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精神感悟1000字-勞模精神心得體會50字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成都市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廣大勞動群眾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大家表示,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實際,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誠實勞動、勤勉工作,銳意創新、敢為人先,依靠勞動創造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親切溫暖,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廣大勞動群眾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待。”聆聽重要指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飛機鉚裝鉗工技能專家劉時勇心潮起伏、備受激勵,“我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偉大事業中去!”
從業三十余年,劉時勇從一名車間學徒工成長為首席操作技師,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一萬多個日夜的磨礪,劉時勇發揚“認真鉆好每一個孔,打好每一顆鉚釘”的韌勁,用勤奮和汗水練就了無比精準的大師級工藝。
1靠“笨”和“鉆”實現質量“零失誤”
“人家都在休息時,我就在琢磨白天學到的技術,一邊琢磨一邊練習。”劉時勇說。他進廠時,廠里正在制造某型飛機,任何一個零件、任何一個部件都不允許出錯,技術要求很高。那時只要完成了手頭的工作,劉時勇就自己找鉚釘、找板材不斷練習。“除了吃飯睡覺都在練,在不斷重復的劃線、鉆孔和鉚槍單調的刺耳聲中尋找優質高速的辦法,在拆卸和鉚裝的重復過程中尋找創新的技藝,在新的理論與材料、工具的操作上尋找與工友們共同進步的路徑。”
整個鉚裝過程中最考驗手藝的就是制孔,每個零部件也都需要通過制孔才能鉚接,而鉚接的孔徑誤差必須控制非常精準,相當于人類頭發絲的五分之一。每次精確的操作,都是對他的考驗。“失誤一次,可能整個零件都報廢了,這帶來的經濟損失對我們鉚裝鉗工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而劉時勇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產品質量問題和安全事故,一次交檢合格率也年年名列專業廠前茅。
2把“敬業”上升為“精業”
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嫦娥奔月、墨子傳信......一項項“大國重器”的背后,離不開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作為戰略支撐——他們將個人奮斗融入祖國需要、人民需要,用行動詮釋愛國、奉獻、創造、奮斗的真正內涵。
劉時勇說,產業工人是新時代新征程的幸運者,應堅持在勞動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術、錘煉本領,努力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為了改進鉚裝工藝,他主動爭取各種機會,鉆研國內外最優秀的飛機鉚裝技術,先后攻關研發“空間轉換法”、“劉氏鉚接法”、重合金頂鐵、優化復合材料加工工具、飛機快卸口蓋安裝工具、高精密制孔等飛機裝配技術革新20多項,顯著提高了飛機的裝配效率和產品質量。
有人以為在飛機上工作一定舒服安逸,其實飛機內部結構復雜,操作空間十分有限,劉時勇和他的同事們工作時大多時間只能趴、躺、跪,有時候甚至還要被倒吊著作業。“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只有不畏艱辛的人,才能走過荊棘,看到繁花滿地。
3勇擔傳承重擔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這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對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視。
“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劉時勇見證了“國之利器”的升級換代,自己也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為“首席技能專家”。他愈發感到肩頭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我一個人干得好不行,要更多人能干才行”。
為高效發揮勞模群體的影響力、驅動力和創造力,2015年,以劉時勇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2022年,工作室跨單位成立工作區,“從精品到精英,從優秀到卓越,從一枝獨秀到群星燦爛”的工作理念從工作室輻射開來。劉時勇和他的團隊以炙熱坦誠的“心”和舉重若輕的“藝”破解制造難題,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感染著身邊一批又一批人,帶出一批又一批航空技能人才。
劉時勇表示,作為一名飛機鉚裝鉗工自己將以身作則,帶領同事們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為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