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勉談話應該怎么說(誡勉談話內容怎么說)
7月1日開始,一份違紀通報在四川省樂山市多個社交平臺流傳并引發熱議。通報稱,馬邊縣人大教工委吉壽堅桑等人于工作時間,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發布與工作無關的動態,并有其他公職人員點贊、評論,違反了工作紀律,分別被書面誡勉等。
加強公職人員的紀律問責是一種必要管理手段,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不是想怎么問就怎么問,必須問之有據,問之有理。對此,《中國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問責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等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要求。離開了這些要求而動輒問責,則有泛化問責之嫌。
如今,手機已經成了人們離不開的生活工作工具,特別是公職人員,可能隨時要通過手機接受領導安排工作,接受群眾投訴舉報,不可能不看手機。如果看手機的時候,看到某個有趣的信息,隨手一轉或點贊,也是人之常情。退一步說,上廁所的時候干這件事不會也不行吧?再說了,如果按照這個縣的邏輯,公職人員8小時之外是不是也可以不接受領導安排工作的信息,周末也可以拒絕加班?
問責要講公平,講程序,不能簡單地把問責當成一種萬能工具。只要工作推動中有問題,就不分青紅皂白都拿問責來處理,只要上級領導或部門要求問責,就不講程序不依事實而堅決執行落實,這都是領導管理水平低下的表現。為了問責而問責,為了“有所作為”而問責,由此導致的是使問責走向形式主義,甚至成為個別領導發泄私憤的工具。
“上班時間喝牛奶被通報”,“下班期間洗澡失聯4分鐘”是“給脫貧攻堅工作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扶貧手冊中有標點符號錯誤”被“全縣通報批評”,“教師假期AA聚餐”是“與作風建設要求格格不入”,包括鄉鎮女干部開會時在臺下摳一下腳,這種私下的行為不雅觀,也不到問責的地步。就算真正需要問責的事,也要靶向問責,科學問責,精準問責,最終才能達到問責預期。
特別是對基層問責,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一些上級部門官員以走過場、抖官威、捏柿子加壓形式對基層動輒問責,不是問清基層的難處,調查真相、冷靜分析、弄清是非曲直再做結論,導致一些地方沒人愿意在基層工作,即使走不了,也只能以形式主義應付官僚主義。
不搞泛化問責,不允許以問責代替管理,以問責推卸責任。這樣的警鐘應該經常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