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觀后感100字、甲午戰爭觀后感1000論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鏡,是為了我們以后不在走同樣的路,由著吳啊萍的事,想到了歷史上我們種種的失措。當然她的事的原因挺迷信的,感覺精神都像不正常一樣,但我們可以忘記她,因為國家會給她一個公正的判罰的。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歷史上所受的屈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日的轉折點,甲午海戰。
自從1840年西方國家用兩次戰爭打開了大清的國門,讓大清認識到了西方船艦利炮的厲害,雖然馬戰和白刃戰還沒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但也是讓清廷認識到不得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這時洋務派登上了歷史舞臺,清政府花了30年間到1888年打造了當時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水師。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建設海軍。其主要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而大清雖然武器裝備已經進化到現代,但高層統治者還是封建統治時期的舊思想,軍籍敗壞,軍隊私有化,軍費經常被挪用……軍隊整體也只有戰術向著現代化發展。
而自1888北洋水師成立以后到1894年間,在就沒有添置新戰船,當時剛開始的時候總噸位、火力、航速都比日本強。然后之后日本付出大筆錢財一步步趕超大清的北洋水師。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才有信心搞大陸政策。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從明治維新以來,讓日本人認識到了想發展必須占有大陸。吞并琉球,,覬覦朝鮮。這都是在為最終的大清做準備。而中國當時的中央政府說實話對這些藩屬國也沒啥特別對待,都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當日本最后進攻朝鮮的時候,李鴻章等人才反應過來認為應該遏制日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了。
陸軍就是在朝鮮一開始打了個平手,然后因為主動放棄撤守回大清境內,主動撤退之下,損失慘重,陸軍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甲午海戰至今還是有爭議的,因為屈辱,所以我們一直在分析戰敗的主要原因。
有的認為是丁汝昌的指揮原因。因為丁汝昌是李鴻章派的陸軍軍官。之前是沒有海戰和航海知識的。但是水師主要都是從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的,也都是正常剛畢業的,沒啥經驗。再說回顧水師指揮也沒什么大的錯漏。北洋旗艦“定遠”艦剛開始就被打傷,之后都是別人在指揮了,丁汝昌真的不是全責。
真正分析的話,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原地踏步,實力已經不如日本了。船炮、航速在六年間已經發生更新換代。
歷史在在這里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永遠不要自滿,北洋水師從買來的亞洲第一艦隊,到覆滅真的是一點不思進取,當然這是高層的原因,可世界是日新月異的,沒人會等待我們,就像還有人說要停下科學研究,讓西方更加領先我們,這樣就不會有西方對我們的咄咄逼人了,就今年中美接觸的時候還說從實力出發呢?現實沒有僥幸,我們還是要努力發展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