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的著作家讀后感、《泰戈爾》讀后感
最開始讀泰戈爾的散文詩是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時不到20歲,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滿懷之際,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微博微信,工作之余便被無邊的空虛包圍著,為了排遣寂寞,于是與文學書籍撞個滿懷,讀曾經讀過的,讀新買的、從別處借的,讀古典的,讀當代的,讀魯迅的、舒婷的、汪國真的,也讀雨果的,肖洛霍夫的,馬爾克斯的,尤其是初讀泰戈爾的散文詩時,仿佛的信徒遇到佛主一般,在他的感召下,整個暑假都沉浸在他的散文詩的意境里,淺斟低吟。
泰戈爾以他那深邃的思想,細膩而又靈動的文字,以及對自然與世人無限的熱愛,繪就了或小巧玲瓏,或燦爛絢爛的詩篇。給了世人許多智慧,許多啟迪。 輕輕地翻,閑閑地逡巡。驀然間,便會有一段段優美的文字,飽含哲理的話語直透心扉。詩人致力謳歌的是人類生活中最為寶貴的東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筆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備、熠熠閃光的天使般的兒童藝術形象。這是詩人對世界兒童文學的一大奉獻!認真品嘗包括《孩子的世界》《開始》等篇詩章在內的《新月集》詩作之后,我覺得這些兒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詩人充滿哲理的藝術思想和他非凡的想象力。 而仔細地欣賞《新月集》,特別是讀《家庭》《孩童之道》《不被注意的花飾》《孩子的世界》等詩篇的時候,心中會有一種共同感覺,覺得詩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撲朔迷離。他們與其說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倒不如說是生活在云端里,花海中。是云和花與他們游戲,為他們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夢中送給他們最初的微笑。他們是人,也是“神”。詩中刻畫的孩子們的形象從形態、性格、語言、行動、喜樂,直至生活環境,都更像人們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詩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為人們所喜愛。泰戈爾之所以這樣描寫,是與他所信奉的宗教有關。因此,詩中描寫的孩子比“人”更可愛。體現了詩人的思想哲理,又表現了孩子的童真,以及偉大的母愛。讀著泰戈爾的詩,宛若在聽一首首宛轉動聽的小夜曲,涵養了人生的哲理,描繪了恬靜的生活,比喻精湛,排比精煉,意境悠遠,回味無窮;讀著泰戈爾的詩,宛若一聲聲敲響的鈴鐺,使自己無數次地回首所走之路……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青春不再,清澈激昂的情懷已更改,現在再讀他的文章,我仍然能讀出文章里的博愛、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