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后感100字、《理想國》讀后感1000字
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是他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借蘇格拉底之口,通過他和朋友的辯論,對話層層遞進,勾勒出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藍圖。
全書共分為十卷,每卷辯論重點不同,但每卷都是基于前卷討論前提下進行,對話富有哲理并頗具簡潔美感。
書中提到個人的正義,再到城邦的正義。于城邦的正義中詳細討論了要維持這樣的正義需要城邦中存在怎樣的統治者、衛士和平民。每個階級的人都按自己最好的方式工作,這就是維護城邦的定義。
書中內容非常值得讓人慢慢品味,記憶深刻的點也挺多,在理想國第六卷中,就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洞穴隱喻”。
蘇格拉底說:讓我們把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比作下述情形。想象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長長通道通向外面,可讓和洞穴一樣寬的一路亮光照進來。
有一些人從小就住在這洞穴里,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后壁。再想象在他們背后遠處高些的地方有東西燃燒著發出火光。
在火光和這些被囚禁者之間,在洞外上面有一條路。沿著路邊已筑有一帶矮墻。矮墻的作用像傀儡戲演員在自己和觀眾之間設的一道屏障,他們把木偶舉到屏障上頭去表演。
接下來讓我們想象有一些人拿著各種器物舉過墻頭,從墻后面走過,有的還舉著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獸。而這些過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說話,有的不在說話。
由書中上述言論我們可以知道這群生活在洞穴中的人自始至終都見到的都不是真實,他們的頭腦被牢牢禁錮了。長此以往,他們相信眼前所見,深信不疑。
書中后文論述到,有天,這群人中卻有一個人被解除了桎梏,突然站了起來,轉頭環視,走動,抬頭看望火光,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反應。
無疑眼前的真實反而會比假象還要要虛假。他在經歷這一起是原來常識的打破會讓他無比痛苦。并且,由于世界的重塑,他無法一下就弄明白那些假象的真實。
但當他逐漸適應了真實的外界,姑且說見到了真理。我們可以明白他所具有的智慧已經遠超過原來那群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了。同時,已經見到真理的人又哪里會歡欣于重回蒙昧。
當他再次回到洞穴時,他的思想與其他人不在同一層次。他試圖帶他們走出虛假,但他的言論只會受到大部分人的反對,他們會認為他別有用心,擾亂社會秩序,為了他們自己的權力地位,這個人的結局可想而知。
通過這個“洞穴隱喻”,我們應該明白人類認知的層次和追求智慧的重要性。普通人容易受到表象的迷惑,無法透過表象看到真理。我們要不斷思考,看到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