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三高七班課本劇竇娥冤、竇娥冤課本劇唱第三折
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
竇娥冤(節選)
1.了解戲劇及元雜劇的有關常識。
2.理清情節結構,把握雜劇內容。
3.賞析竇娥人物形象,概括雜劇的主題。
鑒賞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把握雜劇內容,賞析人物形象。
準確把握戲劇沖突,歸納概括主題。
一、新課導入(簡介戲劇與作者)
對聯欣賞:戲劇本屬虛,虛內尋實,實非為實,虛非為虛,虛虛實實,方寸地生殺予奪,榮辱貴賤,做來千秋事業,莫道當局是假
彈唱原為樂,樂中藏憂,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樂樂憂憂,頃刻間悲觀離合,喜怒哀樂,現出萬代人情,須從戲里傳真
對聯明確地告訴我們:戲劇雖說是一門表演藝術,但它卻來源于生活,真實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們受到藝術熏陶的同時,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諦。
戲劇的概念: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后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其中元代雜劇是我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雜劇創作十分繁榮,創作體制亦較嚴格。
1.結構:元雜劇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寫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類似現代劇的序幕,有時也置于兩折之間,具有過場戲的性質。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2.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貼旦、老旦、花旦等;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還有以劇中人物職務身份為名的雜角:如駕(皇帝)、孤(官員)、卜兒(老年婦女)、孛老(老年男子)、潔郎(和尚)等。
3.劇本構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即曲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
科(即科范):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動作、表情、舞臺效果)。也稱“介”。
白(即賓白——唱為主,白為賓):是劇中人物的說白部分,分別為對白、獨白、旁白、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4.雜劇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四大愛情劇:《拜月記》(關漢卿)、《西廂記》(王實甫)、《倩女離魂》(鄭光祖)、《墻頭馬上》(白樸)
5.作者:
關漢卿,號己齋叟,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知:
1.學生結合注釋自主閱讀劇本,疏通疑難字詞,簡介《竇娥冤》劇情。
楔子:貧寒秀才竇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婦蔡婆借貸盤纏,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兒瑞云,乘機提出索要瑞云做童養媳。端云3歲喪母,7歲便到蔡婆家,改名竇娥。
第一折:17歲時竇娥與蔡婆兒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為命。一天,蔡婆去向賽盧醫索討銀錢,賽盧醫賺她到僻靜處,想勒死她,幸虧張驢兒父子把她救下。因這救命之恩,張驢兒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竇娥執意不從。張驢兒在羊肚湯里放了,想害死蔡婆,強占竇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湯,嗚呼身亡。張驢兒反誣竇娥毒死公公,并威脅竇娥嫁給他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發。竇娥問心無愧,與張驢兒去見官評理。太守桃杌是一個昏官,嚴刑逼供,竇娥堅不屈從。桃杌轉對蔡婆用刑,竇娥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臨刑時竇娥滿腔悲憤,呼天搶地,奔赴法場,死前發出“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樁誓愿。
補充:竇天章官拜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來到楚州地面。竇娥鬼魂托夢父親,訴說冤情。竇天章重新審理此案,殺了張驢兒。竇娥冤情得以伸雪。
2.再讀課文,以竇娥為主語總結每一部分內容,列出本文的結構提綱。
⑴竇娥被抵作童養媳。
⑵竇娥拒絕改嫁。
⑶竇娥蒙冤入獄。
⑷竇娥含冤被斬。解赴刑場,指斥天地;
訣別婆婆,至善至孝;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有反抗精神。(板書)
三、賞析文本,探究問題:
1.為什么說竇娥冤,她冤在哪里?
冤,即無辜受屈。竇娥怕連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聽偏信,毫不作調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嚴刑逼供,草草結案。
2.身陷冤情的竇娥有什么表現?
(1)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關】中有關內容進行勾畫、朗讀。
明確:堅信自己清白的竇娥情愿和張驢兒去見官,讓官府為她洗冤。可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太守桃杌是個將告狀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兒,他偏信張驢兒一面之詞毒打竇娥。
(2)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本第二折中【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黃鐘尾】三個唱段,體味竇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憤怒、堅強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計要打竇娥的婆婆,竇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罷,是我藥死公公來。”一個“忙”字,更見竇娥善良。
(4)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折戲,再找出幾處體現竇娥善良的情節。
明確:為不讓婆婆受罪,主動承擔罪名的情節和赴刑場時要求劊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細節以及【快活三】、【鮑老兒】等唱段,都表現出竇娥善良、孝順的美德。作者一再寫竇娥善良,越是寫她善良,就越能激發讀者對她的同情和對桃杌、張驢兒的痛恨。善良與命運形成對比,更見其“冤”。
3.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第三折戲中最能表現竇娥無奈和反抗的唱段【滾繡球】。
(1)哪一句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
明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壞人橫行的社會不公平,這是竇娥用生命換來的認識,流淌著包括自己在內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洶涌著對作惡多端卻不遭報應之徒的無比憤怒,讀時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聲調,流瀉出竇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
(2)哪一句最能表現竇娥的反抗精神?
明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
善良的竇娥雖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卻決不屈從上天的安排,她指天罵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閃光。這是竇娥在生命的盡頭用盡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無奈,又多么痛快淋漓。
(3)本唱段表達了竇娥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主人公悲極、憤極、怨極、怒極、無奈之極的思想感情。(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本唱段)
4.竇娥希望用什么來表明冤情?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確:三樁誓愿
第一樁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樁六月飛雪:希望自己的冤屈在上天得到反應;
第三樁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懲治邪惡。
四、鑒賞人物,歸納主旨
通過寫竇娥被押赴刑場殺害的悲慘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敗、殘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歌頌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
五、比較閱讀,探究體會
善良而堅強的竇娥就這樣無辜的被送上了刑場,這樣的結局著實讓人痛心惋惜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竇娥能幸福的生活著。
這樣的心愿終于在明代人葉憲祖那兒得到實現,葉憲祖把《竇娥冤》改編成《金鎖記》:
竇娥的丈夫并沒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趕考途中,落水黃河,被龍王招為駙馬。三年后又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狀元及第。而竇娥也在行刑時,因天降大雪,提刑官驚駭,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竇天章冤獄,竇娥得以昭雪獲釋,與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歡慶團圓。正是“翁做高官婿狀元,夫妻母子重相會”。
葉憲祖這樣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請討論一下:這樣改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因為如此一改,雖然符合了人們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劇的戰斗性,而流于一般戲曲的大團圓結局的俗套。
這樣改,說明葉憲祖老先生并沒有讀懂原劇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統治者的馬屁,把一出控訴封建統治者迫害無辜百姓的悲劇,蛻變成一出歌頌神明、歌頌清官的庸俗喜劇。
課外探究:劉蘭芝、祥林嫂、竇娥幾位女性形象,誰更有反抗精神?
劉蘭芝:明白婆婆要驅逐自己,丈夫要求也無濟于事,事情無法挽回時,她沒有坐以待斃,等著被遣,而是變被動為主動,主動 “遣歸”早早起來“嚴妝”把自己打扮的美艷動人。劉蘭芝變被動為主動,表現了極強的自尊心、積極維護自己的人格、個性堅強的特點。
祥林嫂和竇娥都不同程度地受著宗教思想的影響,但從她們身上表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各異,在竇娥的身上,表現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爭精神,向命運,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戰,這是祥林嫂無法企及的。
六、作業
嘗試寫一篇文章,可以是故事改編,也可以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