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節選文言文翻譯及原文(為學(節選)翻譯)
原文節選:
昔者,陳成恒相齊簡公,欲為亂,憚齊邦鮑、晏,故徙其兵而伐魯。魯君憂也。孔子患之,乃召門人弟子而謂之曰:“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齊將伐之,可無一出乎?” 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
(節選自《越絕書·越絕內傳陳成恒》)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恥H之I今J魯K父L母M之N邦O也
原文節選: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同輩】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
10. 給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
原文節選: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成,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節選自《國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10.用“/”給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原文節選:
臣光曰: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混淆;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偽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
(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為 A治 B之 C要 D莫 E先 F于 G用 H人 I而 J知 K人 L之 M道 N圣 O賢 P所 Q難 R也
原文節選:
范公諱景文,字夢章,生而端亮,行醇謹。諸生時,即以天下為己任,登萬歷四十一年癸丑進士,授東昌府推官,署其門曰“不受囑,不受饋”,眾稱“不二公”。獄多。時值大饑條荒政躬自賑恤全活以億萬計。已未,擢吏部稽勛司主事,時光宗登極,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舊,世所目“威鳳祥麟”者。
(節選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時[A]值[B]大[C]饑[D]條[E]荒[F]政[G]躬[H]自[I]賑[J]恤[K]全[L]活[M]以[N]億[O]萬[P]計
(二)文言文閱讀:多文本 斷句主觀題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文本一
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及舉進士時,學者方為四六,號時文,公已獨步其間。天圣七年,補國子監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試,皆為第一人,由是名重當世。先公平生以獎進賢材為己任。今湖州孫正言覺為合肥主簿,未與公相識。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時胡侍講在太學以屬公,公為作手書與其寮佐,令保全之,遂獲免。福州處士陳烈,素不與公相識。公聞其名,知其行義,屢薦于朝,乞賜召用,朝廷即召烈為國子監直講。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嘗以矜人。初奉敕撰《唐書》,而《列傳》則宋公祁所撰。書成奏御,舊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當書。公曰:“宋公于傳,功深而日久,豈可掩其名,奪其功?”于是《列傳》書宋公。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顧惜,尤務直道而行,橫身當事,不恤浮議。是時,今司徒韓魏公當國,每諸公聚議,事有未可,公未嘗不力爭,或奏事上前,眾議未合,公亦往返折難,無所顧避。
(選自《歐陽修集·附錄二·先公事跡》,有刪改)
文本二
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誓如大川喬岳,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于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者,十有六年于茲。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嗚呼哀哉。尚享!
(選自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有刪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聞于當時,死有傳于后世,茍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后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發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潁水之湄。
(選自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世A之B學C者D無E問F乎G識H與I不J識K而L讀M其N文O則P其Q人R可S知
答案:DKO
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解析:句意為 世上求學的人,不論他是否認識先生,只要讀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國子監,封建時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就學的學員皆稱太學生或國子生。
B.省試,明清時稱會試,由禮部主持,每三年舉行一次,第一名稱為會元。從文中可知,歐陽修是省試的會元。
C.文忠,是歐陽修的謚號。古代很多文學家的作品集常以謚號命名,例如《歐陽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饗”,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舊時祭文結語,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表達對逝者的悼念。
答案 C
解析 C項錯誤,昌黎不是謚號。韓愈是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陽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時他就獨步其間;修撰《唐書》完成后,皇帝贊其為修史第一人;文風豪健俊偉,令王安石嘆服。
B.歐陽修舉賢好士。湖州孫覺與歐陽修還未相識時,郡守欲加罪于孫覺,歐陽修親寫書信使其獲免;陳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歐陽修性情耿直。韓琦主持國政時,公卿聚集議事,歐陽修都會據理力爭;上朝奏事,眾議不合時,也會反復爭辯,無所顧忌。
D.歐陽修德高望重。蘇軾贊其“大川喬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嘆其高遠深厚的才識,由衷贊美歐陽修一生的人品功業,情真意切。
答案 A
解析 A項,“皇帝贊其為修史第一人”錯,“舊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的意思是“按照舊制只署官職最高的人的名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公天性勁正,不顧仇怨。雖以此屢被讒謗,至于貶逐。
答案 先父生性耿直剛正,不顧慮他人的仇怨。雖然因為這多次被讒毀誹謗,到了被貶謫放逐的地步。
(2)及夫發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
答案 后來確定方針,從容行動,當機立斷,輔助當今皇上即位,真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大事一朝決定。
5.從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的角度比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兩文的不同。
答案 ①文本一多記敘,語言平實自然,情感真摯;乙文以學生身份極盡哀痛,丙文高度贊美,認為功成名就。
②文本二、三兩文多議論、抒情,語言典雅莊重,情感濃烈。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先父四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讓他廣泛誦讀古人篇章,又讓他學習作詩。以至于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致力于讀書。等他考中進士時,求學的人正盛行寫作駢文,號稱時文,而先父此時已獨步其中。天圣七年,補選為國子監生。這一年秋天通過鄉試,第二年通過省試,并且都是第一名,從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把獎掖后進、推舉賢才作為自己的責任。湖州孫覺擔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識。郡守對孫覺很惱怒,想搜羅罪名治他的罪。當時胡侍講在太學把這件事告訴了先父,先父親自寫信給他的屬下,讓他保全孫覺,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隱士陳烈一向與先父不認識,先父聽說了他的名氣,了解他的品行德義,多次向朝廷舉薦,請求征召錄用,朝廷就任命陳烈為國子監
直講。先父平生寫文章勝過他人,卻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當初他奉皇命編撰《唐書》,而《列傳》由宋祁編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舊制只署官職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職最高,應當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說:“宋公編寫《列傳》,功夫深厚,耗時長久,我怎可掩蓋他的名字,奪取他的功勞?”于是《列傳》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生性耿直剛正,不顧慮他人的仇怨。雖然因為這多次被讒毀誹謗,到了被貶謫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堅定而毫不顧全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懼議論。這時當今的司徒韓琦主持國政,每當諸位公卿聚會議事時,事情還未定論,先父都據理力爭,有時向皇帝奏事,眾人意見不統一,先父也會反復爭辯,無所顧忌回避。
文本二
悲痛啊!先生到這世上來,已經有六十六年了。因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國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龜甲一樣解決疑問的人;文化因而得到傳授,求學的人有了老師;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會害怕,小人因為害怕先生所以還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運動,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夠用數字來衡量、不能全部知曉。現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負的人沒有了仰仗庇護的人,朝廷沒有了查找疑問的人。以前我的父輩胸懷大略隱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夠招致他;而那時沒有才能的我,因為這樣才得以跟隨先生,在先生的門下受到教育有十六年。聽說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應當跪著前去憑吊,但是身有公務不能前往,我也愧對過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從千里之外寫信,來抒發心中的悲哀。這樣做是為天下蒼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對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文本三
先生活著的時候,聞名于當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傳后世,有這樣的成就已經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樣深厚的氣質,高遠的見識,加以精微的學術功力,因此作為文章,發為議論,豪放、強勁、英俊、奇偉,神奇、巧妙、燦爛、美好。世上求學的人,不論他是否認識先生,只要讀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幾年,考慮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經認為,像先生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國家的前途委托(給他)。后來確定方針,從容行動,當機立斷,輔助當今皇上即位,真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大事一朝決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請求退職,從出任官職,到居家隱居,這樣的英靈,絕不會隨著軀體消滅,而長留在箕山之旁與潁水之濱。
二(2023·武漢質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0分)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獻瓜果者,上欲以散試官授之,訪于陸贄。贄上奏,以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輕用。起端雖微,流弊必大。獻瓜果者,止可賜以錢帛,不當酬以官。”上曰:“試官虛名,無損于事。”贄又上奏,其略曰:“自兵興以來,財賦不足以供賜,而職官之賞興焉;青朱雜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輿皂。專實利而不濟之以虛,則耗匱而物力不給;專虛名而不副之以實,則誕謾而人情不趨。今之員外、試官,頗同勛、散、爵號,雖則授無費祿,受不占員,然而突銛鋒、排患難者則以是賞之,竭筋力、展勞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獻瓜果者亦授試官,則彼必相謂曰,吾以忘軀命而獲官,此以進瓜果而獲官,是乃國家以吾之軀命同于瓜果矣。視人如草木,誰復為用哉!則后之立功者,將曷用為賞哉!”
贄在翰林,為上所親信,居艱難中,雖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與贄謀之,故當時謂之內相,上行止必與之俱。然贄數直諫,忤上意,盧杞雖貶官,上心庇之。贄極言杞奸邪致亂,上雖貌從,心頗不悅。
(節選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三十卷,有刪改)
文本二:
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于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樂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節選自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3分)
夫A誘B人C之D方E惟F名G與H利I名J近K虛L而M于N教O為P重Q利R近S實T而U于V德W為X輕
答案:DIQ
夫誘人之方,惟名與利,名近虛而于教為重,利近實而于德為輕。
解析:句意為“誘導人們的方法,只有名譽與利益,名譽接近虛無但對教化來說卻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實際但對德行培養來說卻是次要的。”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訪于陸贄”與“徑造廬訪成”(《促織》)兩句中的“訪”字含義不同。
B.內相,唐德宗開始,雖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學士常值宿內廷,向皇帝提出建議,參裁可否,故號稱內相。明朝時內相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尊稱。
C.“上雖貌從”與“貌恭而不心服”(《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貌”字活用情況相同。
D.“貞觀”為唐高祖李淵的年號,出自“天地之道,貞觀者也”。他開創了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初唐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答案D [D項,“‘貞觀’為唐高祖李淵的年號”說法錯誤。“貞觀”應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陸贄不贊成用官位來酬報給唐德宗進獻瓜果的人,認為只能賜給他們錢帛,但是德宗覺得試官只有個虛名,對事情是沒有什么損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陸贄,無論什么事,都與陸贄商量,無論到哪里去,都有陸贄伴隨,所以陸贄敢于直言諫諍,不懼違背德宗的意旨。
C.蘇軾贊賞陸贄對上可以糾正皇帝的錯誤,對下能夠貫通天下人的心志。陸贄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議,像苦口良藥般可以醫治重病。
D.唐德宗沒能完全按陸贄的進言去實行,貞觀之治的盛況難以再現。蘇軾進札子的目的是建議宋哲宗讀陸贄的奏議,從中學習治國之術。
答案B [強加因果。陸贄秉性正直貞剛,敢于直言諫諍,并不是因為德宗信任器重他才敢于直言諫諍。]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今陛下既未有實利以敦勸,又不重虛名而濫施,人無藉焉。
譯文:
(2)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
譯文:
答案 (1)現在陛下既沒有實際的利益來敦促勸勉人們,又不重視虛無的名譽而不加節制地施加于人,人們行事便無所依憑了。
(2)智慧與子房(張良)相當而文才卻要勝過他,辯才與賈誼相當而方法卻不似他粗疏。
解析 (1)敦勸,敦促勸勉。濫,過多。藉,依憑。(2)過,勝過。術,方法。疏,粗疏。
10.文本一第一段中陸贄的奏議屬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個方面的奏議?在這個方面陸贄的主要觀點是什么?(3分)
答案 (1)屬于“用人聽言之法”這個方面的奏議,屬于官職任用這一方面。(2)主要觀點是陸贄認為應該考慮名譽與利益并重來使官員順服并為國效力。(意思對即可)
解析 文本一第一段中,陸贄針對德宗欲授予獻瓜果者以散試官之事兩次呈上奏章,其看法是:不應該授予。理由是:朝廷財賦不足,卻興起賞賜職官之風,導致“既未有實利以敦勸,又不重虛名而濫施,人無藉焉”。由此可看出,陸贄的主要觀點是:應該慎重授予官職,考慮名譽與利益并重來激勵人們。據此從文本二中尋找相對應方面的奏議即可。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德宗在路途中行進,百姓中有進獻瓜果的,德宗準備授給他散試官的頭銜,向陸贄詢問,陸贄呈上奏章,認為:“授給爵位通常應該慎重珍惜,不能輕易封賜。事情的發端雖然微小,但相沿下來的弊端必定很大。對于進獻瓜果的人,只能賜給錢帛,不應該用官位來酬報。”德宗說:“試官只是個虛名,對事情沒有損害。”陸贄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說:“自從戰事興起以來,財貨與賦稅不足以供給對將士的賞賜,于是以職官為賞賜的辦法便興起了;身著青、緋色朝服的人混雜在官府衙役中間,金魚袋和紫衣普遍賞賜給地位微賤的人們。誘導人們的方法,只有名譽與利益,名譽接近虛無但對教化來說卻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實際但對德行培養來說卻是次要的。只給人實際利益而不以虛無的名譽加以補益,就會耗盡資財使物力難以供給;只給人虛無的名譽而不以實際利益相配,就會近乎欺騙使人心不能歸附。如今的員外、試官,與勛官、散官、爵號很類似,雖然授給這種官銜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額,但是對于那些沖鋒陷陣、排憂解難的人,是用這種官銜來獎賞他們的,對于那些竭盡全力、做出功績的人,也是用這種官銜來酬報他們的。倘若進獻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試官的官銜,那么他們必然會相互談論說:‘我們舍生忘死才得到官銜,這些人因進獻瓜果而得到官銜,這是國家把我們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樣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誰還能為國家效力呢!現在陛下既沒有實際的利益來敦促勸勉人們,又不重視虛無的名譽而不加節制地施加于人,人們行事便無所依憑了。那么,對以后立下功勞的人,將用什么作為獎賞呢!”
陸贄供職翰林院,受到德宗的親近信任,在艱難的日子里,雖然有宰相,但是無論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與陸贄商量,所以當時人們把他叫作內相,德宗無論到哪里一定要有陸贄陪同。然而陸贄常常直言勸諫,違逆德宗的意旨,盧杞雖被貶官,但德宗內心仍庇護他。陸贄極力陳述盧杞奸詐邪惡導致變亂,德宗雖然表面上認同,其實心中很不高興。
文本二:
臣聽說唐朝的宰相陸贄,才能本來能擔當帝王的輔佐之任,學問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他的議論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語不偏離圣賢的道德規范。智慧與子房相當而文才卻要勝過他,辯才與賈誼相當而方法卻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糾正皇帝想法上的錯誤,下能夠通曉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沒能趕上良好的時機。德宗以嚴厲刻薄為能事,陸贄就以忠誠敦厚去勸諫;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對人,陸贄就以推心置腹去勸說;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陸贄則認為消除戰事是當時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斂聚財物,陸贄則認為散財于民最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見的方法,整治邊防、駕馭將帥的策略,歸罪于自身以收攏人心,改正過錯以順應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禍患,珍惜名譽、寶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這些合理的建議,很難列舉完。陸贄真可以說是進獻了苦口的良藥,去診治危害身體的重病。假使德宗能完全采納陸贄的進言,那么貞觀之治的盛況便會再一次出現。
三 (2023屆T8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
材料一: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節選自《戰國策·東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為其必免,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陳軫對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舉罔而進者必眾矣。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聽之,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將有尉對曰:“公不論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挫我于內,而公仲以韓窮我于外,是無茂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賞。明日鼓之,宜陽拔。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韓國相國,又稱公仲侈、韓公仲。
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公A仲B之C軍D二E十F萬G景H翠I以J楚K之L眾M臨N山O而P救Q之R秦S必T無U功
答案:GMR
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
解釋:句意為有韓相國公仲的軍隊二十萬,還有景翠率領的楚國的軍隊,依山扎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有收獲。
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話。
B.圭,古代貴族在舉行朝聘、祭祀等典禮時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與《曹劌論戰》中“齊人三鼓”都是“擊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即外城。后來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答案 A(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商湯、周武王。)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東周國君認為宜陽內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糧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機援救的楚軍,秦國一定會無功而返。
B.秦韓宜陽之戰,楚王意欲先為韓據守宜陽以施恩于韓,陳軫卻勸說楚王放棄這一打算,事實證明了陳軫的先知。
C.趙累勸說楚國大將景翠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恰當時機出兵宜陽,既令秦國害怕,又得韓國感激,最終從兩國獲利。
D.甘茂作為宜陽之役的秦軍主帥,面對困境,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拿出自己的錢財加在公家的賞金里。
答案C(不是趙累直接勸說景翠,而是給周君的建議。)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挫我于內,而公仲以韓窮我于外。
答案
(1)我聽說韓國國相仲侈是個聰明能干的人,熟悉諸侯間的事情,大概能夠避免宜陽的危亡。
(巧士:聰明能干/心思靈敏的人。習:熟悉。殆:大概。字詞各1分,大意1分)
(2)現在攻打宜陽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內有公孫衍阻撓(毀敗)我,在外有韓公仲用韓國的力量來使我窘迫。(“拔”“窮”各1分,大意2分)
(拔:攻下,奪取。挫:本義“折斷”此處譯為阻撓/使……受挫。窮:使……窘迫。字詞各1分,大意1分)
15.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秦國最終攻下宜陽的原因。(3分)
答案 ①秦國君臣同心,求勝意志強。②韓國相國韓仲侈的狡詐多智被諸侯識破。③其他諸侯各國如楚國、東周持觀望態度。(每點1分,共3分)
【參考譯文】材料一: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赧王對大臣趙累說:“你認為這次戰事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赧王說:“宜陽方圓八里,英勇善戰的士兵十萬,糧食足以支用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相國公仲的軍隊二十萬,還有景翠率領的楚國的軍隊,依山扎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有收獲。”趙累回答說:“秦將甘茂,是寄居在秦國的人,攻打宜陽如果能建立功勛,那么他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陽,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國站住腳。秦王(秦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建議去攻打宜陽,如果攻不下宜陽,秦王會感到恥辱。所以我說能夠攻下宜陽。”周赧王說:“那么你替我謀劃一下,該怎么辦呢?”趙累回答說:“請您對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達到執圭,你的官職已經是上柱國,即使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勝,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開秦兵援助宜陽。(等秦國攻下宜陽),你再出兵,秦國擔心你趁他疲憊時進攻他,就一定會拿出寶物賄賂你,公仲認為(慕:思,估計)你是為了他韓國去攻打秦國,也一定會拿出所有寶物送給你。””秦軍攻陷宜陽以后,楚將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國害怕,趕緊獻出煮棗城。韓國果然也獻出貴重的寶物。景翠從秦國得到了煮棗城,從韓國得到了寶物,因而感激東周。
材料二:
秦軍攻打韓國的宜陽。楚懷王對陳軫說:“我聽說韓國國相仲侈是個聰明能干的人,熟悉諸侯間的事情,大概能夠避免宜陽的危亡。因為他一定能避免宜陽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據守宜陽,以此使他們更加感激我們。”陳軫回答說:“放棄這種想法,大王不要據守宜陽。憑韓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陽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澤中的野獸,沒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獵人張開大網,要前來把它趕到網里去,于是它調過頭跑來頂人,這樣經過許多次。獵人了解了它的狡詐習性,舉著網偽裝前進,麋鹿因此被捕獲了。如今諸侯明知道這里有許多狡詐的伎倆,舉著網偽裝前進的人一定很多。放棄這種打算,大王不要據守宜陽。韓侈的聰明才智,在這里陷入困境了。”楚懷王聽了他的話,宜陽果然被秦軍占領。陳軫預先已經料到這個結果了。
材料三:
甘茂攻打宜陽,擂罷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沖鋒上陣。秦國的右將軍尉對他說:“您不用兵法指揮士兵作戰,一定會陷入嚴重的困境。”甘茂說:“我客居秦國而能當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陽來引得秦王高興。現在攻打宜陽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內有公孫衍阻撓(毀敗)我,在外有韓公仲用韓國的力量來使我窘迫,這就使我沒有立功之日了!。請讓我明天再擊鼓進軍,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陽城郊作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錢財加在公家的賞金里。第二天擊鼓進軍,宜陽被攻克。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①,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藉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豈遠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一》,有刪改)
【注】 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宮中掃除之役。此指國君近侍。
1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帝A者B與C師D處E王F者G與H友I處J霸K者L與MN處O亡P國Q與R役S處
答案:EJ0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
1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意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稱孤道寡”。
B.“三晉”是戰國時趙、韓、魏的合稱。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卿分晉,故有此稱。
C.“追北”指追逐打了敗仗向北逃亡的敵兵,與《過秦論》中“追亡逐北”意義相同。
D.“宗廟”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天子、諸侯、大夫、士立廟儀制不同。
答案A [A項,“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君主常……”錯誤,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選項表述縮小了范圍。]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國趁燕國內亂之際,突襲攻破了燕國。燕昭王在國勢衰弱時即位。他知道國力弱小,難以輕易洗雪國恥,因此主動請教郭隗,詢問復仇的計策。
B.郭隗告訴燕昭王,開創帝業、成就王業,稱霸諸侯、亡失國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會招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結果。
C.古代某國君以重金購求千里馬,長久不能如愿。后來他的一位侍從花五百金買回一匹已死千里馬的頭,結果不滿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馬送上門來。
D.在上將軍樂毅的統率下,燕國士兵作戰極為勇猛,他們攻入齊國都城臨淄,把財寶盡數取去。最后齊國只剩兩座城池未被攻下。
答案C [C項,“就有三匹千里馬送上門來”錯誤,“千里之馬至者三”中“三”是虛數,形容很多。]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
(2)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答案] (1)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
(2)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
[解析] (1)詘指,卑躬曲節。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則百(于)己者至,省略句。(2)誠,如果。致士,羅致、招攬人才。見事,被重用,見,表被動。況賢于隗者,狀語后置。
★20.《孫子兵法》曰:“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燕昭王為了復仇,是怎樣“謀定而后動”的?請根據選文加以概括。(3分)
[答案] ①知己知彼,借助賢良,以勵精圖治。②虛心請教,聽取建議,做一位禮賢下士、愛才惜才的賢能君王。③厚待郭隗,以示廣納賢才的真誠態度。④吸引了大批人才,與百姓同甘共苦,國富兵強,最終戰勝齊國強大起來。
[解析] “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的意思:謀劃準確周到而后行動,知道在合適的時機收手,會有收獲。由“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賢良,以實現雄心壯志。由“故往見郭隗先生”“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人趨已趨,則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得出:虛心請教,聽取建議,做一位禮賢下士、愛才惜才的賢能君王。由“‘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得出:厚待郭隗,以示廣納賢才的真誠態度。由“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燒其宮室宗廟”得出:吸引了大批人才,與百姓同甘共苦,國富兵強,最終戰勝齊國強大起來。
【參考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豐厚的禮物來招募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我國內亂,突襲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愿望。請問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那么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做,那么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么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人聽說大王拜訪那些賢臣,天下的賢者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近侍回答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來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士兵們生活過得安樂舒適,不畏懼戰爭。于是昭王就以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趙、魏、韓三晉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題。
三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四年,秦敗韓師于脩魚,斬首八萬級。諸侯振恐。張儀說魏襄王曰:“。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馀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則趙不南,趙不南則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張儀歸,復相秦。五年,巴、蜀相攻擊,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翟,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愿先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王從錯計,起兵伐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有刪改)
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夫A諸B侯C之D約E從F盟G洹H水I之J上K結L為M兄N弟O以P相Q堅R也
答案 FK
夫諸侯之約從,盟于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
解析: 各國聯盟抗擊秦國,在洹水結盟,成為兄弟關系來互相支持。
2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約從,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稱為“約從”。后可指軍事上的聯盟戰略。
B.賜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請求辭官的婉辭,意為自請退職,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C.名實,指名稱與實際或名與利。文中指后者,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名實”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與國君、帝王有著直系血緣關系的宗族,猶言皇族。在文中即為此意。
答案D [文中的宗室,猶言大宗,指事物的本源。原文意思是周是天下的宗主。]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秦軍大敗韓軍后,在張儀的一番勸說下,魏襄王最終背棄了南北合縱抗秦的盟約,并請托張儀向秦國求和。
B.面對秦王的兩難選擇,張儀提議應征討韓國,掌握天下的地圖和戶籍,挾持天子號令天下,成就帝王大業。
C.司馬錯認為,攻打韓國會使其與周王室齊心協力共同抗秦,并且齊、趙、楚、魏也必定會聯合起來幫助周、韓。
D.張儀主張出兵三川,以爭利于天下;而司馬錯則認為謀求增加土地、使百姓富足、廣施恩德等做法更為基礎。
答案C [文中并未體現“齊、趙、楚、魏也必定會聯合起來幫助周、韓”。]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于秦。
(2)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而天下不以為貪。
[答案] (1)魏襄王就背棄了合縱抗秦的盟約,并通過張儀向秦國求和。
(2)所以攻占一個國家,天下人卻不認為秦國殘暴;占盡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卻不認為秦國貪婪。
[解析] (1)乃,就。倍,背棄。因,通過。成,求和。(2)拔,攻占。而,卻。以為,認為。利,利益。
★25.司馬錯是如何一步步說服秦王的?請簡要概括。(3分)
[答案] ①首先提出建立王業的三個條件。②然后明確秦國的國情。③最后指出伐蜀的好處及攻韓的弊端。
【參考譯文】
周慎靚王定三年(公元前318年),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聯合討伐秦國。秦國出兵迎敵,五國聯軍都敗退而回。周慎靚王定四年(公元前317年),秦國在脩魚大敗韓國軍隊,殺死八萬人。各國震驚。張儀勸說魏襄王說:“各國聯盟抗擊秦國,在洹水結盟,成為兄弟關系來互相支持。可現在同一父母的親兄弟間,有時還為爭奪錢財互相殘殺,而各國想靠反復無常的蘇秦的計謀戰敗秦國,顯而易見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您確實不想臣服于秦國,秦國就會出兵攻打河外,那時,趙國的軍隊就無法南下,魏國的軍隊也不能北上,合縱的通道被隔絕,大王您的國家要想沒有危險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并且周密地拿出對策,請允許我辭去官職。”魏襄王就背棄了合縱抗秦的盟約,并通過張儀向秦國求和。張儀回到秦國,重新恢復國相的職位。周慎靚王定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互相攻擊,都派人向秦國請求救援。秦惠王打算乘機出兵討伐蜀國,但又考慮蜀道狹窄艱險,難以到達,而韓國又來侵犯,所以一直猶豫不決。秦將司馬錯建議秦惠王伐蜀。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我們應該與魏國、楚國保持親善關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帶,奪取新城、宜陽,兵臨東西兩周的都城,占據象征王權的九鼎,掌握天下的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反抗的,這就是您帝王的大業。我聽說,爭奪名望要到朝廷,爭奪利益要到集市。現在三川一帶與周朝王室,就如同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到那兒去爭,反倒去爭奪邊遠的戎狄小族,這離統一天下的帝王大業太遠了啊!”司馬錯說:“不是這樣。我聽說,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先開拓疆土,要使軍隊強盛必須先使百姓富裕起來,要想稱王天下必須廣泛樹立恩德,具備這三個條件,帝王大業自然就成功了。現在大王的土地面積狹小,老百姓還很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的做起。蜀國是西南偏遠的小國,又居于戎狄族首領的位置,而且有像夏桀和商紂一樣的禍亂;以秦國的強兵去攻蜀國,猶如用豺狼驅趕羊群一般。所以攻占一個國家,天下人卻不認為秦國殘暴;占盡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卻不認為秦國貪婪。這樣看來,我們一次用兵就能名利雙收,還能獲得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就會落個惡名,也
未必得到什么好處,并且還蒙受不仁不義的罪名,進攻的只是一個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這可太危險了。請讓我說說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的宗主;齊國,是韓國的盟國。當周朝自知要失去重器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三川一帶的時候,兩國會聯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趙國的支持,爭取與有舊怨的楚國、魏國的和解,甚至毫不吝惜地把九鼎送給楚,把土地割給魏國,那么大王您無法阻止。這就是我說的危險。所以出兵攻打蜀國才是萬全之策。”秦惠王接受了司馬錯的計謀,出兵攻打蜀國。蜀國歸附于秦國后,秦國因而更加強盛富裕,更輕視周圍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