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案及板書教學內容,《繁星》教學設計
9.短詩三首
教學目標
1.認識“漫、濤”2個生字,讀準“啊”“膝”等音變和易誤讀字音,會寫“繁、漫”等8個 生字,理解“漫滅”“思潮”等詞語。
2.通過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歌韻味,熟讀成誦。
3.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4.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韻味。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體悟情感,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漫、濤”2個生字,讀準“啊”“膝”等音變和易誤讀字音,會寫“繁、漫”等8個 生字,理解“漫滅”“思潮”等詞語。
2.初讀課文,讀出節奏。
一、導入課題,釋義詩題
1.《 紙船 》——寄母親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詩。讓我們一起朗讀欣賞。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詩。
2.(板書課題:繁星)
學生齊讀課題“繁星”。解釋“繁星”,指導書寫“繁”字,上下結構,注意下面的“絞絲底”寫的寬一些,上面的部分寫得扁一些。
3.詩集介紹: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詩集,詩集收入詩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寫小詩164首,最初發于北京的《晨報》。《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將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里??偟恼f來,它們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們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體會母愛、童真、自然的美好。
5.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散文家,社會活動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
1923年出國留學前后,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于1951年返回中國。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1)讀準字音
【出示:詞語】
漫滅 波濤 繁星 藤蘿 膝上 躲到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指正讀音:注意讀準前鼻音“漫、繁 ”,后鼻音“藤”,讀準易錯音“膝”。
(2)指導書寫【出示】
重點指導“藤 膝”。
“藤”上窄下寬,上面的草字頭的一橫要寫長一些。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騰”。
“膝”左窄右寬,右邊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個“木”,撇捺要注意避讓穿插,下面不是“水”。
(3)理解詞語【出示】
漫滅:磨滅,模糊不清。
回憶:想過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藤蘿:又名紫藤蘿,是優良的觀花藤木植物,纏繞莖,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偁罨ㄐ?,春季開花,花淡紫色,具有優美的姿態和迷人的風采。
思潮:某一時期內在社會上流行的思想傾向;腦海里涌現的念頭。
清響:清脆的響聲。
三、有板有眼,讀出節奏
環節一:朗讀《繁星》(一五九)
1.發現韻腳:發現“了”“里”,了解同字成韻。
2.讀出節奏:指導分句朗讀,讀出分句間的強弱對比,感受現代詩高低起伏的節奏。
環節二:朗讀《繁星》(七一)
1.發現特點:發現無韻詩,句式相同,節奏相仿的特點。
2.讀出節奏:指導朗讀“母親的膝-上--”讀出節奏,引發思考。
環節三:朗讀《繁星》(一三一)
1.比較思考:現代詩與古詩之間的異同,發現詩“韻”。
2.讀出節奏:感知“光”“香”“響”ɑnɡ的韻腳,了解同音成韻,關注問號的語氣,讀出節奏。
3.情境朗讀:師生合作,接讀“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過渡:讀著讀著,你不僅發現了現代詩的節奏,你還發現了現代詩的什么特點呢?預設:發現現代詩押韻的特點。
預設:我發現現代詩字數不要求相同的特點。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字詞,讀通了詩歌。初步了解了詩歌的一些特點。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三首詩歌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
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歌韻味,熟讀成誦。
2.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3.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有節奏地朗誦三首短詩。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領略了《繁星》蘊含的愛與真,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冰心先生走進詩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愛的偉大。
二、有聲有色,讀出想象
環節一:想象《繁星》(七一)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1.延長頓逗: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展開想象。
2.補白想象:指導破折號和“中”“下”“上”停頓并增加音長,仿照朗讀。想象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預設: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園中,走到了藤蘿的葉下,趴在母親的膝上,聽母親講美妙的故事。
3.“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喚起了你怎樣的感受?
(一種閑適、溫馨、充滿母愛的感受。)
4. 理解詞語:通過補白想象理解“永不漫滅”的含義。
預設:“永不漫滅”是對美好童年的回憶永不漫滅,對母親的依戀,對母愛的回憶永不漫滅。
(板書: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5.情景朗誦: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情景積累背誦。
環節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出示}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1.詩中兩個“風雨”有什么不一樣?
(1)“天上的風雨”是指什么?
預設:狂風暴雨、傾盆大雨、暴雨如注……
引導學生朗讀重音,分角色朗讀,想象“風雨”景象。
(2)“心中的風雨”又是指的什么呢?
(預設:困難、挫折、痛苦……)
(板書:風雨:狂風暴雨 困難 挫折 痛苦 )
作者冰心此時“心中的風雨”又是指的什么?
預設: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如下:
(1)1900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對于11歲的冰心來講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
2.過渡:現代詩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想象,你又發現了現代詩的什么特點?
三、有情有思,讀出情感
環節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品讀“風雨”:在補白想象的基礎上,感受母親懷抱中濃濃的母愛。
2.體會情感:結合作者經歷,理解“心中風雨”的內涵,通過復沓朗讀體會情感。
(1)1900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病,每次生病就會想起,母親啊……
(2)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對于11歲的冰心來講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想到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會說,母親啊……
(3)1921年,經歷人生風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詩集《繁星》,她把對母親的愛寫在這首詩中, 母親啊……
風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對母親懷抱的依戀。
(板書:心情、對母親的依戀)
環節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情景朗讀:播放海浪聲音,情景朗讀體會作者對大海的摯愛之情。
2.體會情感:補充資料,體會大海對作者寫作帶來的靈感與思考。
(1)“我的童年是在海邊度過的。我特別喜歡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經常有關海的描寫?!?-《冰心自傳》
(2) “每次拿起筆來,頭一件事憶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作者寫作靈感的源泉,是心靈寄托的地方,作者對海眷戀、感激……
(板書:對大海的眷戀、感激)
3.共同誦讀:伴著海浪聲,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內化背誦。
環節三:悟情《繁星》(七一)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1.品悟月明:月是中國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懷,舉頭望明月……月明時分又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2.體會情感:母親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誰言寸草心……母親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預設:是一種依戀的感覺。
預設:趴在母親膝上是一種安全、溫馨的感覺。
四、情動辭發,仿寫《繁星》
- 仿寫詩句,喚起自我感受。
- 出示“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仿照著寫一寫。
- 這些事-- 這些事--
-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 月明的園中, ( )的( ),
- 藤蘿的葉下, ( )的( ),
- 母親的膝上。 ( )的( )。
- 2.教師巡視,相機評價。
- 3.朗讀仿寫,分享自創“繁星”。
- 4.朗讀成誦,齊背三首《繁星》。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學習冰心先生的詩,被她濃濃的對母愛的贊美之情,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所打動。
2.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朗讀現代詩集《繁星?春水》,摘錄喜愛的現代詩寫清作者和出處,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開展班級詩歌朗誦會。
板書
內容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風雨: 狂風暴雨
繁星 困難 挫折 痛苦
心情、對母親的依戀
對大海的眷戀、感激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