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心得體會500字,秸稈禁燒作文200字心得體會
□梁宇飛 (河西學院)
陜西漢中南鄭區濂水鎮一位92歲老漢因燒秸稈,被罰款并寫檢討,此事近日引發熱議。村主任回應稱,考慮到老人年齡大了,就象征性地罰了100元,目的是說服教育。南鄭區秸稈禁燒辦也表示,查處的焚燒秸稈案例中老年人占70%左右,鎮村干部的口頭批評教育不一定能達到警示教育的效果,除了罰款,寫檢討也是警示教育的一種手段。(9月6日 極目新聞)
通過查閱濂水村2023年森林防火及秸稈禁燒通知書,我們可以從第九條發現:“對區環保組發現通報焚燒行為的,罰款3000元;被鎮、村發現通報焚燒行為的,處以2000元罰款。老人焚燒秸稈由區里拍照巡查發現,站在基層工作人員的立場上,將罰款金額減少至原先的三十分之一,老人檢討由家屬代寫,主觀上是“柔性”的,一味的將輿論矛頭對準基層的工作人員并不妥當。整個事件的矛盾點在于,工作人員視角的“象征性罰款”較3000元已是小數,但對于老人來說,賺取這100元則可能相當辛苦。多方認識的不統一才造成了輿論場中的爭議,但不論如何,焚燒秸稈“治理難”的主要問題不容忽視。
值得思考的一點是,當地每年都在宣傳禁燒秸稈,村民也知道自己焚燒秸稈的行為是不合規定的,但為何仍會有人去燒?屢禁不止的秸稈治理之“困”,也恰恰是農民群體的經濟之“困”。用南鄭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來算一筆“經濟賬”,農民除需支付種子費用,花費,水費,土地租金,以及翻地,插秧時的人工費用,再考慮氣候變化對生產的影響,每畝凈利潤在數百元。但應當明白,秸稈的處理是有成本的,不論是采用大型農機具將其打碎回田;或將秸稈集中到指定地點回收,變廢為寶,制成顆粒燃料與農業有機肥等方法均有一定門檻,且農戶需要承擔收集與運輸的費用。
如果不付出處理成本,秸稈就地填埋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棄置不管又會影響后續的生產活動。如果投入資金去專門處理秸稈,在一定程度也會減少農民的自身收入。相較于前面的處理辦法,焚燒可以利用草木灰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生蟲,算得上一種快速經濟的辦法。并非環境保護宣講不到位,也并非農戶理解有偏差,只是在生活與環保的選擇面前,對秸稈做焚燒處理不失為一種更為現實的做法。
時至今日,秸稈焚燒治理中的“博弈”依然存在,“燒與不燒”的爭議依然存在。秸稈焚燒不利于大氣環境保護,在山林地區執行也易造成火災等后果人們多少都了解一些。但除了堅持宣傳工作以外,還應將物質幫助落到實處,“雙管齊下”。可以嘗試在有秸稈處理需求的地區推進相應加工站點建設,或在處理秸稈問題上給予農戶補貼。
重要的是,要讓耕作群體真真切切看得到秸稈這一從前被忽視資源背后的隱藏價值,要讓他們用得上,用的到秸稈顆粒燃料,秸稈有機肥,對科學處理秸稈的環保價值和經濟價值有自身的體會。才能真正從心理層面上免除農民群體的后顧之憂,最終對于使用科學方法處理秸稈更加積極。
秸稈焚燒治理不能“一刀切”,更不是“一禁了之”就能“萬事大吉”,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它最終會落腳于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也要予背后的農民利益以關切與考量。唯有做好秸稈處理的系統性保障,打通整個產業鏈條,科學化的秸稈處理方式才能真正被“盤活”,秸稈焚燒的“治理困局”才能被紓解,從而助力我國“雙碳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