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讀后感800字、狂人日記讀后感八百字
在黑暗的時代中,“狂人”一步一步探索出社會的真相與本質,可即便是這樣,他卻依然永遠是始于黑暗,也終于黑暗…… ——題記
《吶喊》是中國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經典小說集。它揭露了當時種種層次的社會矛盾,并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解析與否定。在這本書中,它也向我們描述了那時封建社會下不同的人與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如狂人的多疑,老栓的愚昧,孔乙己的愚腐,阿Q的自大等。但當我拿起書細細的品起,卻覺得眾多小說中《狂人日記》令我的印象最深,感悟最深。
《狂人日記》,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文章以奇特新穎的角度描述了“我”,一個“狂人”的內心獨白。全文共12篇日記,可每一篇日記無不在透露“狂人”的絕望!開篇的“狂人”,他的內心是清醒的,他仍能看清這個社會。到后來,他發(fā)現街上的路人,村頭的佃戶他們都在想著“吃人”,他感到恐懼與不安,于是便驚異的發(fā)現那時封建迷信早以普遍。他便深入思考,自己的家人是否也“吃人”呢?不出所料,他們也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此時的“狂人”他深感絕望,抱著一絲幻想的他對家人進行勸說卻造到失敗。狂人一次次批判社會,但到日記的最后卻發(fā)現連自己也是“吃人”的一員,便出現了那結尾“狂人”充滿無盡的絕望但又憂憤的吶喊!而“狂人”的結局其實文中早已給出,在深惡痛絕的封建理念下,“狂人”已融入到了社會中,成為了一名候補。
或許在我的心中,他依然是一名勇士,因為他一直在斗爭,在反抗那種黑暗社會,盡管最后仍然沒有逃過悲慘的命運。作者魯迅也正是想通過這篇文章來批判當時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而對于我來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魯迅其實也便是書中的那個“狂人”,但唯有不同的是魯迅卻并沒有向社會屈服,而是以文筆為救國的良藥,在認清社會本質后,卻仍然在喚醒那些被封建余毒所迫害的人們。在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禁敬佩起他,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并沒有任何人能理解他,這使得他顯得格格不入,因此他也只能孤身奮戰(zhàn)。我思索著,他為何非得這樣?但略思片刻之后,我便得出答案:正是因為他那顆赤裸裸的愛國、救國之心啊!
《狂人日記》這部短篇小說,它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祖國的擔憂之情,他以筆為槍,為祖國而戰(zhàn),試圖喚醒那只“沉睡的東方雄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今經歷過了幾代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斗與努力,黑暗的歷史早以成為過去,中國已再現了輝煌!將視眼放回當下,此時的我們也不僅僅是一名學生,還是中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拼搏起來,不負韶華,長大成為國家之棟梁,這樣才能對得起那些革命烈士的鮮血!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對中國熱愛,對共產主義精神奮斗,對祖國付出!即使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之渺小,也正如那些黑暗中的星辰,可就算這樣,也要用那微弱的光芒照耀起那漫無天際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