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二十首詩,小學二年級 詩歌
閱讀文章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小編將持續更新,感謝您的支持
大唐盛世,文人墨客遍地開花。李白杜甫的浪漫與幽怨,劉禹錫的澄明與灑脫,都是那個黃金時代璀璨的文學瑰寶。然而,盛唐的詩壇上,還隱藏著一個神秘的詩人——張若虛。他僅僅留下兩首作品,卻在千載之后蕩氣回腸,成就了“孤篇蓋全唐”的絕唱。
張若虛生于唐玄宗天寶年間,卒于唐德宗貞元年間,大概活到六十歲左右。
與其他唐代大詩人不同,張若虛并未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也鮮少與權貴來往。他似乎過著低調淡泊的生活,更專注于詩歌創作。在交友方面,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三人并稱“吳中四士”,應該保持著較為密切的文學交流。據說,張若虛曾經一度準備投身科舉,爭取仕途。但是他性格內向,不善應試,加之科舉競爭激烈,數次失敗后便放棄了仕途追求。這為日后張若虛清高淡泊的生活埋下了伏筆。
從現存的兩首詩作來看,張若虛性格內向,有著細膩敏感的情感。
他擅長在律詩中融入個人的情思,并以溫潤平和的筆調抒發內心世界。這與唐初風骨浪漫的風格有所不同,更能讓人感受到一種隱忍內斂的性格魅力。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一生最出色的作品,當屬那首千古流傳的絕唱。這是一首描寫春日夜晚江景與明月的詞章,卻在優美的景致中折射出詩人對人生和時光的深沉思考。全詩從景到情的脈絡清晰,前八句描繪了江面花朵與皓月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海與生兩個字的運用,將江水與明月的視覺效果增添了幾分生機。
而全詩的高潮,則體現在后十句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句意味深長,將個人的有限與時光的流逝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種把月亮人格化的手法,更是一個文人筆下獨有的細膩情懷。在表面平淡的文字背后,隱含的是對生命期許和對時光惋惜的復雜情感。這首詩的創作靈感,據說來自張若虛某年春天夜游長江時的所見所感。江水翻滾,皎潔的月光灑落,美不勝收的景色激發了張若虛對生命和時間的思考。
一瞬間的靈感,醞釀成千古絕唱的名篇。這種似真似幻的意境在全詩中始終延續,既寫景又抒情,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以溫婉清新的筆法,在動靜之間達到了一種藝術的和諧統一。正是這種韻味,造就了《春江花月夜》“詩中之詩”的美譽。
《代答閨夢還》則鮮為人知。這是一首采用倒敘敘事手法的閨怨詩,描寫了思念丈夫的少婦的日常生活。全詩僅六句,卻以極簡的筆觸勾勒出一個閨中小女子的形象。
梳洗罷,獨倚望金闕,這種日常卻細致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那張期盼的臉龐。而不寢聽金鑰一句,則暗合了女子夜不能寐的相思情緒。最特別的是,全詩中一個怨字也沒有,沒有直接的傷感傾訴,這更顯露出張若虛內斂細膩的性格。他采用以樂悲的手法,在一派生活氣息中烘托出了哀愁的意境,達到了反襯的藝術效果。這首詩據說來源于張若虛親眼所見的一位思念遠道丈夫的少婦的生活片段。她日復一日的盛裝打扮,卻難掩眼中濃濃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