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200個成語-三國演義中的200個成語及其解釋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與文學的完美結(jié)合,里面的成語典故有許多許多,此為拋磚引玉,諸位有知道的可以提出來,讓我們一起弘揚中國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出言不遜
官渡大戰(zhàn)中,曹操統(tǒng)軍襲擊烏巢,張邰勸諫袁紹派重兵支援烏巢,郭圖卻出謀襲擊曹操大營,曹操回救可解烏巢之圍。袁紹采取郭圖方案,只派小部隊救援烏巢,而用重兵攻打曹操大營。結(jié)果曹操大營沒攻破,烏巢的糧草也被燒了。郭圖向袁紹誣告說:“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如魚得水
《三國演義》里記載,劉備得到諸葛亮后,以師禮待之。關(guān)、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關(guān)、張見說,不言而退。
桃園結(jié)義
《三國演義》里劉焉出榜招募義兵,劉備、關(guān)羽、張飛志趣相投,結(jié)為兄弟。文中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guān)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jié)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割發(fā)代首
曹操征宛城統(tǒng)兵經(jīng)過麥田時,命令官兵不準踐踏麥子,如有違反則要殺頭。曹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飛起一鳩,馬驚竄入麥地踐壞麥子。他要執(zhí)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zhí)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總統(tǒng)大軍,豈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fā)擲于地曰:“割發(fā)權(quán)代首。”使人以發(fā)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fā)以代。”三軍悚然,無不懔遵軍令。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次上門訪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向諸葛亮提出十天內(nèi)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在魯肅和大霧天幫忙下,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diào)了二十條草船誘敵,從曹軍那“借”到了十萬余支箭。事后周瑜下帳迎之,稱羨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詭譎小計,何足為奇。”
偃旗息鼓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率軍來到漢水與劉備決戰(zhàn)。曹軍運米至北山下,黃忠領(lǐng)兵去奪取,過時未還。趙云領(lǐng)少數(shù)騎接應,中途與大隊曹軍遭遇。趙云率隊奮力沖出包圍圈退回營寨,副將張翼建議緊閉寨門以便抵御曹軍。但趙云卻下令:寨門照舊大開,營寨內(nèi)放倒軍旗,停止擊鼓,士兵們分別埋伏在營寨內(nèi)外的山溝中。隨后單槍匹馬站在營寨門外等候曹軍。
一身是膽
趙云偃旗息鼓后,曹操帶兵趕到懷疑有埋伏,不敢進攻,急忙退走。這時趙云令軍士齊擊戰(zhàn)鼓,并用勁射擊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踐踏,大敗而走。第二天,劉備來到趙云營寨察看作戰(zhàn)的地方,不禁稱贊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將士亦稱呼趙云為虎威將軍。
妄自菲薄
《三國演義》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這個上表是《前出師表》。就是先主去世后,諸葛亮決心履行對劉備立下的諾言,輔佐劉禪統(tǒng)一天下,復興漢室。出征前夕,他寫了奏章《前出師表》,里面有“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七擒七縱
諸葛亮渡瀘水,七次捉孟獲,又放了他七次,最后孟獲心服口服,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于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七步成詩
曹操死后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奪了曹彰兵權(quán)。對于曹植,曹丕命其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不能出現(xiàn)“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下殺手。曹植脫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便是“七步成詩”。
樂不思蜀
蜀漢亡國后,后主劉禪被安置在魏都洛陽,過著豪華享樂的生活,感到非常滿足,不想再回蜀中。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老牛舐犢
漢中之戰(zhàn)時,曹操利用“雞肋”事件以擾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楊修死后,他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后曹操見到楊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金)日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