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里?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為自己內(nèi)心情緒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話有些人聽了,能夠聽得明白,有些人聽不明白,有的人聽明白了,但是也無法真正的去做到,無法以這樣的一個心性,去為人處事。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狀態(tài)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雖然說很難做到,但是這八個字,卻是世俗之人摒棄妄念,修身養(yǎng)性的核心。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于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于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dāng),則緣于不得已。
外人尊敬他,他也不會欣喜,侮辱他,他也不會憤怒,只有達(dá)到了自然和諧之人,才能做到的境界。
發(fā)怒不是因為真心生氣,只是他的怒并非憤怒產(chǎn)生。有所作為也是無心為之,他的有為,就是出于無為。要想寧靜就要平心靜氣,要保全精神,就要順應(yīng)心意,有所得,有所出于不得。
世俗之人,非常在意外界得失以及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說就難免為外物所拖累。外物的得失,都成了憂心的理由,從而導(dǎo)致心緒不寧靜,擾亂了心智,妨礙了道德修養(yǎng)。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問禪師說:“師傅,您整天修行,修的是什么呢?怎么和平常的人沒什么區(qū)別呢?”
這個時候禪師就說:“怎么能沒區(qū)別呢,我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這個時候小和尚更加納悶了,說:“我也是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呀。”
這個時候禪師說:“其實世俗之人,吃飯的時候想著生活瑣事,睡覺的時候也想著自己憂心的事情,不能安靜坦然的去做當(dāng)下的事情,這就是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區(qū)別。
大部分人都難以做到真正的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之間糾結(jié),面對萬事萬物浮華得失的時候,有妄想,更有失落和沮喪。
他們只停留在心念的表面,從而迷失了自己,少了平常心,哪里談得上一心一意呢。”
小和尚聽了之后恍然大悟。
這樣的人,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萬事萬物沒有太多的憂慮,心緒也能更加寧靜,不會被擾亂心智。
真正懂得這種智慧的人,可以超然于世俗之外,無論面對外界的得失變化,都能夠坦然自若。
這其實是和莊子最初所說的逍遙游之中的理論相同,順應(yīng)自然內(nèi)心,從自己內(nèi)心去尋求一種平衡和得到,才能達(dá)到養(yǎng)生的目的。
內(nèi)心能明心見性,拋開萬物雜念的時候,自然能不受拘束,處處自在,這才是平平淡淡去生活的一個真諦。
本文由國學(xué)書舍原創(chuàng),您是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