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決定命運讀后感,心智模式的重要性
第二章這一部分納瓦爾想要表達的是“發現良好的心智模式”
這一部分對于我個人而言,是最難理解的部分,但也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是否能擁有財富和幸福人生的關鍵。
我僅從個人淺顯的認知來談個人感受,旨在加深理解,為今后深入學習心智模式開門。
史蒂芬·柯維說,他所創立的七個好習慣里面,最重要的那件事就是人具有選擇的空間。
人可以有權利對任何事做出選擇,比如:人有沒有成為百萬富翁的可能?答案就是每個人都有成為百萬富翁的可能,但是你現在是不是,不一定。是你的選擇決定了是不是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人的的選擇很重要,這就是人的心智在作用于人的頭腦,它是植物、動物區別于人的特征。
為人父母后,我幾乎每天都會碰下在教育上的許多問題,總是糾結“是我在教育上不夠嚴格嗎?嚴格好還是不嚴格好呢?
在創業的道路中。我也經常問自己,是為了擴大經營增加投資好呢?還是應該降低成本,減少開支?
我發現很多問題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也就是無解的,讓我們陷入無助、迷茫,這些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時刻在影響著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對我們發揮作用,甚至這些東西比我們能夠寫在課本上的那些公式、那些方程式、分子結構的作用可能更大。
這也許就是我認為的神奇的心智模式。
到底什么是心智模式?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心智模式是如何進化來的。
英國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EF.舒馬赫在《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認為這個世界有四個層次:
1、無機物:M(特征)
2、植物:M+X(生命力)
3、動物:M+X+Y(意識)
4、人:M+X+Y+Z (自我意識)
無機物進化到人,就是人不僅對于外界動物刺激有了反應,會有憤怒或者開心,而且人對于外界發出的信號能夠自我反思,他能夠區分我和你,他能夠知道我們和他們有這樣的區別。
神奇的是自我意識這種東西,我們卻很難像笛卡爾那樣把它寫成方程,用數學、物理學來表達。
當我們意識到人和無機物,動植物的差別在于是否有自我意識,并通過自我意識做出選擇和判斷時,就明白心智模式是如何進化來的。
植物是必須拿個鏟子把它鏟出來,挪到別的地方去,它才能夠到那兒去,這就是純然的被動。桌子連長都不長,所以它也純然的被動。
到了動物這兒,它稍微有一點主動。但是請注意,但動物的主動全部來自于動機。餓了,才會吃東西。
到人這個層面呢,就有了意志。我是很餓,但是我可以選擇不吃這塊檔案,因為我需要減肥,或者因為你羞辱我很肥,我自尊心受到傷害,我很憤怒……
那么我們的心智模式產生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感官所帶來的資料嗎?不是的。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貝多芬,一個晚年失聰的人卻創造出很多非常棒的音樂!因為那個音樂根本就不在外在的感官當中,他根本不是靠聽來解決的,他是靠心智,在自己的心智當中就能夠創造出音樂來。所以,作者說頭腦的契合才是關鍵。
我們能不能夠讓自己的感官、我們的這種理性和非理性之間能夠達成一致和契合,這個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隨這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形成了很多自我的認知和思維模式。
納瓦爾寶典里,作者提到他發現最好的思維模式來自進化論、博弈論和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極其出色的投資大師,他著有《查理.芒格 100個思維模式》:沉沒成本思維模型、易得性性偏差思維模型、確認偏誤思維模型、損失規避思維模式、沉沒成本思維模型………
從這些名稱就能感覺到這些心智模式并不簡單,甚至普通人難以理解更不用說發現和擁有。因此,我們需要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不斷去學習、思考、實踐,逐漸找到自己的特有的思維方式,運用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作為形成心智模式的加速器。
比如納別強調的也是我們現在在做的這件事—寫作。他就是用寫推文的方式,去提煉所學的知識、溫故而知新,把寫作當成指針、地址、助記符,幫助發現和行成自己的心智模式。
每天利用寫作這件事,讓自己大量閱讀,吸收新知,回顧自身經歷,抄寫書中經典語句,做讀書筆記,做思維導圖,構思自己的文章結構,并逐漸形成自己文章。這個過程本身并不舒適,但是一定是形成自己心智模式最好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