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儀的經典名句、關于禮儀的經典名句英語
【原文】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依照禮義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言語來說出它,憑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
【原文】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荀子》
【譯文】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沒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惡的,沒有才能也是丑惡的。
【原文】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隋朝王通《止學》
【譯文】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德性。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報復,這樣只能讓自己毀滅。講和氣而不爭斗,是第一等的謀略。
【原文】【原文】君子制于親,親為質自從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敗也。——五代馮道《榮枯鑒》
【譯文】君子受制于珍愛親情,以親情作為要挾自然會曲從的;小人害怕于比他們更厲害的,以奸詐的方法不斷施加自然能制服的。
【原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中庸》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原文】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君子避于亂也,小人達于朝堂。——五代馮道《榮枯鑒》
【譯文】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損壞他的身體;君子在亂世中避開隱居,小人卻因此在朝廷中弄權。
【原文】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 ——《荀子·不茍》
【譯文】君子尊崇別人的德行,贊揚別人的優點,并不是出于獻媚;依照正義的標準,直接舉出別人的過失,也不是誹謗挑剔。
【原文】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隋朝王通《止學》
【譯文】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都視為有害的東西,有的卻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以驅使小人而不能驅使君子。
【原文】“……君子茍能無以利害身,則辱安從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禍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說苑·敬慎》
【譯文】君子假如不以利害身,那么恥辱怎么會到自己身上呢?官員松懈在官職成就的時候,病情加重在稍微好轉的時候,禍害發生在懈惰的時候,孝順減退在有妻子兒女的時候。考察這四個方面,多么需要象開始一樣慎重到終結。
【原文】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禮記·檀弓上》
【譯文】你愛我還不如那個童子。君子愛人是要成全別人的美德,小人愛人是無原則的寬容。我還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夠合乎規矩地死去,也就夠了。
【原文】不信之言,不誠之令,君子弗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新唐書·魏徵傳》
【譯文】對于那些不算數的話,不誠實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認為(以下引用當年孔子的話)自古以來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講信用,便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原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xié)矩之道也。——《禮記·大學》
【譯文】所謂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國家,就是說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敬長輩,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憐愛孤兒,百姓也會跟著去做。所以君子自有規范百姓行為的方法。
【原文】“……故君子服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進業無退功。”——《中論·貴驗》
【譯文】君子糾正過錯,不僅僅改正的話說得好就算完結。要真誠地發自內心,表現于容貌,他愛自己越深,他更改的也越快,就象追趕野兔一樣只怕趕不上,因為這樣做只能推進事業不會減退功力。
【原文】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資治通鑒》
【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