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典故與歷史人物,三國成語故事大全人名
從時代背景上講,狹義上的三國主要指的是公元 220 年到公元 280 年這一時間階段,公元 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即位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建立了魏國,這一歷史事件代表著漢朝的正式滅亡;公元 221 年,劉備稱帝,建立蜀國;公元 222 年,孫權稱吳王,建立吳國。從廣義上講,將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一直到司馬炎建立晉朝,天下最終一統這一段時間內都可以稱為三國。三國時期的歷史史詩以及衍生文化全部囊括在內,是“三國文化”研究的主體。
根據相關領域大多數專家學者的態度,“三國文化”的最主要載體包括陳壽所撰寫的《三國志》以及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其中,《三國志》是一部史書,其真實性相對較強,但是影響力相對較差。而《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其在撰寫時參考了《三國志》,但是在真實性上并沒有進行 100% 沒有還原,而是為了觀賞性舍棄了較多的歷史史實,但是從影響力角度來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間的流傳范圍極其廣泛,這一現象導致三國時期的人物、事件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并根據這些人物和事件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歇后語,具備極強的研究價值。
歇后語起源于唐代鄭綮所創造的“歇后體 ”,從本質上講,真正意義上的歇后語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這一文字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被轉化為“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也是民眾能夠看見的、誕生時代較早的歇后語。從傳播群體上講,歇后語主要是在民間流傳,是平民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問題,因此其誕生具備一定的隨意性,且保存往往不是通過文字形式,而是通過民眾之間的口口相傳。
從語言特色上講,首先,歇后語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其次,歇后語具備一定的會意性,即可以通過前句猜出后句,因此歇后語往往能夠作為民眾在生活中的一種游戲而存在。最后,最初的歇后語具備一定的復雜性,均是通過文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例如,“曹操殺華佗—— 諱疾忌醫”等。
《三國志》是陳壽所做的官方史書,其在創作時非常講究真實性與客觀性,因此其內部的人物、事件都具備較高的可信度,因此從《三國志》中誕生以及衍化的歇后語都有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依據,具備較強的可信度以及教育意義。
從語義學角度來看,歇后語在語言系統中體現出獨特的功能,歇后語與諺語有著類似的簡潔和寓意,與諺語以真實性場景表達生活的某種道理和經驗不同,“三國文化”歇后語主要表現一種生活中特殊環境中所處的情狀,表現以語言為趣味所產生的美學功能,以三國歷史人物的主要身份、性格特征、喜好能力等特征為推論基點,以藝術化、修辭化、音韻化等手段達到“趣味性 ”的藝術審美效果。
從推論基點來看,“三國文化”歇后語主要立足于三國歷史主要人物,比如諸葛亮(占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曹操、關羽、張飛等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主要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智慧計謀、臨危不亂、成竹在胸、顧全大局、才重于貌等方面突出“智慧”“計謀”“人品”價值 ;
從關羽的孔武有力、驕傲自矜、紅臉、刮骨療傷、單刀直入等方面突出“武力威懾 ”“閑淡處世 ”“直接了當 ”“有膽有破 ”“驕傲吹噓 ”等特點 ;從張飛的強硬霸道、橫沖直撞、勇者之謀、眼大臉黑、任性怒罵等方面突出“粗魯無禮”“有勇無謀”“粗中有細”等特征。從曹操的虛偽奸猾、心狠手辣、任性愚蠢等方面突出任性多疑、將錯就錯、騎虎難下的窘境。
此外,被借用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還涉及劉備、周瑜、魯肅、阿斗、呂布、董卓、黃忠、徐庶、蔣干、孟獲等, 借用的人物特點不一而足。
本文結束,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