旦閃失,你我將成為千古罪人。”
于是他們繼續向西,羅布泊戈壁也成為了他們的新家,決定了他們將要面臨的嚴峻的生存挑戰。
你愿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嗎?
一句“你愿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嗎”,開始了一個看似漫長又很短暫的故事,陸光達無言,只點了點頭,隨后投入到了原的制造中。
這部影片無處都不在體現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細數多少人為了祖國的偉大理想犧牲個人理想,他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時間精力乃至自己的生命,那個時代的人將民族理想看的無比神圣,竭盡一生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無論是小到生活的瑣事還是大到制造原。
只要是為了理想至死不渝就是幸福的生活,是無怨無悔的一生。
1956年6月份,蘇聯中斷協議撤走專家,陸光達等專家給蘇聯專家送行,在雨中,陸光達給一個蘇聯專家撐傘,結果蘇聯專家把傘拿過去說“在這個世界上,傘永遠掌握在高個子手中。”陸光達一言不發,徑直走出了傘外,這就是他最直截了當的回答。
中國在過去一個半世紀經歷了從瀕死到復活的劇烈變化,其中20世紀的乾坤扭轉尤為驚心動魄,這一過程中的核心就是這些一批又一批以拯救祖國為終身使命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鮮血貢獻給國家,最終力挽狂瀾,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國,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所以我們要時刻懷著敬意,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這些默默付出奉獻的偉大的人,有太多的沒有姓名的人用實際行動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無私奉獻!
原的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的整個研制過程是極其困難的,用再多的文字,影視作品都無法重現當初先輩們經歷的那種艱苦,在和平年代,我們已經很難體會那種感覺了。《橫空出世》用非常樸實的手法,講述了這個動情的故事。
“一代中國英才,一代中國軍人,為國隱姓埋名,用算盤演算,啃咸菜,喝咸水,吃樹葉,斗風沙,歷經千辛萬苦,造出原,他們的愛國情懷,無上光榮,記得我們中國人永遠銘記。”
影片中直接采取當年的歷史原聲,1964年10月16日那天,在設備不穩定的跳動聲中,隨著倒數結束,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宣告了596任務的成功。
眾人望著空中爆炸的蘑菇云,感慨萬千,沒有人真正知道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他們所承受的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電影中路光達的原型是“鄧稼先”,鄧稼先是中國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后研制出中國第一顆原和中國第一顆。
談起鄧稼先的一生,鄧稼先夫人許鹿希老人回憶:“那是1958年的8月份,那天晚上他回來比較晚,他說他要調動工作了,我問他調哪兒去,他說不能說,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地址我們通信,他說可能也不太行。”
鄧稼先先生因為保密要求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導致后來和妻子貌合神離,在99年“兩彈一星”授勛儀式上已經不見他上臺領獎,原因是13年前,因為實驗中收到了輻射后患上癌癥,他已經與世長辭了。
正是因為有無數像鄧稼先先生這樣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英雄們,才有了新中國的一切,是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為中國鋪路,鋪設了現在祖國的繁榮富強,以及我國不可撼動的世界地位。
從抗美援朝戰爭歸來到直接前往新疆尋找原的革命軍人,從質疑前蘇聯專家,到將原試驗場從敦煌改為羅布泊,隊友穿越“死亡之海”去尋找羅布泊的水源,無論多么艱苦,他們都堅持下來了。
電影的每一幕場景都無比真實,用樸實的手法詮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民族精神。
“橫空出世”出自毛澤東作品《念奴嬌 昆侖》,“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電影里警衛問連長:“他們在干什么?”
“干什么,干革命唄!”
整部電影散發革命浪漫主義氣質,帶著一種豪邁的英雄氣質,無論是在雨中的喊出“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工程兵,還是茫茫戈壁紅旗獵獵聲李雪健老師擲地有聲喊出的“造出原,挺直腰桿子”。
即便是小人物,你都能感受到那份激昂的愛國之情,深入其中。
影片結尾的獵獵紅旗,飄在大漠沙煙上,那些噙滿淚水的眼睛,正如聶榮臻元帥所說的那句名言:
“中國!自此之前,從此以后!"
整部電影其實是在敘述中國科學的發展簡史, 建議大家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