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知道拿破侖嗎,乾隆和拿破侖
馬戛爾尼來華一事,舊有觀點自是以乾隆的盲目自大,中國的閉關鎖國為重點來嘆息中國失去了一個和世界和平接觸的機會。清廷對于馬戛爾尼是否要對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禮的爭論,以及乾隆那句著名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更是被視作清廷狂妄無知的鐵證。但是,以上都純粹以中國為視角去審視此事,而外交是雙方的事情,甚至會涉及多國的利益關系,只以中國為主角探討此事,必然只會得到片面的結論。
馬戛爾尼對乾隆單膝行禮
研究近代史有一個好處,就是資料豐富且可以獲得多國在不同視角下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就馬戛爾尼來華與清朝建交失敗一事,在他回國后,關于清廷要求英國使者行跪禮的行為,在英國引來軒然大波,英國的輿論強烈的抨擊中國此舉為“愚蠢”行徑。
然而,對此事發表看法的并不止英國,實際上拿破侖對此事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既然到了他國就該入鄉隨俗,尊重他國的禮儀,英國人對中國禮儀的堅決不從更是一種挑釁的行為,無知狂妄的是英國人,而且馬戛爾尼的權限還不夠代表英國國王,乾隆回絕才是理所應當的。
拿破侖
我們要考慮到當時的年代是十八世紀末,便是西方國家對人人平等的理念又何嘗普及了?從這個角度講,拿破侖認為馬戛爾尼不肯跪拜乾隆的責任在于英方并非完全出于對英國的敵視態度,和英國形成對比的是,前去中國出使的荷蘭使臣就按照規矩對皇帝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
無論是乾隆本人,還是清廷大臣,對英國在馬戛爾尼來華前都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這些了解整體上是讓清廷對英國不滿的。
早在乾隆二十四年,就是馬戛爾尼出使的三十余年前,代表東印度公司的洪仁輝為了爭取在寧波等港口的貿易,亂闖并非開放的港口,甚至闖到了天津口岸,天津乃北京之門戶,此事直接震動了清廷。后來被后世抨擊為閉關鎖國行徑的廣東貿易體系,限制英國商船只能在廣東貿易,和此事是有直接關系的,甚至所謂的廣東貿易體系就是針對的英國人,這是清廷對英國的不滿之一。
服務于清廷的有不少傳教士,例如著名的法國傳教士蔣友仁。
蔣友仁
乾隆曾從蔣友仁口中了解過諸多關于西方的國家的知識,按照《會士中國書信簡集——中國回憶錄》乾隆詢問過“歐洲各國中是否有一個可以主宰沉浮的霸主?”“法國及歐洲哪些國家的女子可以繼承王位?”“歐洲共有多少個國家?多少軍隊?作戰的方式及謀略有哪些?”等等諸多關于歐洲國家的問題,乾隆對歐洲的了解,其實是比許多人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這種了解一直是持續著的,乾隆甚至有給過路易十六回信,但因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信件并未送到,而乾隆也得知了些許關于法國大革命的信息。這對乾隆這么一個骨子里還是傳統中國的皇帝而言,他覺得爆發了大革命的西方人是相當不可理喻的,以致于對整個西方國家都可能出現了惡感。
乾隆
如果說洪仁輝之事畢竟過了三十余年,法國大革命也距離太遠,清廷未必感觸太深,乾隆平定所得到的報告,就不得不讓清廷對英國人有所戒備了。
馬戛爾尼的副使斯當東曾回憶中,他們在北京感到官員對英國人的不滿情緒,其中的原因則是中國人認為在對的戰爭中,英國人曾經對中國的敵人有過支援。事實上平的戰爭中,福康安有懷疑英國人和南部的披楞(加爾各答)似乎有關。為此,乾隆曾命軍機處詢問戰俘,這無疑是加深清廷對英國的猜疑。
平定圖
在提到馬戛爾尼來華一事中,常被忽略的一點便是英國人并不是要和中國簽訂平等的外交條約,英國提出的條約要求。
We rely on … that one Man shall not suffer for the crime of another,in which he did not participate …but that every measure shall be taken on the part of Your Government as Our Ambassador is instructed strictly to direct to be taken on the part of Our People to seize and bring to condign Punishment,any of Our Subjects transgressing the laws or good order of Your Empire …
這段話的理解比較復雜,本文直接引用論文中對此的描述
從語法關系看,此處包含兩個由that 引導的賓語從句,其中第二個賓語從句內部又包含一個由“as”引導的狀語從句。連詞“as”反映兩個事件之間的相似性,因此主句表述的事件成為圖形,以從句的背景事件為參照或標準,獲取與后者相似的屬性,即“中方處置”與“英方處置”具有相似性( 例如在施事主體、行為性質、施事對象等某些方面相似) 。然而,相似性卻引出排他性( exclusiveness) :既然在華任何人( a Man) 若犯法都由中方處置( take measure) ,那么在華英人若犯法為何由英方使臣下令( direct) 治其罪呢?“在華英人”理應包含在“在華任何人”這個更寬泛的概念中,應由中方處置,但卻被劃分到英方處置范圍。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英國人要求對在華英國人的領事裁判權,一旦答應,中國就失去對在華犯罪的英國人的審判權力,這也是戰爭后西方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攝取的一項重要權利!
領事裁判權
西方自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以來,在外交上逐步形成了條約體系,以及通用的國際法,在國際法中極為重要的一條便是對各國主權完整的尊重,而英國張口就要領事裁判權,本質上已經是無視中國的主權。
事實上,英國人所提供條約的不平等之處還不僅于此,他們還希望得到一塊類似于澳門的土地。也就是說,他們要求清朝割讓一地供英人居住和存放貨物,試想假若中國和英國建交,張口就要英國人在泰晤士河口劃出一地專供中國商人居住,英國人會不會惱怒?
英國人如此無視中國的主權,究其根源,在于英國人眼里當時的中國屬于“半野蠻半文明”的國家,國際法中“獨立國家之主權須受尊重”的原則在中國的并不適用。可以說,在指責中國自詡為“天朝上國”從而目中無人的同時,英國人也不見得多有禮數。
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書信
以上內容大體就是關于馬戛爾尼來華的一些新論,在這些內容的支持下,現代一些西方史學已經開始認為,此次來華事件其實是一場暗潮涌動,爾虞我詐的交鋒,對英國有警惕心理的清廷對上想要謀奪中國利益的英國。
如果英國人同意三跪九叩,乾隆會答應建交嗎?
但是,也要辨析的是,新論固然有其新穎獨到之處,也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如舊有觀點斥責清廷的狂妄,這些新論又過于忽視了清廷本身。首先如果英國人完全按照清廷要求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乾隆就會答應建交嗎?
答案依舊是否定的,事實上在馬戛爾尼離開中國的那年,荷蘭同樣派遣了使臣前來,并且規規矩矩對乾隆三跪九叩,最后結果和英國人一樣,乾隆賞賜了一些禮物,把荷蘭人打發走了。
乾隆晚年畫像
很有必要的一提的是英王喬治三世的書信內容,就書信本身,這是一份不卑不亢,極有大體的書信,信中喬治三世除自稱“大不列顛,法蘭西,愛爾蘭之王……信仰之守護者”之外,還特意給自己加上了“海上霸主”的稱號來表現英國擁有的強大實力,但與此同時他對乾隆也算是極盡稱贊,稱他是“偉大仁慈的君主”并且為人類福利而行天道云云,關于這封國書,有幾種翻譯,但對照英文原文,其實最貼切的是1936年朱杰勤先生的譯本:
夫偉大而仁慈之君主之天性, 即如陛下登其大寶,為人類造福,重視領土內之和平與安固,不辭勞苦,以散播幸福、德智予臣民,盡其所能以各種和平的藝術加惠于人類。我朝之初,即抱此感,故每不得已而戰役,得勝之后,祈禱和平,不敢夸伐,但仍不能在各方促進吾民之繁榮。以前吾民之優秀者,駕船四出,以求新地……
喬治三世
但是這封書信到了乾隆的眼里,翻譯下來的就不對味了,不光文筆好似小學生,內容也被大改,首先,書信變成了表文,此“表文”藏于清廷檔案, 可見諸后來編輯成集的《掌故叢編》第八輯,內容如下:
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本國知道中國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里長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但中國的地方,連外國的地方都要保護他,他們又都心里悅服,內外安寧,各國所有各樣學問各樣技藝,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們, 叫他們盡興出力,又能長進生發、變通精妙,本國早有心要差人來,皆因本境周圍地方俱不安寧,耽擱多時,如今把四面的仇敵都平服了,本境安平,造了許多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處……
原本是不卑不亢語氣的國書,被改成了諂媚又歌功頌德的表文,馬戛爾尼一直把國書內容看的極重,一直不愿意示人(他擔心服務于清廷的傳教士有對英國存在敵意的),直到9月8日才把國父遞交給和珅,按照斯當東的記載,和珅看完這封國書“似乎相當的滿意”。的確,一封如此歌功頌德之作,和珅看了如何不滿意呢,而這封“表文”被收藏在清宮檔案內,再次重見天日已經到了1924年,后人才知當年的國書竟然如此啼笑皆非。
和珅
其實在馬戛爾尼來時,地方官呈遞給乾隆的內容,就已經把他的身份給篡改成了“貢使”、“素沐皇恩,今聞天朝大皇帝八旬萬壽,未能遣使進京叩祝,我國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國王公選妥干貢使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給天朝大皇帝”。乾隆在一開始所得知的信息,馬戛爾尼確實只是一個貢使,他當時很是高興,以為自己確實天威遠震,連英吉利都不愿萬里前來進貢,還特意寫了一首詩:
博都雅昔修職貢, 英咭唎今效藎誠。
豎亥橫章輸近步, 祖功宗德逮遙瀛。
視如常卻心嘉篤, 不貴異聽物詡精。
懷遠薄來而厚往, 衷深保泰以持盈。
等到乾隆在使團自譯的禮品清單內見到“遣欽差來朝”等語時可謂大為不滿,說馬戛爾尼一個“貢使”如何能稱“欽差”?并且在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三十日給軍紀大臣的上諭中指示道:
該國(英國)遣使入貢,安得謂之欽差?此不過該通事仿效天朝稱呼自尊其使臣之詞,原不必與之計較。但恐照料委員人等識見卑鄙,不知輕重,亦稱該使臣為欽差,此大不可。著征瑞豫為飭知,無論該國正副使總稱為貢使,以符體制。
直到乾隆見到禮品清單的時候,依舊真的以為馬戛爾尼的身份只是“貢使”,甚至有點孩子氣的說,這幫英國人不過是仿效我天朝給自己加尊號,本來咱們不用理會,但是害怕照料他們的人叫錯了,必須管他們叫貢使。
馬戛爾尼
在這種心態下,可以說在一開始清廷就不是很重視此次外交活動,縱然英國不提出要求割地的無禮要求,結果也是一樣的,馬戛爾尼是在10月3日收到第一道詔書后才提出領土要求的, 但乾隆早在在9月23日就寫好的回絕一切要求的回復, 并且特意下詔:“伊(馬戛爾尼)等如有干請, 即當詞嚴義正, 嚴加駁斥。”顯然, 乾隆是在未知使團有領土要求之前, 就決定拒絕使團的所有請求。
英國這場外交活動的失敗,固然,我們從現代的視角能解讀出諸多暗潮涌動,但是這些對于清廷影響都是次要的,各種偶然因素相加確實讓清廷對英國沒有好感,但有荷蘭使臣的例子為證,縱然英國當真謙恭有禮并且所提要求平等,乾隆也不準備答應雙方建交。
參考資料
《意識形態的博弈:馬戛爾尼訪華外交翻譯中的操控與反操控》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馬戛爾尼使華結局及失敗原因再探》
《馬戛爾尼使華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
《國書與表文背后的話語權力馬戛爾尼使團國書翻譯的批評話語分析》
《哈佛中國史: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清宮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