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的中文怎么讀、一千的英文怎么讀語音
尊敬而親愛的粉絲和網友:
在下是陜西的作家和詩人,也是從事新聞工作40多年的退休老人。數十年來在省級以上媒介發表文字1000多萬字,并且獲得省級以上新聞作品一、二等大獎十多次。出版著作25部,其中“百科文庫”系列20本。
在今日頭條編導的關心、支持下,鄙人在今日頭條新近所發的拙文,已 在“抖音”同步發出。今日頭條的親們、友們可在“抖音”查看。“抖音”的親們、友們也可到今日頭條,關注入駐今日頭條3年多來所發的3000多篇不才之作。
這些作品包括“三皇五帝”“帝王文化”“宰相文化”“圣人文化”“姓氏文化”“語言文化”“古都文化”“城鎮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客家文化”“陜西客家地名”“唐人文化”“移民文化”“河南與陜西的地緣地名”“毛澤東故里”“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故里”“毛澤東喜讀河南籍作家的書”“毛澤東喜讀陜西籍作家的書”“女性稱謂”“男性稱謂”“親情稱謂”等近二十個系列談。
“抖音”與“今日頭條”同步發出的專欄有《三皇五帝系列》《詞語規范用法》《古今地名正確讀音》《姓氏與人名正確讀音》《河南古今地緣人物》《豫陜地緣人物》《中國古今交通》等。
下邊是今日所發的《晉陜冀豫內蒙古方言重疊詞“格”“個”“圪”用詞例句》,多謝“今日頭條”和“抖音”編導的支持和網友的關注!
晉陜冀豫內蒙古方言重疊詞“格”“個”“圪”用詞例句
楊文在《晉中日報》(2023年3月17日)載文《左權話里“圪”字多》,稱:“只有字音沒有字義”。此說不敢茍同,因為漢語工具書里,發音“ge”的字詞,絕大多數都有明確的音義定義。正是其認為“圪”無實意(應當說,既用作語音助詞,也有其本義),還有,對于“圪”作語音助詞時,其組詞的實意字,一定要注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含義,不能只使用詞不達意孫中山“貶義”的讀音。楊先生在文中忽略了這一點。由于思路錯了,故誤用的詞語不少,其中有:
一、名詞共有36個詞條,誤用20例:1.“圪瘩:手捏的面食”,應為“圪垯”。與“瘩”組詞的是“疙瘩”,為“皮肉上長的小硬塊”。2.“圪腚蓋兒:膝蓋”,應為“胳丁蓋兒”。人的身體應用“胳”;“腚”指“屁股”,不宜使用。3.“圪蚪:蝌蚪”,應作“蛤蚪”。4.“圪都:拳頭”,應為“圪叾”。5.“圪痂:液汁結成的塊污”,因有“傷疤”義,應作“疙痂”。6.“圪旯:小縫隙”,應為規范的專用詞“旮旯”。7.“圪嶗兒家:老鼠”,因為是動物,又是“老鼠”。本來就有“老”,應作“虼老兒家”。8.“圪靈:五道眉鼠”,同理應作“虼靈”。9.“圪欖:長木桿子”,應作“圪欄”。10.“圪糝雨:小雨”,應作“圪?(shǎn,水動貌)雨”。11.“圪坮兒:臺階”,應寫作規范的“圪臺兒”。12.“圪災:小火星”,應作“圪祭(1.jì祭祀;供奉。2.zhài。1)姓。2)地名,如:鄭州市祭城鎮;祭城路)”。13.“圪渣:雜亂;碎;柴草”,應作“圪雜”。14..“圪蚤:跳蚤”,《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里明確稱,跳蚤的方言為“虼蚤”。豫魯蘇皖交界一帶等北方,也稱“虼蚤”。15.“撅圪瘩,雞眼”,應作“腳疙瘩”或“腳圪丁”。16.“臉圪腮:臉蛋”,應作“臉胳腮”。17.“失肚撂圪擦:全身裸露”,應作“失肚撂胳察”。18“布條結成的球狀扣子:蒜圪瘩”,應作“蒜圪垯”。19.“鹽圪撈:鹽鹵”,應作“鹽圪撈”;“撈”為“撈取”“往上撈”的“撈”,應應作相近的“(地名引申為物名)”。20.“月圪娃:新生嬰兒”,“圪”的本意多用于“物”,人多用于“個”,故應作“月格(陜北多用‘格’)娃”“月嗰(指示代詞,‘那個’一)娃”。
二、動詞共有56個詞條,誤用至少有13例:1.“打冷圪森:打冷顫”;可作“打冷格森”。“圪”與“打冷顫”3個字都沒有關系,而“格”的“格斗”“擊打”義,與“打冷顫”的“打”音同義近。2.“搭圪:招呼同去”;‘圪’的義項與“來去”不沾邊。可作“搭格(義項之一為‘來到’,引申為‘去’)”。3.“圪出:皺了”,應作“圪絀”。4.“圪挾:夾在腋下”,應作“胳挾”。5.“圪檢:檢點”,應作“格檢”。一是“格”有“變革,糾正:格非”之意。二是有古代用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潁川邯鄲淳、繁欽、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韋仲將曰:“仲宣傷于肥戇,休伯都無格檢……如是彼為,非徒以脂燭自煎糜也。”6.“圪僦:下蹲”,應作“圪蹴”。7.“圪佬:攪動”,應作“圪撈”。8.“圪嶛:扭曲變形”,應作“圪撩”。9.“圪趔:坐立不安”,應作“圪忚”忚:1)liě。1.心不欲。2)xī。欺騙;輕慢。10.“圪農:將就”,應作“圪弄”。11.“圪淺:湊合”,應作“圪遷(遷就)”。12.“饹煞:吃掉剩余飯菜”;饹:1.gē。一種食品。2.le。“饸饹”。煞:組詞有:剎車、煞尾等,故應作“饹撒(拋撒)”。13.“覺圪見:感覺到”,應作“覺格見(格:有‘的’義。即:感覺到的見)”。
三、形容詞有5個,誤用就有3例:1.“圪嘣:吃東西發出的聲音”,應作“咯嘣”。“圪瘆:惡心”應作“硌硬(舊作‘膈應’)”。“圪淫:很惡心”,同理應作“硌淫”。
“圪”等“ge”音方言詞語用字之我見
不難發現,在陜(不可稱“秦”,嚴格意義上說,“秦”或“三秦”不包括陜北、陜南)晉、冀、豫、內蒙古(該區發有文件,不可簡稱“蒙”或“內蒙”)交界地區方言里,“ge”音字打頭的詞語最多。并且,同音同義詞用字不同:陜北和內蒙古相臨一帶多使用“格”字,在晉冀豫相臨一帶多使用“圪”字。因為“格”“圪”二字含義不盡相同,這就難免出現誤讀誤用的情況,甚至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筆者收集整理“格”“圪”等“ge”音方言詞語六百多條,約有一半不確切)。特別是堂而皇之地得到權威出版社所出詞書的肯定,不能不在此發表點一孔之見,有的詞句自己也拿不準,提出了讓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集思廣益,指教糾正。
一、與楊文在《晉中日報》(2023年3月17日)載文《左權話里“圪”字多》一文中列出的部分詞語簡商略榷。楊文中提出“圪”字詞句僅200條,竊以為用字不當的至少1/4以上。
(一)名詞共有36個詞條,似為誤用的20例:1.“圪瘩:手捏的面食”,應為“饹(疙)疙瘩湯(河南有‘疙瘩湯’)”。《現代漢語詞典》“疙”字舉例有“面疙瘩”。2.“圪腚蓋兒:膝蓋”,應為“胳丁蓋兒”。人的身體應用“胳”;“腚”指“屁股”,不宜使用。3.“圪蚪:蝌蚪”,應作“蛤蚪”。4.“圪都:拳頭”,應為“胳(人體應用此字)叾(dū。1.屁股,為人體。2.器物的底部;泛指盡頭。‘拳頭’為人體末端)”。5.“圪痂:液汁結成的塊污”,因有“傷疤”義,應作“疙痂”。6.“圪旯:小縫隙”,應為規范的專用詞“旮旯”。7.“圪嶗兒家:老鼠”,因為是動物,又是“老鼠”。本來就有“老”,應作“虼老兒家”。8.“圪靈:五道眉鼠”,同理應作“虼靈”。9.“圪欖:長木桿子”,《現代漢語詞典》有“圪針”一詞,應作“圪欄(鄙人以為“格欄”確切)”。10.“圪糝雨:小雨”,應作“圪?(shǎn,水動貌)雨”。11.“圪坮兒:臺階”,應寫作規范的“圪臺兒”。12.“圪災:小火星”,應作“圪祭(1.jì祭祀;供奉。2.zhài。1)姓。2)地名,如:鄭州市祭城鎮;祭城路)”。13.“圪渣:雜亂;碎;柴草”,應作“圪雜”(另見本文(四)“格渣”“圪渣”“饹馇”)。14..“圪蚤:跳蚤”,《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里明確稱,跳蚤的方言為“虼蚤”。豫魯蘇皖交界一帶等北方,也稱“虼蚤”。15.“撅圪瘩,雞眼”,應作“腳疙瘩”。16.“臉圪腮:臉蛋”,應作“臉胳腮”。17.“失肚撂圪擦:全身裸露”,應作“失肚撂胳察”。18“布條結成的球狀扣子:蒜圪瘩”,應作“蒜圪垯”。19.“鹽圪撈:鹽鹵”;“撈”為“撈取”“往上撈”的“撈”,不和詞義,應作“鹽圪(地名引申為物名)”。20.“月圪娃:新生嬰兒”,“圪”的本意多用于“物”,人多用于“個(格)”,故應作“月格(陜北多用‘格’)娃”“月嗰(指示代詞,‘那個’)娃”。
(二)動詞共有56個詞條,誤用至少有13例:1.“打冷圪森:打冷顫”;可作“打冷格森”。“圪”與“打冷顫”3個字都沒有關系,而“格”的“格斗”“擊打”義,與“打冷顫”的“打”音同義近。2.“搭圪:招呼同去”;‘圪’的義項與“來去”不沾邊。可作“搭格(義項之一為‘來到’,引申為‘去’)”。3.“圪出:皺了”,應作“圪絀(與‘皺’為同性詞)”。4.“圪挾:夾在腋下”,應作“胳(咯吱窩即“腋”)挾”。5.“圪檢:檢點”,應作“格檢”。一是“格”有“變革,糾正:格非”之意。二是有古代用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潁川邯鄲淳、繁欽、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韋仲將曰:“仲宣傷于肥戇,休伯都無格檢……如是彼為,非徒以脂燭自煎糜也。”6.“圪僦:下蹲”,應作“圪蹴”《現代漢語詞典》收有此詞。7.“圪佬:攪動”,應作“圪撈(撈取;拉動)”。8.“圪嶛:扭曲變形”;“嶛,liáo,高峻”,與“扭曲變形”無關,應作“圪摎撩(摎:多音多義字,其‘liáo’音,‘物相交’。‘náo’ 音,古同‘撓’,阻止。再考)”。9.“圪趔:坐立不安”,應作“圪忚”。忚:1)liě。1.心不欲。2)xī。欺騙;輕慢。10.“圪農:將就”,應作“圪弄”。11.“圪淺:湊合”,應作“圪遷(有‘遷就’一詞)”。12.“饹煞:吃掉剩余飯菜”;饹:1.gē。一種食品。2.le。“饸饹”。煞:組詞有:剎車、煞尾等,故應作“饹撒(拋撒;食品用“饸”為宜)”。13.“覺圪見:感覺到”,應作“覺格見(格:有‘的’義。即:感覺到的見)”。
(三)形容詞有5個,誤用就有3例:1.“圪嘣:吃東西發出的聲音”,應作“咯嘣”。“圪瘆:惡心”應作“硌硬(舊作‘膈應’)”。“圪淫:很惡心”,同理應作“硌淫(此字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