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儒林外史的讀后感(關于儒林外史的讀后感400字)
最近,我看了一部小說,叫《儒林外史》。它是吳敬梓先生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我很喜歡。吳敬梓先生在書中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和腐朽,反映了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黑暗、殘忍和無情。讀完這本書,我認為它是一部具有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他以其豐富、深刻的內容,描寫了一個混亂、污濁的社會。他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對人們思想上的毒害。同時,這本書也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和殘酷,諷刺了封建官僚等人物。
吳敬梓先生在這本書里,描繪了許多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人都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功名為目的。他們都過著虛假的生活,追求名利和享受。他們為了金錢而考試,為了錢財而賄賂官員。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功名。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這些人變得虛偽、自私和貪婪,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人性。這些人中有一個叫王冕的人,他是一位畫家,他畫了許多荷花和竹子。他的畫很受人們喜愛,但他為了向考官展示自己的畫而去參加考試。當考官知道他是一個不會寫字的人時,他們不錄取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王冕成了一個虛偽、自私和貪婪的人,最終被淘汰出局。在這個故事中,吳敬梓先生深刻地諷刺了這種腐朽、黑暗、虛偽的科舉制度和道德標準。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眾多,性格鮮明,主要人物有周進、范進、嚴監生、杜少卿、馬二先生等。這些人物的塑造,使整部作品具有更強的可讀性。比如周進和范進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知識分子對科舉制度的不滿和對功名富貴的追求,但他們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周進最后靠著教書為生,而范進則當了一輩子舉人老爺。這些人物都反映出當時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再比如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他是一個善良、正直、孝順的人。他十分愛自己的妻子,但在臨死時卻沒有留下什么遺言,讓妻子在他死后照顧好母親。再比如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是:愛財如命,膽小如鼠。這主要體現在他臨死前要妻子照顧好母親這一點上。這些典型人物形象都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特征,他們的性格既有矛盾沖突又有統一和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藝術感染力。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形形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知識分子和封建官僚。那些封建官僚既有貪生怕死,唯利是圖的,如周進、范進;也有正直善良、勤政愛民的,如王冕。這些人物都是作者筆下的典型人物。作者通過他們,揭露了封建官僚的罪惡。在封建官僚中,有些人像范進那樣虛偽、狡猾;有些人像周進那樣懦弱、無知;有些人像王冕那樣善良、純潔。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封建制度下都得不到尊重。就拿范進來說吧,他在科舉上得了功名,但在老丈人胡屠戶那里卻遭到了嘲笑。雖然在老丈人那里得到了尊重和尊敬,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感謝老丈人,而是更加刻苦地學習,以獲得功名。這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一個人如果有了功名,就開始驕傲自大,就不會再去學習,也不會再尊重別人。這些人的結局往往是可悲的。例如周進中舉后,變得墮落了,開始變得貪婪、吝嗇起來,這都是因為他在功名面前失去了自知之明。在這個故事中,吳敬梓先生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表達了自己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度辶滞馐贰冯m然是一部諷刺小說,但它不僅從側面描寫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也從正面塑造了一批反動文人。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對封建禮教的虛偽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也揭露了一些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得到官位的罪惡。
作者在書中,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塑造了一些反動文人的形象,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等。他們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他們雖有功名,但沒有自知之明,一味地追求功名富貴,在這種制度下變得自私貪婪,卑鄙虛偽。這些人物形象都體現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和諷刺。讀完這本書后,我還發現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就是吳敬梓先生在寫這些人物時,并不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而是用了一種反序的手法,使讀者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人物。這樣做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又讓讀者感覺到了小說的真實感。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古代科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也讓我懂得了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