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講的是什么內容(過秦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電視連續劇《大秦賦》
01.“秦始皇二律背反”現象
近日,央視播放的《大秦賦》,頗受網友關注。在《大秦賦》即將收官之際,網友們竟然對秦始皇的“千秋功過”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然而,真理總是“越辯越明”。人們在討論秦始皇“過”的時候,卻間接、客觀地總結出了秦始皇的“功”。
這似乎確是一個令人感動奇怪的現象:想要討論秦始皇的“過失”,卻不得不先討論其“功勞”。
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秦始皇二律背反”:要想批判秦始皇,卻不得不先稱頌秦始皇。
不錯,秦始皇的確是“極具爭議”的一位歷史人物,但就憑他身上所承載的所有“批判”和“稱頌”,便足可證明其“千古一帝”稱號的罕見價值。
其實,現在人們評價秦始皇時陷入這樣的“二律背反”并不奇怪,也不是第一次,歷史上那些評價過秦始皇的人,也都紛紛陷入了“秦始皇二律背反”。
這些評價秦始皇的歷史人物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要算“賈誼”。
《賈氏家譜》中的賈誼像
02.“賈生此文,犯了‘詞肥意瘠’之病”
賈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漢文帝時期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人稱“賈生”。
在賈誼20多歲的時候,他寫了一篇影響千古的文章《過秦論》。
《過秦論》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最為精彩,被編進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
賈誼寫《過秦論》也陷入了“秦始皇二律背反”:他要批判秦始皇“不施仁義”,卻不得不花費大量篇幅來寫秦國的強大過程和始皇的功勞與威風。
錢鐘書先生在其《管錐編》中就曾批評過賈誼的《過秦論》,他指出:“賈生此文,犯了‘詞肥意瘠’之病。”
這句話是說,賈誼雖然名曰議論秦之過失,甚至還直接得出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但實際上仍然缺乏更充足、更令人信服的依據。
為什么缺乏更充足、更令人信服的依據?
其實原因很簡單:賈誼寫《過秦論》一文名為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說白了,這篇文章就算寫給漢文帝看的,希望漢文帝能夠及時緩和并解決西漢初年朝廷內外、中央與地方的各種矛盾。
所以,《過秦論》表面上是寫“秦之過失”,實際上是寫“漢之過失”;“秦之過失”未能完全揭露,卻還是寫出了“秦之強大”。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二律背反”現象,較起真來,錢鐘書先生還不能完全責怪于賈誼,任何一個人面對“秦始皇”,都會陷入這樣的“二律背反”問題。
賈誼著《過秦論》以“昭漢之過”
03.“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p>
那么,賈誼在《過秦論》中,究竟是如何表現秦王朝的成長強大和統一天下過程的?
1.秦國之“崛起”:
賈誼認為,秦國崛起源自于“秦孝公”。秦孝公首先有“統一天下”的巨大抱負,早已想“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恰逢戰國奇才商鞅的輔佐,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對內“設立法度”“重視戰備”,對外“采取連衡策略”對付山東六國。最后改革的效果也非常好:“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也就算說,秦國在秦孝公的治理下,輕松地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部分土地。
從歷史上來看,賈誼將秦國的崛起功勞算在秦孝公的身上,是不完全客觀的。實際上,秦國的崛起“首功”應該算在“秦獻公”身上,也就是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期間,完成了對秦國國內弊制的改革,內容包括:正式廢除人殉制度、編制戶籍、搬遷國都、試行郡縣制、允許商業活動、取得了和魏國的軍事斗爭勝利??傊?,秦獻公的改革和貢獻,為孝公圖強、商鞅變法做了鋪墊。
《大秦帝國裂變》中,侯勇飾演“秦孝公”
2.秦國之“擴張”:
秦孝公去世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續沿襲孝公和商鞅的圖強策略,一步一步蠶食漢中、巴蜀等地。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被稱為“強秦”。“南取”“西舉”“東割”“北收”這幾個詞真是用的漂亮,把一個擴展的秦國、強大的秦國、野心勃勃的秦國,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個時候,山東諸侯終于見出了秦國的“巨大野心”,為此感到非??謶?,于是紛紛商量對策。
山東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本來較有勝算。山東六國,可謂“人才濟濟”:有孟嘗君、平原君等“戰國四君子”,有寧越、蘇秦等“著名縱橫家”,有召滑、樂毅等“著名外交家”,有吳起、孫臏等“著名軍事家”,有廉頗、趙奢等“著名將領”。然而,最終因為六國國君“人心不齊”“各懷鬼胎”,被秦國打得潰不成軍,四處逃散。
從此,秦國進入了一個“威脅+占領”的擴展階段,而六國則進入了一個“割地+投降”的萎縮階段。秦國通過派兵威脅對方,輕松獲得大片土地;六國則通過割讓城池,來獲得“一夕安寢”。對此,蘇洵在《六國論》里面有精辟論述。秦國擴展有多“嗨”?“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六國淪陷有多“慘”?“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大秦帝國縱橫》中,富大龍飾演“秦惠文王”
3.秦國之“統一”:
秦始皇是如何攻取天下的?賈誼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了概括:
①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總結起來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
對內方面,進行吞并戰,將山東六國全部吞并,結束了周禮分封時代,制定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開創帝制,鞭笞天下。
賈誼在《過秦論》中,一連用了四個排比句,將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震撼過程和豐功偉績概括出來,其文章工整雄峻,鋪張揚厲,令人驚嘆!賈誼用文字的波瀾壯闊、恢宏氣勢來襯托秦始皇的千古功勛。
對外方面,秦始皇于南方開疆拓土,征伐百越之地,讓遙遠的百越之君“俯首系頸”;于北方修筑長城,抵御匈奴,保衛國家,使猖狂的北方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更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其視野闊大,能力超群,千古罕見!
從影視作品的角度來看,《大秦賦》中的演員張魯一,完全未能將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的霸氣體現出來。
相比之下, 于和偉在《楚漢傳奇》里面扮演的秦始皇,顯得更加穩重、滄桑。
唐國強在《南越王》劇中,飾演秦始皇,其形象最為霸氣。
《大秦賦》中,張魯一飾演“秦始皇”
《楚漢傳奇》中,于和偉飾演“秦始皇”
《南越王》中,唐國強飾演“秦始皇”
04.“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秦始皇“殘暴無德”?史學家拿出“三個證據”進行了否定!
賈誼在《過秦論》里面將秦始皇描述成“暴君”形象,他的描述對后世文人評價秦始皇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賈誼寫道: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d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賈誼將秦始皇描寫成了一個“慘無人道”的暴君形象,并把秦王朝滅亡原因歸咎于“秦始皇”,這樣的評價實際上并不準確,也不客觀。
據史學界研究,秦始皇除開在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法度、統一度量衡等人們有著巨大功勛之外,其在從政治國方面也并非像歷史文人說的那般“殘暴”。
被丑化的“秦始皇”畫像
史學家們拿出了至少三個證據:
第一,秦始皇愛惜人才,重用人才。
秦始皇統一天下,其實并非個人之功,他手下有一大幫文臣武將。將帥如王翦、王賁、蒙恬、蒙武、章邯等,謀臣如隗林、王綰、尉繚、馮去疾、李斯等。這些人都在秦始皇麾下效力,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其中,隗林、尉繚、李斯等人都是“客卿”,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外國人”。即便是“外國人”,秦始皇也毫不排斥,非常信任他們,并委以重任,發揮其才。
“鄭國渠事件”發生以后,秦國貴族趁機請奏“驅逐客卿”,當時身為客卿的李斯寫了一篇《諫逐客書》的文章,秦始皇看了之后大贊寫得好,于是就取消了“驅逐客卿”的想法。這說明,秦始皇在用人上更看重其才華和能力,出身和背景并不重要,國籍也不重要。
反過來看,如果秦始皇真如歷史書生述說那樣“殘暴無德”“剛愎自用”,那么怎會有如此眾多的人才都聚集于秦國,侍奉于始皇呢?項羽就不是一個例子么?真正剛愎自用的人,根本就無法聚集、收攏、任用那些奇才良將!
用得最為普遍的“秦始皇”畫像
第二,秦始皇并非獨斷專行,他非常善于聽取大臣們的意見。
歷史記載,始皇二十六年,王綰以丞相身份協助始皇主持了大秦帝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朝廷會議。第二次朝廷會議中,在如何推行“郡縣制”問題上,王綰和李斯產生了嚴重分歧。王綰提出了“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母以填(鎮)之,請立諸子”的建議,這實際上就是建議秦始皇將各個郡縣交給皇子們管理,本質上未脫離“分封制”。
秦始皇接到王綰的建議之后,立即下令讓群臣討論此事,群臣都贊同王綰的建議,唯獨李斯堅決反對。
李斯反駁說: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不能禁。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秦始皇聽了李斯的話之后,認為說得非常在理,于是就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將天下所有的領土分為了三十六個郡,后來增至四十六個郡,共756個縣。
“郡縣制”的優越,唐人柳宗元在《封建論》有深刻論述。“郡縣制”在封建主義制度早已滅亡的今天,仍有巨大影響,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像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其行政規劃和集權管理都還能看見“郡縣制”的影子。
除開“郡縣制”論題之外,在幾乎所有重大問題上,秦始皇都會先聽從群臣的討論,然后才做出決斷。有人說,秦始皇之獨斷,是建立在“集思廣益”基礎上的獨斷,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
《秦時麗人明月心》中,張彬彬飾演“嬴政”
第三,秦始皇“不禁言”,沒有任何一個大臣因為說錯話而獲罪。
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周青臣等人皆說“好話”來奉承、祝賀秦始皇,秦始皇十分開心。唯獨有一個名叫“淳于越”當面指出:
“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聞也。今青臣又面諭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span>
這段話有兩個意思:
①建議秦始皇學習古人采用“分封制”;
②批評周青臣等人當面奉承皇帝,不是忠臣。
秦始皇聽了淳于越的話之后并沒有發怒,也沒有生氣并責罰淳于越。相反,面對淳于越的“異議”,秦始皇又一次讓群臣討論,隨后李斯站出來反駁淳于越,指出“分封制”的弊端,進一步明確了“郡縣制”的優勢。這次討論,秦始皇并未追究淳于越的過錯,只是李斯的言論讓他最終下定了采取“郡縣制”的決心。
有人批評,秦始皇“焚書坑儒”難道還不算“殘暴”嗎?對于“焚書坑儒”,目前已有學者研究指出,秦始皇“焚書坑儒”乃后世文人栽贓。
其理由有二:
①離秦始皇時代最近的司馬遷,卻沒有提過“焚書坑儒”這個大事件,《史記》里面只有“焚書”記載,沒有“坑儒”記載;
②秦始皇的確“坑殺”過有些人,但并非“普通儒生”,而是包括妖言惑眾的“術士”和違反禁令的“儒生”。
妖言惑眾的“術士”欺騙秦始皇,所以遭致厄運;違反禁令的“儒生”堅決反對“郡縣制”,提倡“分封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反對國家政治制度,主張“分裂”,這樣的人秦始皇處理起來“絕不手軟”。
也就是說,秦始皇“坑殺”的這些人,都是犯罪該殺之人。亂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藥。古今之理也,何止始皇哉?
總之,對于秦始皇嬴政,明朝思想家李贄的評價比較中肯: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span>
“秦始皇”石雕像
0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千古第一帝”。集中在他身上的批評實在太多,他身上的功勞也確實不少。
我們的偉大領袖曾這樣評價秦始皇: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由此可見,“秦始皇二律背反”現象確實存在。它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它反映出后世人們企圖用“十全十美”的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
用“十全十美”的標準來評價某人,要么就是“出于無知”,要么就是“別有企圖”。
賈誼在《過秦論》中,將秦王朝快速滅亡的原因歸咎于“秦始皇”,甚至將“秦始皇”和“秦二世”“子嬰”相提并論,這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
秦始皇為子孫后代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其中最大的一個文化遺產就是“中央集權制國家”。“秦二世”和“子嬰”并無為后世留下什么遺產,反而還埋葬了“秦始皇”的千古基業!
明代思想家李贄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