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歌有什么特點、李白詩歌的基本特點
春草暮雨,桃染西風,四海歸朝九州騰,在中國歷史上,唯有大唐盛世的萬國來朝、風華卓韻,成就無數風流人物仙骨,經久不衰而綿延至今。
何以穿越千年青史,夢回盛唐,去繁華的九州不夜城,領略帝都風云,看鼓樓芙蓉?
唯有追隨仙人李白之足跡,持一壺酒,一把劍,身披一輪殘月,一路狂奔痛飲,醉臥長安...
是他的才情,他的氣度,他的仙骨,他的詩歌,他的桀驁不馴,他瀟灑自然的創作風格和跌宕起伏的身世遭遇,才為后世之人留下上千幅蕩氣回腸的佳作。
今日清風拂面,暖意盎然,宜從俗中作雅,淺嘗詩仙之文字,游歷祖國之山川,品味千年人文風情。
公元705年,李白隨父從碎葉城逃歸于蜀,苦學“天干地支”計算之法,被世人冠以“天才”之名。
10歲時,李白已通讀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名著,文學風骨已定,可做得小詩數首,15歲時佳績渾然天成,自成一派,行科舉之路,入朝為官,指日可待。
可惜,李白滿腹經綸,才情盎然,受家父親經商之絆,未能如愿參加科舉,再加上其年輕氣盛,斷不肯諂媚權貴,只想憑過人的才學一鳴驚人,得到圣眷,故一直未能如愿。
久而久之且便決定放棄入仕之道,轉而歸隱山林,追隨趙蕤苦學道術與縱橫術。
這個時期的李白,集傲骨、憂郁、茫然、怡然自得之心態于一身,既崇尚自然,卻也因尋師求道諸多波折,而自我傷懷,故創作出的作品也流于真情實感。
例如17歲的李白在拜訪戴天山道士時,曾身臨第一道仙景,將流水狗吠之聲,桃花帶水之色,融化成詩曰:“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僅用十個字便將深山常態之景色,躍然于紙。
在身臨第二道仙境時,將正午之時深入林間小路,觀麋鹿穿梭之影,卻聽不見山寺撞鐘之聲的幽靜狀態,描繪成詩曰:“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蹴罷深山之景,距離道士簡居的山寺路程過半,此時的李白又觀奇景曰:“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此程路途雖遠,但見青竹溶于天色,與瀑布藏于碧峰而遙相呼應,足以見李白繪景之精準,拜師之心切。
當李白穿過層層仙境,來到山寺時,卻不見道士蹤影,只能倚著幾棵千年古松默默哀愁,整理成詩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之所以摘選此詩賞析,不僅因為,這是一首描繪李白“青春年少”時遭遇的詩,還因這首詩,全文不寫一個“遇”字,卻道盡沿途所遇所有風景的巧妙構思,引人入勝。
諸如此類的求道詩,李白在青少年時期所著不少,為人熟知者尚有《尋雍遵師隱居》《贈江油慰》等,大都以深山、孤院、夕陽、歸鴻之景鋪墊意境,以焚香誦經、獨享自然之狀,交代尋道生活。
使人產生一種,詩人年紀輕輕,便已尋得道骨,化身仙體,徹底擺脫世俗的紛擾,只專注于自我修養。
由此可見,李白在20歲之前的創作風格幾乎離不開自然景觀、個人心境,且有著強烈的主觀色彩。
但從“日斜孤吏過,卷簾亂青峰”,“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的語境中,多少又透露出詩人胸中尚存一口懷才不遇之氣。
故早期作品中尚未給人酣暢淋漓、豪邁激昂之感,略帶一絲深藏功名,渴望揮灑才氣之愿。
公元724年,23歲的李白開始辭鄉遠游,前后歷經峨眉、渝州、揚州、安陸、江夏、長安等地。
于28歲在廣林結識了大詩人孟浩然,42歲,在長安遇見了賀知章,43歲時,在洛陽與杜甫高適成為好友。
這一時期的李白,無論在詩歌造詣上,還是仕途遭遇上,都經歷了登峰造極與一落千丈之勢。
當年,李白仗劍遠游至湖北安陸,獲悉享譽四海的大詩人孟浩然,居于鹿門山,遂特意登門拜訪。
怎料二人相差12歲,卻一見如故,接連暢聊數日,依舊難解相遇之情。
遂,相約至江夏游玩,直至數月后,孟浩然去廣陵出游,二人則不得不在黃鶴樓互相道別。
此情此景,李白感慨頗多,當即賦詩一首,贈與孟浩然,如今后世之人才有眼福,拜讀李白千古佳作《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中,李白用“煙花三月”描繪春之景色,用“孤帆遠影”,隱喻對孟浩然離去的不舍之意,再用“長江天際流”的宏偉景象,來襯托內心的跌宕起伏。
使讀者既能從詩中感受到李白的浪漫主義色彩,也能感受到李白心中暗藏著的一片遼闊與豁達。
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到《淮南對雪贈孟浩然》,從《春日歸山寄孟浩然》到《游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
李白將經歷過的一切風景,和懷才不遇上的所有遭遇,都告知孟浩然,并著成不朽的詩篇。
公元742年,李白42歲,在泰山游玩,而后又帶著子女一起前往南陵,得知京中征兆賢士,遂返回長安,托太子賓客為自己進言,結識賀知章,后以一篇《蜀道難》,被賀知章成為“謫仙人”,而舉薦于唐玄宗,得翰林院供奉一職,使得李白年過40終得重用。
如此可見,《蜀道難》一文,在當時有多轟動,即使李白15歲開始作詩,半生所累積的才情,不及中年這一篇過人。
李白用“劍客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充滿崎嶇,哪怕僅一人駐守,千軍萬馬也難攻下,暗示朝廷,在駐守官員一事上,需慎之又慎。
又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來增強調蜀地的復雜和易守難攻的特點,盼朝廷重視蜀地。
全文294個字,字字珠璣,句句箴言,每一段都深入人心,如此佳作,能入詩狂賀知章之眼,亦能入圣心,更能流芳于百世,堪稱“登仙之作”。
初入仕途,李白身心爽朗,才情迸發,一首《將進酒》,將自身喜好飲酒,滿腹豪情,卻又不堪與烏合之眾同流合污的孤高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白云:“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詩人以漢樂府歌曲的小調為題,在“勸酒歌”里借題發揮,盡情抒發自己在步入仕之前蹉跎半生的遭遇。
后又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暗喻步入仕途之后,在朝廷之上,獨醒于淤泥之中而不得重用的失落之感。
通篇詩歌,狂放至極,開局便以兩段氣勢恢宏地排比句,給人一種狂風驟雨,迎面而來的感覺,其間,又采用大量醒目的詞匯,諸如“千金、斗酒、萬古愁”等,為詩歌增添些許豪邁。
使人讀后,既能感受到詩人胸中的氣魄、悲憫與壓抑,又能感受到詩人的憤怒、不甘與哀愁。
可見,步入中年時期的李白,在詩歌上偏著于夸張、想象,出言豪放,善于修辭,主觀色彩依舊濃重,但現實主義更加突出。
公元744年,李白在唐玄宗的宴會上,喝酒吟詩,寫下《清平調·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欄露華濃”的千古絕句之后,便徹底厭倦了日日伴君側,執筆無作為的日子,隧主動向唐玄宗請辭,再次開始云游。
離開長安后,李白提壺仗劍至東都洛陽,遇到了苦于懷才不遇的大詩人杜甫,兩人相見恨晚,日日飲酒作詩,結道求仙。
在梁宋一帶,二人又結識了邊塞詩人高適,三人便在此處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互相切磋,將詩技又上升至凡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如在李白離開長安后,客居洛陽所寫下的七言思鄉絕句《春夜洛城聞笛》。
被流放后,在邊塞寫下的《關山月》《子夜吳歌》《塞下曲六首》《清溪半夜聞笛》等。
與早前詩歌特點有所不同的是,李白在邊塞時所寫的詩歌當中,都有著強烈的反戰態度,風格也從自由豪放的浪漫主義色彩,向殘酷的現實主義靠近,更多的是對“安史之亂”的批判,和對勇于平叛戰士的歌頌。
離開邊塞之后,李白又巡游至江南,一路寫下晚年最飄逸的一首詩《早發白帝城》,最孤獨的一首詩《上三峽》,和最壯烈的一首《臨終歌》。
晚年,李白的詩歌風格,依舊保持著他豪邁不羈的性情,在藝術造詣上越發爐火純青。
如果說,在李白青年時期的詩歌當中,所呈現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主義,皆是他瀟灑孤傲的性格使然。
那么垂暮之年的李白詩歌風格,則完美地集合了他一生跌宕起伏的遭遇,使得其性格越發沉穩,并將這一生所有的浪漫與現實都徹底轉化為“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