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時代觀后感100字;世界歷史拿破侖時代觀后感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開篇之詞,讀這句話是在六個月前的某天,那時正值暖春時節,萬物復蘇,【寶寶姐讀書會】100多人浩浩蕩蕩開啟了共讀《三國演義》之旅。
我們從鳥語花香的春天開始,伴隨著夏日的驕陽,又迎來了碩果累累的金秋,歷時六個月,對書中驍勇忠義的關羽、張飛、趙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仁義愛民的劉備、謀略超群的曹操、深謀遠慮的孫權、能屈能伸的司馬懿……等四百多個主要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英雄人物的身影中,我們更領略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精彩感人的故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豪氣干云;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善戰;劉備三顧茅廬的禮賢下士;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退魏兵的睿智奇謀;周瑜打黃蓋的的忠肝義膽……讀得人蕩氣回腸,仿佛置身其中,他們的故事牽動著我們的心弦,跟著他們的故事我們感動、嘆服、惋惜、欽佩。
在那個亂世紛爭的年代,群雄四起,各路英雄競相涌上歷史的舞臺,有人高調登場,凄慘落幕;有人出身低微,卻能成就一方霸業;有人只顧眼前名利陷入絕境而不自知;也有人為了信仰,逆天而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不只是一部群雄爭霸史,更是一部人生百科書,讓世人讀之動容,學之受益。它對后世影響深遠,而對如今讀三國的我也是受益匪淺,收獲良多!
一、看人不能“以偏概全”,要學會多角度識人
以前的自己很感性,對一個人的看法往往是非黑即白,“愛憎分明”是我識人的標準,如對“奸雄”曹操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讀三國后,我發現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為人所不齒,但他身上不乏有可敬可愛的一面,他虛懷若谷、寬宏大量、唯才是舉、面對失敗時積極樂觀,不管是智商、情商、逆商都能稱之為天花板。
官渡之戰后曹操收繳了許多來自許都給袁紹的信件,他看畢一把火燒掉,對有背棄自己之心的將士不予追究。對幾次反曹又投曹的張繡,他不計前嫌的接納。
當赤壁戰敗后,曹操數十萬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最后只剩幾十人隨他逃亡,他竟然能從容不迫的站在敵方的立場分析起捉自己的計策來。也正是他的愛才惜才,曾經對關羽的施恩,在走投無路時得到關羽的義釋,最終能絕處逢生。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原來他身上也不是只有殘暴、奸詐,他寬廣的胸襟、超常的膽識和樂觀的心態卻是更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二、做人不能狂妄、懂得謹言慎行才能走得更遠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禍從口出”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都在警示我們做人要慎言,更要慎行,可因管不住自己的嘴,給自己惹來麻煩事端的人依然比比皆是,三國中也有不少例子。
擔任曹操主簿的楊修,是三國時期魏國極負盛名的文人,可因為太過自以為是,不僅參與皇室之爭,還妄加揣測曹操的心意,口無遮攔把能看破曹操的心思當展示自己的聰明的機會,當眾說出來,最后被曹操所殺。
另一個同樣因為不懂謹言慎行而丟了小命的是破有名氣的北海太守孔融,(他就是孔融讓梨孔融,他謙讓的優良品質家喻戶曉,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榜樣,但他的結局卻讓人唏噓)。
孔融對對曹操的行事風格一向不認可,也自持清高自傲,經常指桑罵槐,諷刺曹操教子無方,對曹操下達的禁酒的命令也是直言反對,最后導致曹操找了一個不孝的名頭,將其處死,還連累全家被斬殺。
不管是楊修還是孔融,他們的能力智慧都非常人,本應有一番作為,卻因不懂得收斂自己,謹言慎行,最后落得悲劇收場,讓人嘆息。
三、隱忍不是懦弱,懂得藏拙才是真正的智者
三國中最大的贏家非司馬懿莫屬,都說曹操、劉備、孫權辛苦打拼一輩子,最后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司馬懿論人品沒有劉備得人心,論謀略沒有曹操殺伐決斷;論根基沒有孫權占據江東的地理優勢;智謀更不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之上,但司馬懿卻給后代創造了一統三國的機會,他勝在懂得隱忍。
曹睿稱帝后,身為驃騎大將軍的司馬懿,面對曹睿遂聽從了讒言削其兵權,讓司馬懿父子三人回家鄉修養,他能忍;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他羞辱他膽小懦弱不敢出戰,他也能忍;曹爽忌憚司馬懿勢力太大,奏請魏主曹芳明升太傅,實削他兵權,他一樣能忍,甚至裝聾扮傻,以求自保并尋求反擊機會。
在常人看來,司馬懿過于懦弱,是能力不足的表現,他面對不公平待遇時不敢反抗,面對諸葛亮的羞辱,不敢出戰,其實他懂得審時度勢,在時機未成熟時,懂的隱忍、避其鋒芒,韜光養晦,這才是更大的智慧。
論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匹敵時,不防先強大自己,而不是鋒芒畢露的爭一時之勝負。
曾國藩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弊鋈耍谝恍﹫龊?,要學會審時度勢的收斂住光芒。讓別人感到舒服的同時,也讓自己積攢了口碑人緣。
心懷珠玉,不露鋒芒,這是更大的智慧。
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做情緒的奴隸
每個人都有情緒,可是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小霸王孫策,是三國的少年英雄,父親孫堅早亡,年僅16歲的他,僅靠父親留下的的一千多部將,穩住了局面,在短短的十年里,把江東治理得是兵精糧足,獨霸一方??捎⒂律茟?,膽識過人的孫策卻英年早逝。
在被許貢家客襲擊,身受重傷時,醫者令其靜養一百日,可孫策卻因聽聞曹操謀士郭嘉說其“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而大怒,誓要舉兵攻打許都;后又因道士于吉為百姓散施符水被百姓跪拜,孫策認為此人妖言惑眾,更是盛怒之下將于吉斬殺。兩次的動怒,導致孫策急火攻心,瘡口迸裂,最后不治身亡。
反觀劉備喜怒不形于色,在面對一個個強勁的對手時,他總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隱忍不發。一個毫無根基的商販,顛沛流離,召集各方英勇之士,最后終成霸業。
拿破侖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學會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任何時候都能冷靜自持,一定能使自己在個人成長和陪伴孩子的路上更加應對自若。
五、人無完人,金無赤足,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周瑜,三國里面有名的美男子,面如?美玉?、口?若?點珠、姿?質風流、?胸?藏?緯度地?經?天?之?術?。年紀輕輕已是東吳的大都督,還娶了美若天仙的小喬,名利雙收??墒沁@樣文韜武略的周瑜,卻因諸葛亮出現,變得心胸狹隘,不能接受比自己優秀的諸葛亮,幾次設計陷害諸葛亮不成,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絕路,最后也英年早逝,臨死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
周瑜和諸葛亮二人其實各有優勢,甚至在某些方面周瑜略勝諸葛亮一籌,可是周瑜卻執拗的拿自己和諸葛亮對比,如果他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葛亮比自己強的地方,結果又何至于此呢。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劣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能從他人身上找到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也要會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作為父母我們更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總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我們要善于去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用愛去陪伴,然后靜待花開。
結語?:
讀書使人明智,書是前人的智慧結晶,通過他人的故事來啟迪我們的人生,這大概就是讀書最大的意義。
讀三國演義的收獲不僅是提升自己的眼界, 對于孩子的培育上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堅定的信念。此次“三國之旅”已落下帷幕,但我相信,這一定不會是我最后一次讀三國。因為我知道,三國這部巨著留給我們的財富遠不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