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經(jīng)典名句、嗝嗝老師經(jīng)典臺詞原文
他模模糊糊感到,自己是跳進河里也洗不清了,因為大家都認定他本來就老奸巨猾。一想到這種毫無道理的偏見,他就心如刀割。 ---莫泊桑《繩子》
莫泊桑是法國著名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常常會用自己的作品,來諷刺當(dāng)下的生活。《繩子》寫于1883年,講述了主人公奧西科爾納,因為撿繩子,而被眾人誤會成,撿錢包不還的“騙子”。最終,在嘲諷和懷疑中,精神崩潰,抑郁而終。
莫泊桑用“繩子”作為線索,串聯(lián)起了整個故事。也通過“撿繩子被誣告”來告訴我們,一個充滿偏見的社會,到底有多可怕。
奧西科爾納是法國農(nóng)民,也是地道的諾曼底佬。他生活簡樸,看到有用的東西,一定會撿起來。所以,當(dāng)他看見被丟棄在路邊的繩子時,想都沒想,就直接撿起來了。
起身后,才發(fā)現(xiàn)冤家馬具商正直視著自己。奧西科爾納有些尷尬,匆匆將繩子“藏”進了口袋。恰巧這天,商人在市集丟了錢包。馬具商出于報復(fù),便向鎮(zhèn)長舉報,是奧西科爾納撿去的。
奧西科爾納四處解釋、并配合搜身,但遺憾的是,直到別人返還了皮夾,奧西科爾納也沒能取得大家的信任。
那么,為什么大家不愿意相信奧西科爾納是清白的呢?因為偏見。
在19世紀后期,法國社會的道德急劇墮落、敗壞,法國人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愚昧、越來越偏見。
馬具商因為生意上的過節(jié),便誣陷奧西科爾納。而眾人一直對諾曼底人有偏見,認為他們生性狡猾。馬具商又是個講信用的人,所以大家便認定,奧西科爾納就是那個撿到皮夾的人。
他們才不管什么證據(jù)、事實,他們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同樣的偏見,祥林嫂也遇到過。魯四爺覺得她嫁了兩次,敗壞了風(fēng)俗,怕沾染了晦氣,所以不讓她碰祭品。
為了能重新被接受,祥林嫂攢錢去廟里捐了門檻。但她還是被偏見打敗了,因為沒人愿意再接受她。
于是,她淪為乞丐、化為魂魄;奧西科爾納也是一樣,當(dāng)偏見擊垮了他最后的尊嚴時,他憂憤成疾,一命嗚呼。
東野圭吾曾說,一般情況下,人都是首先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會力圖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量,完全意義上的中立是不可能的,由己及人是必然的思維定勢,偏見遂自然而生。
偏見像化骨綿掌,“殺”人于無形。雖然我們無法做到絕對的客觀,但是起碼要努力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拒絕做偏見的“幫兇”,傷害無辜的人。
2. 解釋永遠沒必要,懂你的人不需要,不懂你的人沒必要偏見像一臺壞掉的體重稱,無論你多么努力的減肥,稱上的數(shù)字永遠是不忍直視的過去。既然自己也知道“稱”壞掉了,那為什么還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
奧西科爾納知道自己被誣陷后,極力想還自己一個公道。于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fù)“撿繩子”的故事。可是,不管他怎么解釋,大家非但不相信他,還在背后議論他的狡猾。
祥林嫂也是一樣,一句“我真傻,真的”開頭,她重復(fù)了多遍的悲慘故事,不僅沒得到大家的同情,反而遭人厭煩。
解釋永遠沒必要,懂你的人不需要,不懂你的人沒必要。既然奧西科爾納知道,無論怎么解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自己;既然祥林嫂明白,不管她多悲慘,也沒人真正的心疼她。
那他們?yōu)槭裁催€要不斷找人傾訴呢?因為傾訴,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
正如劉心武所說,“人類應(yīng)當(dāng)懂得他人的傾訴,在相互承接傾訴中,逐步達到人類大同。”
傾訴不光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還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達到思想上的置換,從而拓展思路。人類是群居性動物,又想要和所屬群體建立起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才會想要得到大家的認同。
心理學(xué)上稱其為“社會歸屬感”,即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guān)系的劃定、認同、和維系,歸屬感則是這種劃定、認同、和維系的心理表現(xiàn)。
奧西科爾納想讓鄉(xiāng)親們認同自己的人品,所以竭力解釋;祥林嫂想得到魯鎮(zhèn)人的安慰,所以拼命講述自己的故事。
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體諒你的難處,相信你的解釋。他們無法一視同仁,他們只有在偏見中,才能獲得滿足感。
3. 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在繁豐的語言風(fēng)格中,寫出了奧西科爾納受到偏見的全過程莫泊桑在《繩子》中的用詞精雕細琢、句子也細致入微,在繁豐的語言風(fēng)格中,寫出了奧西科爾納受到偏見的全過程。
繁豐:指不節(jié)約辭句、任意衍說、說到似乎無可再說而后止的風(fēng)格形態(tài)。其特點是內(nèi)容充實,辭藻豐富,描述詳盡,篇幅較大。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小說中的句子。
·他彎下身去,因為患風(fēng)濕病而十分吃力。他從地上撿起了那段繩子,并準備繞繞好收起來。這時他發(fā)現(xiàn)馬具商馬朗丹大爺在自家門口瞅著他。他們過去為了一根絡(luò)頭曾有過糾葛,雙方懷恨在心,至今互不理睬。他立即將繩頭藏進罩衫。接著又藏入褲子口袋。然后他又裝模作樣在地上尋找什么東西,但沒有找到。
莫泊桑將“撿繩子”的動作,不吝筆墨地進行了拆分。不僅寫出了奧西科爾納謹慎、節(jié)儉的性格特點,還對后文的被誤解,起到了鋪墊作用。
“立即藏進罩衫”“藏入口袋”“裝模作樣找東西”等詞句,寫出他被冤家看到撿繩子時,表現(xiàn)出的膽怯和謹慎。也正因為動作鬼祟,才給了馬具商機會,誣陷他撿到錢包。
·老天有眼,這可真是千真萬確,絲毫不假的啊,鄉(xiāng)長先生。他整天講他的遭遇,在路上向過路的人講,在酒店里向喝酒的人講,星期天在教堂門口講。不相識的人,他也攔住講給人家聽。
莫泊桑用“千真萬確、絲毫不假”,來重復(fù)強調(diào)奧西科爾納,沒有撿到錢包的事實。“在路上講、在酒店講、在教堂門口講、攔住陌生人講”這些場所、動作的重復(fù),強調(diào)了奧西科爾納極力想還自己清白的渴求。
小說中,奧西科爾納的解釋,也是整個故事的關(guān)鍵部分。那種不被人相信的苦感,在莫泊桑繁豐的語言風(fēng)格下,被寫的深入人心。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惱。憤怒和羞恥使他痛苦到了極點。他特別感到狼狽,因為,憑他諾曼第人的刁鉆,他是做得出別人指責(zé)他的事情來的,甚至可以自夸手段高明。他模模糊糊意識到他無法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了。
莫泊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對奧西科爾納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描寫。作者將奧西科爾納的絕望,通過“憤怒、羞恥、痛苦”等詞,表達了出來。
既強調(diào)了,奧西科爾納解釋無果后的郁悶;也引起了讀者共鳴,讓人透過文字,為奧西科爾納的遭遇感到悲傷。
《繩子》雖然是短篇小說,但是莫泊桑在用詞上,卻不吝筆墨,盡顯奢華,值得你細細品味。
4. 我們?yōu)槭裁匆靼灼姷目膳拢?/strong>知乎上有個提問:“偏見到底有多可怕?”高贊網(wǎng)友分享了紀錄片《不中看的美食》中,美國人對中餐的偏見。
一位韓裔大廚召集了一些美國志愿者,來談?wù)勊麄儗χ胁偷目捶ā?/p>
這些人都表示,中餐里的味精,讓他們渾身發(fā)抖。甚至有位大媽在談到中餐時,直言:“可怕的緊束感,就像在腦袋里面收縮,下巴也在發(fā)麻。”
大廚沒說話,分給大家一些零食,這些志愿者們便邊吃邊聊。暢聊之余,一位專家說到,其實剛分的零食里,都含有味精。
事實上,味精在美國食品工業(yè)中被廣泛使用,中餐廳并非是味精的主要使用場所。所以,美國人并不是對味精感到痛苦,他們是對吃中餐感到痛苦。也可以說,是他們對中餐的偏見,才會讓他們感到痛苦。
因為對中餐有偏見,所以即使有人喜歡中餐的味道,也會下意識地告訴自己,“不可以”。活在偏見里的人,連選擇喜歡食物的權(quán)利都沒有。
祥林嫂和奧西科爾如果沒有受到偏見,或許他們的結(jié)局,會有所不同。偏見的可怕之處,在于摧人心智、破人皮囊,令人沮喪。
如果你能懂得偏見的邪惡,就一定會想要給社會,帶來更多公正的善意。電影《嗝嗝老師》里的女主奈娜,就是一個戰(zhàn)勝偏見,并且呼吁大家告別偏見的人。
因為奈娜從小患有圖雷特綜合癥,經(jīng)常會不自覺地抽動、怪叫。所有人都嫌棄她,并對她抱有偏見,學(xué)校的老師都覺得這樣的孩子,智商也有問題,根本會拉低升學(xué)率。
圖雷特綜合征是指頻繁的運動性抽動和聲帶抽動,癥狀只出現(xiàn)在白天,且持續(xù)1年以上。
奈娜很痛苦,直到校長呼吁大家平等地看待她,她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接受教育,并成為優(yōu)秀的中學(xué)教師。
9F班的學(xué)生,和奈娜的處境相似。他們成績不好,在學(xué)校受到排擠,就連優(yōu)秀學(xué)生的評選,他們也是局外人。
只因為9F班的孩子來自貧民窟,只因為沒人相信他們可以成功。偏見,讓孩子們在學(xué)校,連上廁所都要排上好久;偏見,讓孩子們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偏見,讓他們自暴自棄,成為成績差、又玻璃心的人。
但是,奈娜不同。她用實際行動,帶領(lǐng)孩子們戰(zhàn)勝了偏見;也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別人,偏見的可怕,并最終讓9F班得到了公平的機會。
如果大家奈娜沒遇到校長,而繼續(xù)被偏見所累,那她恐怕這輩子都很難走出圖雷特綜合癥的怪圈;如果9F班的孩子們,沒有遇到奈娜,而是繼續(xù)相信偏見,自輕自賤,那恐怕他們真的會活成別人“希望”的樣子。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個社會需要像校長、像奈娜那樣,拒絕偏見的人。愿我們不為偏見所累,也能給別人多一點善意,這樣生活才能處處充滿溫暖。