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詩詞作品有哪些,王維最有名的三首詩
說起唐朝詩人,我最喜歡的還是李商隱,其次當屬王維,我個人收錄了他11首代表作。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李白稱詩仙,杜甫稱詩圣,王維稱詩佛,后人常把三人相提并論。其實,論起詩作的思想性,王維不如李白和杜甫,但若論起藝術性,王維的詩作又高出一籌。世人之所以稱其為詩佛,不僅是說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更表達了后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有“詩佛”美稱。王維幼年就才華橫溢,成名極早,二十一歲中進士,三十歲經層層選拔篩選,獲殿試資格,被唐玄宗欽點為狀元。他早年有遠大抱負,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后值安史之亂,政局無常,漸漸心灰意冷,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他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無論邊塞、山水詩,還是律詩、絕句,都有流傳的佳篇,尤善五言,多詠山水田園,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也有極高造詣,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被蘇軾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代表作頗多,且耳熟能詳。諸如:《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終南別業》、《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辛夷塢》、《竹里館》、《畫》、《送別》、《過香積寺》、《鹿柴》等。
今天復習王維的《相思》,原文如下: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首詩的大意是:紅豆生長在南國的土地上,我最好的朋友也生活在那里。今年的春天又來了,紅豆樹長出了多少新枝?看見紅豆,你一定會想起我,希望你能盡情地多采摘一些紅豆。我們天各一方,只有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據記載,這首詩另一個題目名為《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工,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李龜年不僅善歌和樂器,也長于作曲。他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王維對音樂也很有研究。所以,共同的愛好讓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首詩就是王維懷念李龜年的杰作。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詩。
王維這首《相思》是一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五言絕句。主旨是寫相思之情,卻全篇不離紅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關合相思之情。全詩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語淺而情深,當時即為人譜曲傳唱,流行江南,本詩眷懷相思的對象李龜年也曾親自演唱過,由此可見其傳唱度極高。
總起來看,全詩熱情洋溢,充滿青春氣息,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中的上乘佳品。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意思是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王維借助紅豆這一意象,提煉出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對好朋友的相思之情。全詩意境優美纏綿,足以引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所以人們都寧愿相信它是一首愛情詩。從而使紅豆的意象固化,王維這首《相思》也變成了直白的愛情詩鼎峰之作,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散發出永恒的藝術魅力。
2021年12月23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山中》,原文如下: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這首詩的大意是:荊溪流水潺潺,透過粼粼波光,水底的白石清晰可見。入冬了,天氣變得寒冷,紅葉稀稀落落。山間小路上,原本并沒有下雨。山間被青翠籠罩,就連霧氣都青翠欲滴,好像要沾濕人的衣服似的。
王維這首《山中》是一首五言絕句詩。描繪了他自己在山行時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由滿是白石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表達了王維悲己思鄉之情。全詩意境空蒙,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清新明快。
總起來看,王維這首《山中》,并沒有使用什么高超的技巧,也沒有引用典故,更加沒有使用生僻的字,只不過是信手拈來,如同一位絕世武林高手,化繁為簡,出神入化,隨心所欲,重點描寫了眼見之景,每一句都如詩如畫,讀來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當真是美得令人心醉,極具美學趣味,充分體現了王維藝術功力之深厚。
2021年12月19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山中送別》,原文如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詩比較好理解,大意是:揮手告別,在深山之中送走了好朋友。日落西山,夜幕降臨,輕輕地關上柴門,莫名的落寞油然而生。花開花謝終有時,明年春天,山野中的小草肯定還會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只是不知道,我的朋友你能不能再次歸來?
王維這首《山中送別》是一首送別五言絕句。一般的送別詩,大多側重于描寫送別時的離愁別緒,而王維在此另辟蹊徑,匠心獨具,不在“送別”二字上做文章,而是著墨于送別后的行動與思緒,描繪了自己因送別友人,直到傍晚仍感到十分落寞,并表達了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再次團聚的情懷。
總體來看,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構思巧妙,極有特色,意中有意,味外有味,耐人尋味,高人一籌。“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有些離別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每次離別都是為了下次的相聚,如同春草,每年都會重新煥發生機,綠意盎然,所以,也希望重逢就在明年的春天。
2021年12月6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竹里館》,原文如下: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的大意是:隨著年齡增長,我特別喜歡靜處,常常獨自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里。一邊隨心所欲地彈奏古琴,一邊即興發揮地吟詩作賦,興致所至,就引吭高歌一曲。遠離凡塵俗世,我獨自居住在這個幽靜的地方,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但我并不感到孤獨,因為有明月時常相伴左右,月華如練,靜靜地照耀著我。
據記載,王維這首《竹里館》作于其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大片幽深茂密的竹林,故名。王維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王維就是在此情形下,欣然命筆創作了這首詩。
王維這首《竹里館》是一首五言絕句。主要是寫山林幽居情趣,描繪了自己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屬閑情偶寄。全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對立統一,相映成趣,遣詞造句簡樸清麗,準確地表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傳達出自己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
整體來看,這首詩格調幽靜閑遠,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無詩眼,也無警句;用字造句、寫景寫人都極為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獨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筆,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作。
學習這首詩,對于我個人而言,還是很有意義的。本人天性散淡,不屑于那些個勾心斗角的凡塵俗事,但終歸免不了俗,麻煩事太多,你不找它,它偏要找你。咱沒有人家王維那樣的物質基礎,也沒有人家王維那樣的精神境界,但可以學習他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處世態度。大自然能夠包容一切,只要用心去擁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大自然肯定會毫不吝嗇地給予回報,你會發現大自然的美無處不在,你會忘掉所有的憂愁煩惱。
2021年11月23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山居秋暝》,原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的大意是: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的活動痕跡,空曠的山野剛剛沐浴了一場新雨,萬物為之一新。夜晚悄悄地降臨,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初秋季節,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皓月當空,群芳已謝,青松如蓋,皎潔的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歡聲笑語,還有竹葉發出的沙沙聲響,那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姑娘,剛剛洗完衣服,打打鬧鬧,相互追逐著歸來了。原本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散開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春日的花花草草固然美好,也不妨任憑它消歇。秋日的山中,有明月、有清泉、有翠竹、有紅蓮,別有一番風致,作為隱居者的我自然可以久居此地。
眾所周知,舉世聞名的開元盛世持續了近三十年,后期,最后一個開明的宰相張九齡,被李林甫等奸臣排擠罷官,朝政日趨昏暗,王維的政治熱情冷卻下來,對政治抱有了消極態度。又過了兩年,他在終南山構筑了輞川別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此詩即作于這個時期。
王維這首《山居秋暝》為山水名篇,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表現了王維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全詩寫景如畫,隨意灑脫,運筆自然,不露痕跡,毫不著力,爐火純青,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王維高潔的情懷,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總的來說,這首《山居秋暝》是王維詩歌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寧靜而不空寂;明澈而不冷清。全詩動靜相宜,灑脫隨意,質樸自然,純潔美好。每次讀來,都會感到心曠神怡。王維這首詩,真是極具藝術價值,真是美到了極致。只有短短的八句話,但是,每一句都極富意涵,每一句都是那樣優美動人,每一句都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這才真正稱得上字字珠璣。寥寥幾筆,寫出了皓月當空,青松翠竹掩映,清泉淙淙,荷花盛開,還有一群天真活潑、美麗淳樸的姑娘,毫無穿鑿之痕跡。山中的秋天,因為王維的這首詩都變得美了起來,這里的秋天是多情的、靈動的。
2021年8月24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使至塞上》,原文如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的大意是:春天到了,我奉命出使邊塞,輕車簡從,想要前去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跋山涉水,一路風塵,先后途經幾個藩屬國,如今又過了居延。隨風遠飛的枯蓬飄出漢塞,我也如同枯蓬一路漂泊地出了漢塞。北歸的大雁正翱翔云天,一直向著胡人的領地飛去,我也向著唐軍駐地進發。浩瀚沙漠中,旋風卷起的沙塵,猶如孤煙直上云天。無盡黃河上,九曲十八彎的遠端,一輪落日渾圓。正行走間,不覺已經快到唐軍駐守的關隘蕭關,迎面遇到唐軍派出的偵察騎兵。他們告訴我,前敵統帥都護已在前線燕然恭候。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王維這首《使至塞上》,是其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王維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全詩即景設喻,貼切自然,境界闊大,氣象雄渾,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王維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而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縱觀全詩,王維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特別是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沙漠上的煙,不管是烽煙還是炊煙,如果在靜定的空氣中,它就一縷縷直直地向上升;河水從天邊流過來,一輪紅日顯得那么大、那么圓。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其中,“直”字,表面上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字,可你想不出更好的字來替代它。“圓”字,也是這樣,乍看覺得很笨,然而,眾人皆知,太陽從來都是圓的,它絕對不會像月牙一樣變成彎的。由此看來,我們不得不佩服王維真是有藝術家的眼光,他不僅具備了藝術家的眼光,而且還很真切地表達出來,他牢牢掌握了眼前景物的特征,用最精致、最恰當的字,把景物鮮活地展現在了大家眼前。正因為如此,這一聯詩被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而且,也深受現代文人墨客及詩詞愛好者的追捧,每每談起唐詩,總是不由自主地夸贊一下這一聯千古名句。
2021年7月27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終南別業》,原文如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的大意是:人到中年,我已經喜好研究佛家理論,潛心參禪悟道。到了晚年,我安家在南山腳下,遷居輞川別墅。興致一來,我常常喜歡獨自漫游,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美好的事情,快意佳趣,個中滋味,只有我自己白白地知道和喜歡。漫無目的,閑情漫步,想到那里就到那里,往往走著走著,就到了水的盡頭之外。此時,安靜地坐下來,仔細觀察白云在天空中變幻移動,慢慢體會其中的種種美妙。有時,也會在幽靜的密林深處,偶爾與砍柴的老翁相遇。那一刻,我們如同遇到多年未見的知己好友,相談甚歡,說說笑笑,竟然忘記了回歸的準確時間。
據資料記載,此詩是王維晚年的作品,當寫五十七歲之后。王維早年對政治充滿了熱情,但由于唐玄宗后期朝政腐敗,漸漸對官場失去了興趣。他晚年官至尚書右丞,雖然職務不小,但由于政局的變化反復,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開始吃齋念佛,并隱居于終南山藍田輞川。這首詩正是其晚年作品,描寫了他隱居終南山的生活。
王維的這首《終南別業》是其代表作之一。此詩描寫了他退隱后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自然閑靜,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盡頭,坐看行云變幻。全詩明白如話,卻極具功力,把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詩味、理趣二者兼備,既有濃濃的禪意,又富于哲理,意境讓人向往。
無疑,這首詩最為經典的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且不說這是千百年很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就是現如今的網絡上也頗受追捧,很多人作為自己的個性簽名,也有的常常加以引用,以表達自己境界和追求。細想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前方似乎無路可走的時候,那么,這個時候該怎么辦?王維告訴我們,不用太焦慮,坐下來靜靜地看看天上云卷云舒,這不正是一番絕好的風景嗎?在不快樂的時候,一個人去大自然中沐浴一場春風,去嗅一嗅路邊的一朵朵小花,聽一聽潺潺流水的聲音,讓自己回歸一顆質樸的心,隨著大自然的脈搏一起躍動。你會發現,當下就是最美好的時刻。
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對未來不切實際的期待,讓多少人深陷焦慮的泥潭。日常生活中,不論經營工作、家庭、事業,有時盡管你很努力很努力,卻仍然達不到你理想的結果,有時甚至事與愿違,幾乎走到絕望的盡頭。此時,換一種思路,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還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無路可走,那就坦然地往天空看吧!不必沉迷于過去的回憶,也不必總想著遙不可及的未來。看看天空,看看身邊美好的一切,自我放松,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那一刻,就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你會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屬于你的。
2021年7月18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鹿柴》,原文如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的大意是:在空闊寂靜的大山中,看不見一個人。只是隱隱約約的,偶爾也能聽見山中傳來有人說話的聲音。落日余暉,射入茂密的森林中。斑斑駁駁的光影,又映照在綠綠的苔蘚上。
王維的這首《鹿寨》,是其后期山水詩的著名代表作,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深山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相得益彰,引人入勝。一句“但聞人語響”,空曠的山谷中有說話聲,卻看不見說話的人。似順手拈來,不著痕跡,敏銳的感覺別開生面,瞬間吸引人的目光和興趣,從而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氛圍。
縱觀全詩,充分體現了王維山水派詩人的藝術特色,詩中雖然處處透著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然滲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完全是在用景語來表達情韻和意理。既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又表現了王維本人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
這首詩另一大特點就是詩、畫、樂三位一體,密切結合。前面已經做過介紹,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他以音樂家對聲音的感悟,畫家對光影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詩、畫、樂和諧統一,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也正因為如此,才使這首五言絕句成為寫景的千古名篇,被人們世代傳誦,津津樂道。
2021年6月25號
今天復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的大意是:初春的清晨,渭城下起了細雨,濕潤了道路上的浮塵;青磚綠瓦的旅店,綠意盎然的嫩柳,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來來來,再來一杯,請你先飲完這杯離別的酒吧。 因為,你一路向西,離開陽關之后,在那里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這首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后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王維送友人元二遠赴安西都護府,從長安一帶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這首七絕送別。
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描寫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全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由于運用了巧妙的藝術手法,表達了濃郁深摯的感情,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在唐代便被譜成歌曲演唱,成了離筵別席上的送行之歌,稱為“陽關曲”,也稱為“渭城曲”。
這首詩的后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千古名句。描寫了當時與朋友送別時的情景,兩個人在喝著酒,雖然都不愿意分開,但是卻也無可奈何。這兩句詩是整首詩的精髓,極為深情,我現在要勸你再喝一口酒,千言萬語,盡在酒中。雖然看似只是輕描淡寫,但是其中那種難舍難分的友情真是令人感到肝腸寸斷。
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可以發現,王維的送別詩就是這樣優美,其中蘊含著一種獨一無二的氣質,雖然,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但是,在這種表象之下所隱藏的深情,才是最令人感到心動的。他的詩總是有一種傷感之情,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一種憂愁,每次品讀,我們總是能從其中感受到一番新意,讓人感慨萬千。
2021年6月9號
今天復習王維《鳥鳴澗》,原文如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的大意是:春夜,空闊的山谷,人聲寂靜,靜的出奇,可以清晰聽到桂花落地的聲音。春日山中,在寧靜的夜色籠罩下,青山碧林,更顯空寂。明月升起,月光照耀大地,驚動幾只棲息的山鳥。鳥兒時不時地鳴叫,清脆的叫聲,長久回蕩在空曠山澗。
據資料記載,王維的這首《鳥鳴澗》,應當創作于他青年時代游歷江南之時,其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此詩是他題友人皇甫岳云溪別墅,所寫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他寓居紹興縣若耶溪時的作品,也是組詩中最出名的一首。時值開元盛世,政通人和,社會安定,歲月靜好。王維的這首小詩正是一首閑適、靜謐的寫景作品,沒有大的思想寓意,沒有所謂志氣高昂,只有對山水和自然的入微觀察和靜心體會。
整體來看,王維的這首《鳥鳴澗》,極具禪心與禪趣。其真正意境,旨在寫靜,側重表現春山之靜美,人靜,夜靜,心靜。但在寫作手法上,卻采用了反襯的手法,從花落、月出、鳥鳴等動的景物入手,通過以動來襯托靜,讓動與靜在詩中相互滲透,巧妙的對比,既使詩歌本身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顯出春澗的幽靜,從而營造出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水圖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人們帶入了一個高度唯美的美學境界。這是一首流動著生命韻律的小詩,一支寧靜安謐的月光曲。王維其他著名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也都是用動態和聲音,描繪出一片靜美的意境。可以說,這是一首創造優美情致,陶冶恬美性情,培養健康情趣的好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花開花落,都屬于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當下,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日子,讓我們放空所有俗念,保持一顆安靜的心靈,沐浴春日暖陽,傾聽微風拂過的聲音,細細地體會那份花開花落的感動。
2021年4月1號
今天復習《雜詩》,原文如下: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非常質樸,簡單易懂。在這里,我就不再展開了。大意是: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梅花開了沒有?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也就是所謂的思鄉之情,總與自己過去的生活密切相關,一些人、事、物,或深或淺,全都藏在記憶深處,稍不留意,一旦觸碰到那根腦部神經,就會浮想聯翩。于我而言,我的故鄉在郊區的一個小村莊,那里有我的父老鄉親,那里有我的親朋好友,那里有我思念的清淺小河,那里承載著我美好的童年往事。雖然,如今已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那些故鄉的記憶,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現在的事記不住,過去的事忘不了。詩人在同鄉面前,只問梅花,不問家,含蓄雋永,令人回味。這株寒梅,也許有詩人青梅竹馬的故事,也許有詩人許許多多的童年趣事,也許有詩人享受父母疼愛的幸福往事。所有這一切,自然而然地成了詩人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這株寒梅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這正是詩人寓巧于樸的典型詩歌創作手法。
2020年11月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