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20個成語故事—三國演義成語故事大全簡短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發生在街亭之戰之前,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馬謖和王平。原文如下:
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
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愿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得知司馬懿斬殺孟達,諸葛亮心知司馬懿必將被曹睿派往西北戰場,其主要目標便是北伐大軍的咽喉要道街亭。諸葛亮詢問眾將誰愿意前去鎮守街亭,參軍馬謖自告奮勇,請纓出征。諸葛亮告誡馬謖,司馬懿、張郃都是曹魏名將,但馬謖卻認為二人不足為據,并當場立下軍令狀。此后,諸葛亮又調派王平擔任馬謖的副手一同參戰。不過,由于馬謖違背諸葛亮在山下扎營的部署,錯誤地在南山上扎營,最終被司馬懿擊敗。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等閑之輩”,意為意為無足輕重的尋常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故事情節與真實的歷史相比有真有假。據《三國志·馬良傳》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三國志·王平傳》則稱:“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從這兩段記載可以得知,街亭之戰的蜀漢一方將領確為馬謖和王平,曹魏將領則是名將張郃。不過,至于小說中提到的司馬懿卻并未參與街亭之戰。據《晉書·宣帝紀》載,司馬懿斬殺孟達后,“振旅還于宛。乃勸農桑,禁浮費,南土悅附焉。”由此可見,戰事結束后,司馬懿便回到了宛城,繼續擔任荊州、豫州兩州的都督,專門負責對抗東吳帝國。直到曹真病逝后,司馬懿才出現在西北戰場,與諸葛亮的北伐大軍首次交鋒。
至于為什么小說作者要讓司馬懿“提前”與北伐大軍進行較量,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是因為要為諸葛亮尋找一個合適的對手,而這個人非司馬懿莫屬。另外,當諸葛亮告誡馬謖司馬懿并非等閑之輩時,馬謖為何不以為然?這一點也是事出有因。因為作者在第九十一回有過一個鋪墊。當時,馬謖獻計離間司馬懿和曹睿。此計大獲成功,幾乎讓司馬懿死于曹睿之手。也正因為如此,馬謖認為自己的計策幾乎讓司馬懿丟掉性命,對司馬懿的才能不屑一顧,滋生驕傲自滿情緒,最終兵敗街亭,不但斷送了諸葛亮的隆中對,自己也丟掉了性命。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