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讀后感悟100字(《活法》讀后感50字)
《活法》一書中所講的人生智慧哲學不勝枚舉,每一段文字作者給它加了一個小標題作為這部分文字的主旨,每一個主旨蘊含的深意都可以詳細敘說。這些人生智慧揭露了這個宇宙的真相,道明了我們該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真正活好自己短暫的幾十年的一生?今天不分析每個小主旨,單從題目《活法》解讀一下。
我們顧名思義,本書是稻盛和夫先生將他一生如何活著的人生觀躍然于紙上。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強調:人乃萬物之靈,這就意味著人的活法注定與萬物是與眾不同的,從全書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稻盛和夫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并且將其奉為圭臬,毫不懷疑的變成了自己的信仰。那么這個萬物之靈到底如何才能活出自己真正的人生意義,他在本書中極為詳盡地進行了闡述,可以說是字字珠璣,深不可識。真理只掌握在少部分人的心里,這是真實不虛的,這本書能真正讀懂并且可以做到的人我相信很少,因為全部都是逆人性的哲學。其實真正的智慧就是逆反人性的,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所以大多數人認為的、覺得本該如此的、輕而易舉能做到的,都不是真正的智慧,都不符合真正的天道。圣賢智者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他們具備逆向思維,能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能感悟到別人不能感悟的;成大事的人之所以少,造成了3%的人掌握了這個世界97%的財富,他們必是具備大智慧并且掌握了這個世間真理的人。而有大智慧的人必不會與世俗人“同流合污”,必是可以做到逆人性而為,所以才能從蕓蕓眾生脫穎而出。拋去福報不談,拉開人與人之間如此之大差距的原因只有智慧的高低。因此,我們這輩子的意義之一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
那智慧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提升?其實我們學的所有哲學,心理學都是智慧,智慧就是合理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逆人性、符合天道的思維方式,它使人時刻保持自己的良心,常立少私的公心,擁有清晰理性的大腦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智慧的方式除了生活的磨礪不斷積攢的經驗,最為便捷的方式就是通過讀書學習而獲得,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目的,或者說這是世界上所有寶貴文化存在的意義,文化的存在就是使人區別于動物,人類通過文化的洗禮從獸性轉為佛性,用稻盛和夫先生的話就是:在生活中不斷磨礪心性,脫去感性和本能的外衣,漏出真正的真我,便是佛性。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努力去做的,雖然永遠無法完全漏出自己的真我,但只要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斷精進,持之以恒,在人生結束的時候自己的靈魂比生來的時候更為純凈,這輩子就沒有白來,死而無憾,死不足惜!
接下來我想談談自己是如何理解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這個人生活法:
人的真善美就來自我們的真我,但我們的真我被自我深層包裹。因為自我的意識,生成了人性的惡,自我的意識越強,人性的惡表現得越淋漓盡致,而自我意識越強的人離真我越遠,也就離道越遠。所以想要回歸于道,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損的就是自我意識,通過不斷地修行削減我的意識,最終回到真我的狀態,即復歸于無極。我們走了一圈,目的是要回到原始狀態,回歸到自然無為的狀態,這人生任務才算完成。我把這個過程當成自己人生的真正意義,曾仕強教授稱之為修德,稻盛和夫先生稱之為凈化靈魂。修行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德行,修德的過程就是凈化靈魂的過程。因為道隱無名,無狀無物,失道而后德,德是道在這個世間的顯化,儒家講德包括:仁、義、禮、智、信這五常,這些繁文縟節說白了不就是幫助我們化解自我的功課嗎?仁教我們懂得愛人,義教我們懂得幫助人,禮教我們懂得尊重人,智教我們為人民服務,信教我們可以更好地溝通合作。仔細分析和總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不就是讓我們的心中時時刻刻都有他人的存在嗎?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只為自己而活,那修這些德不就是讓我們從自私轉變成無私嗎?不就是脫去自我,成為真我嗎?所以孔子和老子提出修德,就是為修道找的一條道路,一個法門,一套系統課程,不斷地修德之后才能無限接近于道,重新回歸于道中,道法自然,也就回到了自然無極之中,靈魂完成了一輪的凈化,人生任務完成。
但我們看看這人世間有多少人完成了任務,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