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主要內容概括(命若琴弦主要內容概括簡短)
人生只是一個個夢想不斷破滅的過程。而當我們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時才發現,真正的美好與神奇,已經永遠地留在了背后。——史鐵生。@小敏1988
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
史老在最狂妄的年紀與輪椅結了緣,之后就病痛不斷,但在病痛面前他沒有選擇妥協與抗爭,而是選擇與之和平相處。他常常自嘲的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币虼嗽谒淖髌防?,我體會最深刻的就是他從最初對宿命的追問到對人生苦難的釋懷。
《命若琴弦》是史鐵生198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寓言小說,在這部作品里史老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去做任何的鋪墊,也沒有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博人眼球,但整部作品卻充滿了對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的思考與叩問。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答人們對生命永恒的追問。
該小說講述了一個看似荒誕實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故事。老瞎子一生東奔西走只為彈斷五千根琴弦,拿出琴槽里的藥方,看一眼這五彩繽紛的世界。當彈斷最后一根琴弦時,他欣喜若狂的拿著藥方去抓點藥,誰知那藥方是一張無字白紙。50年的苦苦追尋,50年心里唯一的希望,一切一切都瞬間坍塌。
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在漫長的輪椅生涯里至強至尊,他是一座文學的高峰,他對生命的見解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讓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恒,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蹉跎卻打心眼里寬厚地微笑。
在《命若琴弦》這部作品里,史老用最樸實的文字追問了生命的意義,同時也給出了人生價值的答案。在這一問一答中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本質與人生的真相。在石鐵生的筆下,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的去追求,只有不斷的追求才能讓生命有延續下去的理由。
而人生的真相就是追求到生命的盡頭才發現一切不過是一個荒誕的故事,可雖說荒誕,但人生也必須有這樣一個目標,就像書中所說,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下面,我將從人生的歸宿、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超越三個部分來詳細解讀下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這其中濃縮了著對生命宿命的無奈、對生存意志的渴望和對豁達人生的追求。
故事講述了師徒二人拿著三弦琴走鄉串戶,靠說書為生,在老瞎子的琴槽中有一張他師父留下的藥方,在彈斷一千根琴弦時取出藥方,依方抓藥,就可以使他雙眼復明。對于復明的渴望與對生命的希望促使著老瞎子不停地前行,如同明燈一樣鼓勵著他完成久違的夙愿,這恰恰象征著人生的歸宿,而其中的汗水與艱辛與史鐵生的人生軌跡不謀而合。
老瞎子70年的生命歷程里從未見過自己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在他與小瞎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年輕時的他也沒有把自己的生理缺陷當成一種人生的煩惱,直到青春年少遇到心中所愛,這時身體的缺陷在人生中顯得那么的讓人難以接受。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再愛一個人,也不會為了他放棄余生的幸福。
這時老瞎子開始了對人生的不滿與自我厭惡,就像蘭秀兒嫁到山外后,小瞎子的那句話“干嘛咱們是瞎子啊!”于是目標由此而生,即使窮盡一生,也要看一眼這個世界。這是一種對命運的抗爭,也是一份給人生的動力。從此老瞎子就奔走在大山里的各個村落,不知疲倦的只為彈斷一千根琴弦。終于在老瞎子70歲的那一年彈斷了1000根琴弦,可是當他取出藥方時卻發現那是一張無字白紙,這時老瞎子的世界瞬間崩塌,他再也彈不動,唱不動也走不動了。
其實這就是老瞎子的宿命,一種無法改變的宿命,從一開始讀者就知道老瞎子的愿望就是作者虛設的一個目標,一個失明了70年的人怎么可能再重見天日呢。可是當每個讀者都在為老瞎子的宿命而感嘆時,卻沒有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無法改變的宿命。
以我為例,曾經我想用自己的雙腿漫步在人潮洶涌的街道上,可是這輩子注定了我只能躺在床上寸步難行。再比如有的人想成為歌星,可是上天卻偏偏給了他一副五音不全的嗓子。還有無數人從小立志要當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并也全心全意為之努力,可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差距太大,最后都像老瞎子一樣,發現自己永遠也做不到,這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宿命。就像石鐵生在《務虛筆記》中這樣寫道“人的本性傾向福音,但是人的處境卻是苦難。
另外,還有一層目標與終點之間總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那就是人類無休止的欲望,當我們實現了一個愿望之后,新的愿望又會隨之而來,這樣就形成了無限的循環,從這個角度看,這種循環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宿命。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改變的宿命。
這也是作者想要借老瞎子這個寓言故事傳遞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宿命哲思與現實思考,我們不必在自己的宿命困境中痛苦萬分,彌足深陷,因為人生在世都會不斷的面臨目標與終點擦肩而過,或許換一個角度來看,雖然我們沒有達到終點,但追逐終點的過程已經使我們的生命旅程精彩萬分,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到: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對漫漫前程抱著一份激動的希望,以為奇跡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個個夢想不斷破滅的過程。而當我們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時才發現,真正的美好與神奇,已經永遠地留在了背后。
開始時,小瞎子并未將看不見當成一種生活煩惱,他與蘭秀兒相親相愛,但是蘭秀兒卻被嫁到了外村。這時,小瞎子才意識到與蘭秀兒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為自己雙目失明,生理的缺陷讓他失去了寶貴的愛情,他質疑命運的不公,“干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無可奈何地回答“就因為咱們是瞎子”??梢姡?strong>雙目失明是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宿命,也是他們無法抗拒的命運。
因為人的能力與欲望之間總是有著巨大的距離,人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滿足自我欲望,這就是人類永恒的生存困境。史鐵生認為,殘疾是上帝對人的缺陷的強調,從殘疾人看到人的殘疾,殘疾不過是被強化的個體困境,殘疾境遇是人類普遍生存困境的縮影。
在《我與地壇》這一書中史鐵生對殘疾有這樣一種說法:
殘疾無非是一種局限。你們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卻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們想飛但不能飛——這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健全人也有局限,這些局限也送給他們困苦和磨難。
很難說,健全人就一定比我們活得容易,因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來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來一樣。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由此可知,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全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局限性,只是殘疾讓這種局限性更為突出立體。
因此我們對于殘疾的局限性和普世大眾的局限性把聚焦點更傾向于殘疾,其實殘疾不過是人類普遍生存困境的縮影。就像這本《命若琴弦》里面所展示的,小瞎子因為生理缺陷與心愛之人擦肩而過,這是身體缺陷帶給他的困苦。
可是蘭秀兒又何嘗沒有自己的局限性呢,因為是女兒身很可能她一輩子的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里,或許她很喜歡小瞎子,也想過嫁給他,可是貧窮讓蘭秀兒只能聽從別人的安排,因此可以說這是健全人的局限性,想來這種局限性帶來的痛苦也不會比小瞎子少。
所以小瞎子的局限是顯性的,而蘭秀兒局限是隱性的,因此人們更容易看到小瞎子的痛苦,而忽視了蘭秀兒的苦惱。從個例到群像,《命若琴弦》代表著普羅大眾對于生命意義的探尋,讓殘疾人的生命充滿了奮發圖強的內涵與外延。
既然生存困境是永恒的,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面對生存困境,實現生命的超越呢?史鐵生給出的答案就是用過程取代目的,體驗苦難、超越苦難,坦然面對人與現實的沖突,以灑脫的態度對待人生的虛無和無盡的生命苦難,在追求中獲取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幸福。“你立于目的的絕境卻實現著、欣賞著、飽嘗著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我們能夠用理智的頭腦、豁達的心胸、超越世俗的眼光追求生命的真諦。
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過程,因為過程是終極意義的寄托,無論什么樣的人生目標都不具有終極意義,都無法與生命的困境抗衡,我們只能將對人生目的的焦慮轉向對生命過程的珍惜,在奮斗中獲得充實的精神生活,找到人生的幸福。
對于老瞎子而言,彈斷一千根琴弦就是他的人生目標與生命意義,用師傅留下來的藥方看一眼這個自己生活了70年的世界,在野羊坳老瞎子終于彈斷了最后兩根琴弦,發現藥方不過是一張無字天書,不過雖然這張藥方不能醫好他的眼睛,但卻能讓他看透生命的真諦。
在絕望頹廢了很久之后,他想起了師傅的臨終遺言,“人的命就像這根弦……彈好了就夠了”。最后老瞎子才對自己的整個生命旅程有了正確的認知,“那就是一輩子被虛設的目的拉緊,生活中丁丁當當才有了生氣”,以往的那些奔忙、翻山、趕路、彈琴,乃至悲傷、憂慮是多么快樂。同時,老瞎子悟透了人生的意義:一切人生目的都是假定的,生活的意義不在于那張能使自己重見光明的藥方,而在于“真正地彈斷每根琴弦”的過程。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西西弗斯因為綁架了死神觸犯了眾神,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于是他就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了。
但西西弗斯卻在孤獨,荒誕的生命過程中發現了生命的意義,他看到了巨石滾下山坡的震撼與美妙,感受到了與巨石較量所展現出的力量,看到了超越自我命運的美妙。于是,西西弗斯不在絕望,他回身走向巨石,靜觀一切與自我命運緊密相連的行為,他發現自己創造了命運,終于感受到了那份獨屬于自己的幸福。
在我看來,老瞎子身上就有西西弗斯的身影,他為“拉斷一千根琴弦”而奔走一生后,就如同西西弗斯永不停息地推動巨石一樣,在奮斗和奔波中他領悟了生命的真諦,進入了豁達、樂觀的生命狀態,實現了有限與無限、絕對與相對、絕望與希望、悲觀與樂觀的生命轉化。
史鐵生用老瞎子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目標、追求可能像老瞎子的藥方一樣,是一本“無字天書”,但是這種追求目標的過程卻是充實的、有意義的,人生追逐目標的結局可能會讓人無比失望,只能用充實的生命過程與之對抗,只能通過彈好每根“生命之弦”,來消解人生這張“白紙”,突破虛無和失望的生命結局。
在對虛無的人生目標進行追逐之后,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獲得生命的超越。 小說《命若琴弦》中,史鐵生以詩意的語言抒寫了生命的悲愴,表達了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尋和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懷,為人們漂泊的靈魂找到了心靈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